打字猴:1.700776975e+09
1700776975 发热恶寒,头痛目重,周身酸软。午后热甚,面色淡黄,大便溏薄。此乃湿热邪气侵袭上焦,弥漫上下,郁阻表里,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常,当用芳香苦燥、分消走泄法,仿三仁汤与藿朴夏苓汤意化裁。
1700776976
1700776977 藿香6克(后下) 厚朴4克 半夏10克 茯苓皮10克 淡豆豉10克 杏仁10克 白蔻仁6克 生苡米18克 滑石10克
1700776978
1700776979 加减法:
1700776980
1700776981 若误服寒凉药后,湿遏气机,或凉阻中阳,三焦不畅,苔白滑润者,当先用辛香开郁化湿之品,方中加草蔻2克、菖蒲6克,以疏化开郁。
1700776982
1700776983 若湿郁又兼食滞不化,舌苔黄腻根厚,吐痰黄黏且稠,当加肃降化痰兼以导滞之品,方中加用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3克、焦三仙各10克。
1700776984
1700776985 若湿邪郁遏,气机阻滞,胸闷腹胀,苔白腻根厚时,可加开郁化湿退胀之品,如大腹皮10克、木香6克、砂仁3克。
1700776986
1700776987 若胸闷如痞,苔白不渴,脉象沉涩模糊,纯属湿郁肺气不宣,当用宣肺气以畅胸阳方法,加陈皮10克、苏叶6克、苏梗6克。
1700776988
1700776989 (四)芳香化浊,清凉涤暑,退热定呕
1700776990
1700776991 夏季外感暑湿邪气,肺气宣发功能失常,发热恶寒,汗出,咳嗽,头晕沉重,或见呕恶,时或泄泻,舌苔白腻,脉多濡数。可用本法治之。
1700776992
1700776993 佩兰叶12克(后下) 青蒿梗3克 连翘12克 竹茹10克 川黄连3克 茯苓皮10克 六一散12克(布包) 通草3克 鲜西瓜翠衣60克(水煎服,凉饮)
1700776994
1700776995 加减法:
1700776996
1700776997 若呕吐较重时,方中加半夏12克、生姜汁3滴,或用玉枢丹3克研细末,用清水加生姜汁送服。
1700776998
1700776999 若腹中痛,大便溏泻者,方中去佩兰,加葛根10克、灶心土50克(包煎)。
1700777000
1700777001 (五)芳香定其呕,苦温以化湿
1700777002
1700777003 夏秋湿热熏蒸,露天劳动,或起居不慎而感邪,身热汗出,头痛且胀,胸脘闷满,泛恶呕吐,甚则神识昏蒙,舌苔黄腻,脉象濡软。可用芳香苦温方法以化湿定呕。
1700777004
1700777005 藿香6克(后下) 佩兰叶10克(后下) 大豆卷10克 半夏10克 陈皮6克 厚朴3克 黄连3克 大腹皮6克 鲜荷叶3克
1700777006
1700777007 加减法:
1700777008
1700777009 若湿阻胸闷者,加厚朴6克、杏仁10克、片姜黄6克。
1700777010
1700777011 若恶心呕吐甚者,加灶心土60克(包煎)、黄芩10克。
1700777012
1700777013 若因湿阻而寒热失调者,加木香6克、大腹皮6克、乌药3克、炮姜1克。
1700777014
1700777015 (六)清暑热兼化其湿,凉血分止其吐衄
1700777016
1700777017 暑热湿邪互阻上焦,损伤肺络,血从上溢,身热咳血,甚则吐衄,头目不清,口不渴,苔白滑腻。用清暑化湿、凉血止红为治。
1700777018
1700777019 佩兰叶10克(后下) 炒黄芩6克 鲜茅、芦根各30克 竹叶茹各3克 杏仁10克 前胡6克 川贝母粉3克(冲) 益元散10克(鲜荷叶1小张包) 鲜西瓜翠衣30克
1700777020
1700777021 加减法:
1700777022
1700777023 若咳血较重时,加云南白药0.5克,日3次。
1700777024
[ 上一页 ]  [ :1.70077697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