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77025e+09
1700777025 若兼肝热烦急,脉象弦滑有力者,加青黛粉3克(冲)、川楝子10克、钩藤10克、青竹茹10克。
1700777026
1700777027 若湿热重,脉濡滑数时,增加清暑化湿之品,如藕节10克、荷梗10克、马尾连6克、茜草10克、木通2克。
1700777028
1700777029 若离经之血未能化净,背胸痛者,加醋制花蕊石10克,以化其瘀。
1700777030
1700777031 (七)芳香开窍兼化痰浊,开郁除热以醒神志
1700777032
1700777033 湿热郁蒸,酿成痰浊,蒙蔽心包,身热不扬,午后热甚,神识痴呆,时昏时醒,昏则谵语,醒则神呆,呼之能应,昼轻夜重,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或濡滑数。用芳香清凉、化痰开窍方法,仿菖蒲郁金汤。
1700777034
1700777035 九节菖蒲6克 郁金6克 炒山栀6克 连翘10克 竹叶6克 丹皮6克 牛蒡子6克 竹沥30克(冲) 玉枢丹2克(研、分冲) 苏合香丸1丸(分2次药汤送下)
1700777036
1700777037 加减法:
1700777038
1700777039 若服苏合香丸之后,神志渐清,而脉象弦滑且数,舌红口干,此湿郁渐开,内热仍重,即用原方送服局方至宝丹1丸,分2次服。
1700777040
1700777041 若痰浊郁热皆开,神志已清,舌苔垢黄而厚,大便不通者,可于原方加全瓜蒌50克、元明粉2克(冲)、枳实6克、焦三仙各10克。
1700777042
1700777043 若加以上药后,仍大便不通,苔黄垢厚,唇焦口臭者,再加用酒大黄3~6克,以通腑泄火,或用紫雪丹1.5克(分服)。
1700777044
1700777045 中焦湿热证治
1700777046
1700777047 一、湿重于热(八法)
1700777048
1700777049 (一)香以开郁,苦燥其湿,少佐消导,疏调气机
1700777050
1700777051 湿邪夹食滞郁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司,脘腹胀满,纳呆呕恶,大便溏滞不爽,舌苔白腻,脉象濡滑。必当香开郁,苦燥湿,展气消导,仿加减正气散意。
1700777052
1700777053 藿、苏梗各6克(后下) 厚朴6克 杏仁10克 陈皮6克 茯苓皮10克 大腹皮10克 鸡内金10克 焦三仙各10克
1700777054
1700777055 加减法:
1700777056
1700777057 若仍有发热恶寒之卫分证时,加苏叶6克,或加淡豆豉10克,以宣阳化湿。
1700777058
1700777059 若舌苔黄厚糙垢,大便不通,脘腹胀满者,加焦槟榔10克、大黄粉1克(冲)。
1700777060
1700777061 (二)宣通表里以化湿郁,疏调气机而退满胀
1700777062
1700777063 湿邪郁阻,内困脾胃,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外郁肌肤经络,周身沉重疼痛。表里同病者,用宣通表里,疏调气机法。
1700777064
1700777065 藿香梗10克(后下) 大豆卷10克 厚朴6克 陈皮6克 木防己10克 茯苓皮10克 薏苡米10克 通草3克 大腹皮10克
1700777066
1700777067 加减法:
1700777068
1700777069 若湿阻经脉,遍体疼痛较重者,加秦艽10克、桑枝30克。
1700777070
1700777071 若表气不开,湿阻不化者,加苏叶3克、白芷3克、淡豆豉10克。
1700777072
1700777073 若舌苔黄腻根厚,腹胀,气不宣通者,加焦三仙各10克、鸡内金10克、花槟榔10克。
1700777074
[ 上一页 ]  [ :1.70077702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