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7735e+09
1700777350
1700777351 薄荷1.5克(后下) 蝉衣3克 赤芍6克 芦根20克 连翘6克 前胡3克 银花6克
1700777352
1700777353 (六)清气热兼以育阴,凉营分而透痧
1700777354
1700777355
1700777356 烂喉痧,咽红肿痛,甚则喉烂,遍体红晕,密布痧疹。治当清气凉营为法,虽可佐以宣透之品,以清热透邪,定不可升发提透,更忌辛燥走窜之类。
1700777357
1700777358 生地黄30克 玄参30克 蝉衣3克 僵蚕6克 连翘9克 银花30克 生石膏30克(先煎) 知母9克 鲜石斛15克 鲜芦、茅根各30克 安宫牛黄散1克(分冲)
1700777359
1700777360 (七)宣展肺气以开其郁,凉营透热而解神昏
1700777361
1700777362 温热邪在气分,服药过用寒凉,不唯热未能解,阳气反为寒凉所遏,郁而不展,身热不退,胸中堵闷,面色黧暗,神志不清,甚则谵语妄言,大便未解,小溲短少色赤,舌绛苔白,脉多沉涩,按之小细而数。必须宣展肺气以开其郁,凉营透热而解神昏。
1700777363
1700777364 薄荷3克(后下) 蝉衣6克 竹茹6克 杏仁10克 僵蚕6克 连翘15克 忍冬花15克 片姜黄6克 鲜茅、芦根各30克 鲜九节菖蒲20克(打烂,绞汁兑入) 局方至宝丹1丸(分2次,汤药送服)
1700777365
1700777366 (八)育阴分清营透热,祛暑邪凉肝熄风
1700777367
1700777368 暑热炽盛,内逼营血,身热夜甚,口反不渴,心烦躁扰,时或谵狂,舌红绛且无苔,脉象细弦小数。肝热阴亏,筋脉失养,两目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热动肝风之象。用育阴清营、凉肝熄风方法。
1700777369
1700777370 鲜佩兰12克(后下) 鲜生地30克 沙参20克 麦冬10克 元参30克 连翘心15克 银花15克 嫩钩藤15克(后下) 竹叶卷心3克 丹皮10克 羚羊角3克(先煎兑入,或羚羊角粉1克冲)
1700777371
1700777372 附二: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先师汪逢春先生治疗湿热病十法
1700777373
1700777374 (一)芳香宣化法(上焦)
1700777375
1700777376 暑湿之邪迫于外,湿热秽浊蕴于中,头晕身热,漾漾泛恶,胸中气塞,脘闷咳嗽,周身酸沉乏力,小溲赤黄,舌苔白腻而滑。湿温初起之证,宜芳香宣化方法。
1700777377
1700777378 鲜佩兰5克(后下) 鲜菖蒲8克 大豆卷10克 鲜藿香5克(后下) 嫩前胡3克 川郁金6克 白蒺藜10克 姜竹茹10克 制厚朴5克 川黄连3克(研冲) 通草3克
1700777379
1700777380 (二)芳香疏解法(上焦)
1700777381
1700777382 暑湿外受,表气不畅,形寒头晕,周身酸楚,身热,肌肤干涩,恶心呕吐,腹中不舒,中脘满闷,脉象濡滑。法当芳香疏解,以退热定恶。
1700777383
1700777384 佩兰叶12克(后下) 广藿香10克(后下) 陈香薷5克(后下) 大豆卷10克 制厚朴6克 新会皮3克 制半夏10克 苦桔梗6克 枳壳6克 白蔻仁5克 煨鲜姜3克 杏仁6克 太乙玉枢丹1克(研细、分冲)
1700777385
1700777386 (三)芳香化浊法(上、中焦)
1700777387
1700777388 暑热湿滞,互阻中焦,身热泛恶,呕吐痰水,胸闷,腹中阵痛,大便欲泄未得,心烦急躁,两目有神,口干不欲饮水,舌苔白腻。用芳香化浊方法以定呕降逆折热。
1700777389
1700777390 佩兰叶10克(后下) 藿香6克(后下) 制厚朴6克 半夏曲12克 川连3克 大腹皮10克 佛手10克 煨姜3克 保和丸12克(布包) 焦麦芽10克 赤苓12克
1700777391
1700777392 上上落水沉香末1克、白蔻仁末1克,二味共研装胶囊,分两次,汤药送下。沉香末以降其气逆,蔻仁末以化开湿郁。治若不当,即可转痢。
1700777393
1700777394 (四)轻扬宣解法(上、中焦)
1700777395
1700777396 暑湿蕴热,互阻肺胃,身热头晕,咳嗽痰多,两脉弦滑略数,按之濡软。热在肺胃,法宜宣解;湿浊中阻,又需轻扬。
1700777397
1700777398 香豆豉12克 炒山栀6克 嫩前胡3克 象贝母12克 杏仁泥10克 枇杷叶12克(布包) 保和丸15克(布包) 鲜芦根30克
1700777399
[ 上一页 ]  [ :1.7007773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