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77300
1700777301
加减法:
1700777302
1700777303
若滞热较重者,以清热消导为主;若属湿热偏重时,当清化湿热方法,用药酌情加减。
1700777304
1700777305
(三)清热燥湿佐以升和,调气和营凉血止痢
1700777306
1700777307
湿热阻滞大肠,发为痢疾,身热口渴,下利频繁,腹中挛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气血壅滞腐败而便带脓血,舌苔黄腻,脉象滑数。用清热燥湿止痢方法。
1700777308
1700777309
白头翁12克 秦皮6克 黄芩10克 马尾连10克 黄柏6克 白芍15克 葛根3克 木香2克
1700777310
1700777311
加减法:
1700777312
1700777313
若舌苔黄厚,根部垢腻者,当通导为主,兼祛湿邪,加大黄3克、香附6克。
1700777314
1700777315
若舌苔白腻而滑,下利脓冻者,乃寒湿阻于肠胃,改用葛根芩连汤加炮姜3克、炒官桂3克、乌药6克。
1700777316
1700777317
若有暑湿表邪未愈者,当加芳化疏化之品,如藿香10克、佩兰10克。
1700777318
1700777319
附一:清末太医院院使、先父赵友琴先生治疗温热病八法
1700777320
1700777321
(一)辛凉清宣,苦甘泄热
1700777322
1700777323
风温邪袭肺卫,卫外失常,发热汗出,微恶风寒;肺失宣降,上逆作咳;风热上攻,则咽痛头疼;邪热伤津而口微渴,舌尖红,脉浮数。治以辛凉清宣,苦甘泄热法。
1700777324
1700777325
薄荷3克(后下) 连翘10克 银花10克 淡豆豉12克 竹叶3克 苦梗6克 生草3克 鲜芦根20克
1700777326
1700777327
1700777328
(二)苦宣其郁,以解懊
1700777329
1700777330
1700777331
温热邪在气分,热郁胸膈,身热不甚,心烦懊,坐卧不安,胸闷欲呕,苔薄而浮黄,两寸脉大。此气分余热尚存,郁于胸膈不得发越也,用苦味以宣郁热,用苦甘兼以折热。
1700777332
1700777333
栀子10克 淡豆豉12克 苦桔梗6克 牛蒡子6克 鲜芦根30克
1700777334
1700777335
(三)清暑热兼以益气,育阴津重用甘寒
1700777336
1700777337
暑热内迫,身热汗出,气短似喘,阵阵汗出,口渴心烦,尿少且黄,倦怠神疲,舌瘦且绛,少苔无津,脉象虚弱,按之弦细。此热盛津伤,气阴两亏之象,用清暑益气、甘寒育阴方法。
1700777338
1700777339
南北沙参各20克 麦门冬10克 黄连15克 西瓜翠衣60克 生石膏10克(先煎) 生甘草6克 竹叶3克
1700777340
1700777341
(四)疏风清热兼以凉血,活络化瘀解毒消肿
1700777342
1700777343
热毒蕴于气分,发热恶寒,头面两腮红肿热痛,咽红肿痛,舌苔黄燥,脉数有力。必当疏风清热、凉血化瘀,以通络缓痛。切不可纯用苦寒,防其寒滞血凝,络脉不通,致成痼疾,遥无愈期。
1700777344
1700777345
酒炒黄芩10克 酒川连6克 柴胡6克 前胡6克 炒牛蒡子3克 薄荷叶3克(后下) 元参20克 连翘15克 僵蚕6克 板蓝根15克 丹皮6克
1700777346
1700777347
(五)疏风邪兼以清热,开肺气宣郁透疹
1700777348
1700777349
风热内蕴,发为红疹,热郁当开,火热当清,治以疏风清热宣透方法,药宜清凉,不可过用升散,更禁辛温之品。
[
上一页 ]
[ :1.700777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