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78792
1700778793
主症:体质薄弱,面色黧黑,头晕健忘,咳嗽无力,呼多吸少,气不接续,或见汗出肢冷,面青,形体疲惫,颧红,手足心热,舌红干瘦欠润,脉沉软或见脉沉细。本证多见于老年人。
1700778794
1700778795
治法:填精补肾,敛肺止咳。
1700778796
1700778797
方药:熟地黄20克 补骨脂10克 金狗脊10克 南百合10克 白芍10克 芡实米10克 生牡蛎20克 五味子10克 款冬花10克
1700778798
1700778799
方药分析:方中熟地黄、补骨脂、金狗脊、芡实米等补肾填精,温肾壮阳;南百合补肺肾,止咳嗽;生牡蛎镇咳化痰;五味子敛肺止咳;款冬花止咳化痰。
1700778800
1700778801
【小结】
1700778802
1700778803
咳嗽乃肺系之疾患,有内伤、外感之分,邪实、正虚之异。外感者多属实,内伤者也不尽属虚。须合参脉、证及病史而断之。治之当以肺为主,宣肃肺气为要法。须注意肺为娇脏,尤忌寒凉。所谓“形寒饮冷则伤肺”者是也。故用药也不宜太过寒凉,以免冰伏邪气,反致咳嗽难愈。
1700778804
1700778805
【治验】
1700778806
1700778807
案1 张某,女,20岁。
1700778808
1700778809
风寒束表,肺气受伤,故恶寒发热,头痛咳嗽,气呛无痰,舌白,脉象浮紧。以辛温解表方法,防其化热增重。饮食当慎。
1700778810
1700778811
处方:麻黄2克 苏叶6克 苏子6克 生紫菀10克 嫩前胡6克 象贝6克 苦杏仁10克(后下)枇杷叶10克 鲜芦根30克
1700778812
1700778813
按:本案属风寒外束,肺失宣肃证,治以辛温解表、止咳化痰法。用麻黄、苏叶疏表散寒,生紫菀、嫩前胡、象贝宣阳化痰止咳,苦杏仁、枇杷叶肃肺止咳,配以鲜芦根润肺而不留邪。表邪解,肺气润,则咳嗽平。
1700778814
1700778815
案2 陈某,男,30岁。
1700778816
1700778817
外感风热,身热咳嗽,头目眩晕,舌黄垢厚,咽红肿痛,脉象滑数。先以辛凉清热方法,防其郁热增重。辛辣、油腻皆忌。
1700778818
1700778819
处方:薄荷2克(后下) 前胡10克 浙贝6克 苦杏仁10克(后下) 牛蒡子6克 鲜枇杷叶10克 家苏子10克 鲜茅根30克 鲜芦根30克 大青叶12克 连翘10克 加味保和丸15克(布包)
1700778820
1700778821
按:本案属风热上受,肺失宣降而致咳。用辛凉清解、肃肺化痰方法。以薄荷轻清疏表,前胡、贝母、牛蒡子宣阳化痰,杏仁、枇杷叶、家苏子肃肺止咳,大青叶、连翘清肺热,茅根、芦根清热生津止咳,加味保和丸健胃消食。
1700778822
1700778823
案3 邱某,男,69岁。
1700778824
1700778825
春寒料峭,咳喘复发,喉中痰鸣,状似水鸡声,中脘满闷不舒,一身酸软无力,舌白苔滑,脉象沉软。证属素体阳虚,湿阻中焦,风寒外束,引动内伤,用射干麻黄汤加减。
1700778826
1700778827
处方:麻黄3克 射干6克 茯苓10克 桂枝3克 半夏10克 新会陈皮6克 冬瓜子30克
1700778828
1700778829
按:本案根据喉中痰鸣、脘痞、舌白苔滑、脉沉软,辨证属阳虚湿阻,为风寒之邪引发。故用解表散寒、肃肺止咳、健脾化湿方药而获效。
1700778830
1700778831
案4 王某,女,50岁。
1700778832
1700778833
体丰痰湿素盛,咳嗽痰吐白黄,一身酸软,呼吸痰鸣,舌黄垢厚,脉象弦滑且数,全是痰火郁热之象,先以三子养亲汤加减,忌食咸味为要。
1700778834
1700778835
处方:苏叶6克(后下) 苏子10克 白芥子3克 冬瓜子30克 莱菔子10克 皂角子6克 杏仁10克(后下) 泽泻10克 甜葶苈10克 焦三仙各10克 花槟榔10克
1700778836
1700778837
按:本案属痰火郁热,阻于肺经,肺失宣肃,发为咳嗽。故用苏叶宣阳疏郁,苏子、白芥子、冬瓜子、莱菔子等药肃肺涤痰止咳,焦三仙、花槟榔调中导滞,从生痰之源论治。本方重用祛痰之药,痰去郁开而热解,而非大量应用苦寒泄肺之剂。
1700778838
1700778839
案5 赵某,女,6岁。
1700778840
1700778841
百日咳将近1个月,每于晨、暮咳热尤甚,重则呕吐痰水,舌红,苔腻根厚,脉象弦滑且数,先以肃降化痰,防其咳血大作。辛辣皆忌。
[
上一页 ]
[ :1.70077879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