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78822
1700778823
案3 邱某,男,69岁。
1700778824
1700778825
春寒料峭,咳喘复发,喉中痰鸣,状似水鸡声,中脘满闷不舒,一身酸软无力,舌白苔滑,脉象沉软。证属素体阳虚,湿阻中焦,风寒外束,引动内伤,用射干麻黄汤加减。
1700778826
1700778827
处方:麻黄3克 射干6克 茯苓10克 桂枝3克 半夏10克 新会陈皮6克 冬瓜子30克
1700778828
1700778829
按:本案根据喉中痰鸣、脘痞、舌白苔滑、脉沉软,辨证属阳虚湿阻,为风寒之邪引发。故用解表散寒、肃肺止咳、健脾化湿方药而获效。
1700778830
1700778831
案4 王某,女,50岁。
1700778832
1700778833
体丰痰湿素盛,咳嗽痰吐白黄,一身酸软,呼吸痰鸣,舌黄垢厚,脉象弦滑且数,全是痰火郁热之象,先以三子养亲汤加减,忌食咸味为要。
1700778834
1700778835
处方:苏叶6克(后下) 苏子10克 白芥子3克 冬瓜子30克 莱菔子10克 皂角子6克 杏仁10克(后下) 泽泻10克 甜葶苈10克 焦三仙各10克 花槟榔10克
1700778836
1700778837
按:本案属痰火郁热,阻于肺经,肺失宣肃,发为咳嗽。故用苏叶宣阳疏郁,苏子、白芥子、冬瓜子、莱菔子等药肃肺涤痰止咳,焦三仙、花槟榔调中导滞,从生痰之源论治。本方重用祛痰之药,痰去郁开而热解,而非大量应用苦寒泄肺之剂。
1700778838
1700778839
案5 赵某,女,6岁。
1700778840
1700778841
百日咳将近1个月,每于晨、暮咳热尤甚,重则呕吐痰水,舌红,苔腻根厚,脉象弦滑且数,先以肃降化痰,防其咳血大作。辛辣皆忌。
1700778842
1700778843
处方:苏叶6克(后下) 苏子10克 杏仁10克(后下) 前胡6克 川贝6克 白前6克 百部10克焦三仙各10克 水红花子10克 赤芍10克
1700778844
1700778845
按:本案病属百日咳,根据咳嗽,脉弦滑且数,舌红苔腻根厚,辨证属热邪未解,肺失宣肃。所以用疏表解郁、肃肺化痰方药,以防咳血大作。
1700778846
1700778847
案6 孙某,男,9岁。
1700778848
1700778849
咳嗽阵作,痰吐不多,唇红目赤,口渴思饮,脘腹胀满不舒,大便三四日未行,全是痰火积滞内蕴,上迫于肺,拟肃肺化痰,导滞通腑法。
1700778850
1700778851
处方:炒莱菔子10克 水红花子10克 苏叶3克 苏子3克 皂角子6克 大黄3克 黄芩6克 保和丸3克(布包) 大腹皮10克 大腹子10克
1700778852
1700778853
按:本案属内伤咳嗽,根据渴饮、腹满、大便三四日不行,辨为痰火积滞内蕴,上迫于肺,肺失宣肃证。故治疗用炒莱菔子、水红花子、大黄及大腹皮、大腹子等消食导滞,保和丸导滞和胃,苏叶宣郁,苏子、皂角子肃肺化痰,数剂收功。
1700778854
1700778855
案7 彭某,女,60岁。
1700778856
1700778857
老年肺肾不足,咳喘经常发作,面目浮肿,腰酸肢软,日暮下肢肿势尤重,呼吸短促,畏寒,四肢不温,全是肺肾不足,中阳又虚。温肾阳,以补其肺,化湿饮,肃降止咳。
1700778858
1700778859
处方:款冬花10克 炙黄芪10克 熟地黄25克 清半夏10克 霞天曲12克 象贝10克 陈皮10克 南百合12克 川贝10克 生牡蛎15克 远志肉10克
1700778860
1700778861
按:老年之体,肺肾不足,中阳又虚,故见面目浮肿、腰酸肢软、畏寒、呼吸短促等症,所以用健脾益气、温肾壮阳、补肺肃降止咳之方药而获效。
1700778862
1700778863
第3节 哮喘
1700778864
1700778865
【概述】
1700778866
1700778867
哮喘皆为肺经疾患,表现为呼吸困难。喘以呼吸急促、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为特征;哮则表现为喉间痰鸣漉漉,喘息有声。哮与喘金元以前统属于喘促一门,中医文献多不加区别,合称哮喘,但二者性质实有不同。简而言之,哮有宿根,每因气候变化或饮食不慎等诱因而发作,平时无所苦;喘则多并发于各种急、慢性疾病中,随原发疾病的变化而加重或减轻。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由于哮喘均与肺有关,且病因病机有相类似处,故本节仍将二者放在一起讨论。西医学之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心源性哮喘等,可以参照本节治疗。由于严重喘促持续不解,可发生虚脱,因此,病情严重时,可先给氧或采取其他应急措施,以免延误病情。
1700778868
1700778869
【病因病机】
1700778870
1700778871
引起哮喘发生的原因很多,病情变化亦颇为复杂。风寒、风热之邪犯肺,使肺之宣发肃降功能下降,肺气不利,呼吸急迫则哮喘发作;饮食不慎,损伤中焦脾胃,水湿不化,蕴湿成痰;或肺火素旺,蒸津成痰,痰阻气道,肺气壅阻,宣降不得,气逆作喘;若痰湿蕴久化热,痰热互阻,热迫痰壅,则更易作喘;情志不遂,郁怒伤肝,逆乘肺金,肺之肃降无权,亦能致喘;久咳伤肺,气阴两虚,或虚损伤肾,肾气不固,摄纳失司,则呼吸无力,短气喘促。根据病邪的虚实不同,哮喘大致可有虚实两证。因于外邪、痰浊和肝郁气滞而成者为实证;由于精气不足、肺肾虚弱所致者为虚证。因为哮证病有宿根,每由于内伏之痰为诱因,触动而发,不发作时亦如常人,故哮证发作多实,缓解之后多虚。哮喘之实多归于肺,其虚多责之于肺、肾两脏。二者发展到最后为严重阶段,不但肺肾俱衰,心阳也同时受累。心阳受累则可见血行涩滞,面色、唇舌均见青紫,同时心气虚而不敛阳,汗液大量外泄,导致心阳更虚,往往易发虚脱。哮喘持续加重的原因主要是阳虚水泛或阴虚火升,上干于肺。
[
上一页 ]
[ :1.70077882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