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79410
肺痈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书中对本病作了比较详细的叙述。病因主要从外因立论,认为是感受风邪、热壅血瘀而成,“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临床表现为“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时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治疗上强调早期治疗,古人认为“始萌可救,脓成则死”,并且列出未成脓者治以葶苈大枣泻肺汤,脓成者以桔梗汤排脓。《诸病源候论》在肺痈病机上强调“积热不散,血败为脓”。《千金要方》除引《金匮要略》治疗肺痈的桔梗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外,创苇茎汤以清热排脓,至今一直为临床广泛使用。其后诸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补充。在病因上进一步体会到与内因有关。《外科精要》指出:“由食啖辛热炙,或酣饮热酒,燥热伤肺所致。”在病机方面认识到其病理基础为热壅血瘀,《柳选四家医案》载:“肺痈之病,皆因邪瘀阻于肺络,久蕴生热,蒸化成脓。”明确地突出了“瘀热”的病机概念。症状描述更为精细,如《张氏医通》载有:“肺痈初起,脉不宜数大,溃后最忌短涩,脉缓滑面白者生,脉弦急面赤者死。”这是从脉、色、症上判其吉凶。在治疗上,《医门法律》倡“清肺热,救肺气”为首要,认为“清一分肺热,即存一分肺气”;《类证治裁》强调“治在利气疏痰,降火排脓”;《红炉点雪》点明“法当君以排脓凉血,佐以保肺清金”。概而言之,以清热解毒、化瘀排脓为准则。古人还提出了治疗禁忌,《张氏医通》指出,“慎不可用温补保肺药,尤忌发汗伤津,伤其肺气”,确是金针度人。
1700779411
1700779412
【病因病机】
1700779413
1700779414
本病起因,多由外感风热,或饮酒过多,或热蕴于肺,久则化脓生疮。
1700779415
1700779416
1. 外感风热 风热之邪,自口鼻而入,侵犯肺脏,或风寒袭肺,未能及时表散,郁而化热,肺受熏灼,痰热壅阻,气血阻滞,致热壅血瘀,腐败成脓。《张氏医通》曾说:“肺痈者由感受风寒,未经发越,停留胸中,蕴发为热。”
1700779417
1700779418
1700779419
2. 痰热素盛 平素嗜酒如浆,过食辛辣、煎炸之品,蕴湿蒸痰化热,熏蒸于肺而成。如《外科精要》认为“由食啖辛热炙,或酣饮热酒,燥热伤肺所致”。
1700779420
1700779421
3. 素有痰热蕴肺,复受风热 内外相引,更易发为本病,《医宗金鉴》即指出:“此症系肺脏蓄热,复伤风邪,郁久成痈。”本病起始,多为风热邪气外袭卫分,肺主皮毛,内壅肺气,或有风寒袭肺,蒸液成痰,邪阻肺络,血滞为瘀,痰、热、瘀互结而成痈。一般表现为实证、热证,脓疡溃破,咯吐大量腥臭脓痰,邪毒渐去,病情趋于好转。若溃后脓毒不尽,正虚邪恋,绵延反复,治疗颇为棘手。
1700779422
1700779423
【辨证】
1700779424
1700779425
本病辨证,首重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脉、舌、色、症合参,并辅以西医学检查,一般不难确诊。
1700779426
1700779427
1. 辨病史和症状 本病发病特点为起病急骤,多有外感风邪的病史。临床上以突然出现恶寒或寒战、高热、午后热甚、咳嗽胸痛、咯吐黏浊痰,继则咳痰增多,咳痰如脓,有腥臭味或脓血相兼为特征,随着脓痰的大量排出,身热下降,症状减轻,病情好转,经数周逐渐恢复。若脓毒不清,持续咳嗽,咯吐脓血臭痰,低热,出汗,则转入慢性过程。
1700779428
1700779429
2. 辨痰浊和口味 肺痈验痰,古代就有倡用者,如明·王绍隆《医灯续焰·肺痈脉证》载:“凡人觉胸中隐隐痛,咳嗽有臭痰,吐在水中,沉者是痈脓,浮者是痰。”咳嗽咳痰,一般为外感所共有,肺痈辨痰,着重注意起病急骤、热势亢盛、咳痰量多、气味腥臭诸方面。
1700779430
1700779431
此外,试验口味也有助于诊断,如《红炉点雪》认为“口啖生豆不腥”,便是肺痈的真候。从临床经验看来是对的。
1700779432
1700779433
3. 辨胸部有无压痛 张璐玉说:“如咳嗽之时,胸前中府穴疼痛,重按之则气息,此肺痈将溃之兆。”此说可备参考。
1700779434
1700779435
4. 辅以现代医学的检查 如X线检查有大片浓密模糊阴影或见透光区和液平面等,血白细胞数增高,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胸部听诊有明显湿性啰音等都有助于诊断。
1700779436
1700779437
【论治】
1700779438
1700779439
(一)风热熏肺,肺失清肃(肺痈初起)
1700779440
1700779441
主症:外感风热,内迫于肺,肺热不清,身热头晕,微有寒热,咳嗽咽干,胸膺作痛,痰多黄稠,舌红苔腻,脉象滑数。
1700779442
1700779443
治法:辛凉清解,肃降化痰。
1700779444
1700779445
方药:桑菊饮、银翘散化裁:薄荷3克(后下) 前胡6克 浙贝12克 杏仁10克 苏子10克 黄芩10克 生石膏12克 鲜茅根10克
1700779446
1700779447
加减法:
1700779448
1700779449
(1)上焦风热较重时,去生石膏,加白蒺藜10克、桑叶10克、菊花12克,以疏解风热。
1700779450
1700779451
(2)若由痰浊肝火上冲,痰黄黏稠,头眩,脉濡滑有力,加晚蚕砂12克、冬瓜子20克以化痰浊,加黛蛤散10克(布包)以泻肝火。
1700779452
1700779453
(3)若内热较重,舌红口干,咽红且痛时,加银花10克、连翘10克、大青叶10克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功。
1700779454
1700779455
(4)若舌苔黄厚,肠胃滞热者,加焦三仙各10克、花槟榔10克,以消食导滞。
1700779456
1700779457
(二)痰浊互阻,肺失清肃(肺痈将成)
1700779458
1700779459
主症:肺热痰湿不化,咳喘不平,胸胀且痛,咳嗽吐痰黄黏,舌红,苔腻根厚,脉象滑数有力,两寸尤盛。
[
上一页 ]
[ :1.7007794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