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79637
1700779638
【治验】
1700779639
1700779640
案1 陈某,女,50岁,1982年6月10日诊。
1700779641
1700779642
胸痛彻背,背痛彻胸,脉弦细,按之略数,舌红苔白,二便如常,病由恼怒抑郁而起,当以越鞠丸方法。
1700779643
1700779644
处方:旋覆花6克(布包) 越鞠保和丸18克(布包) 霞天曲12克 四制香附12克 天台乌药6克 川楝子9克 延胡索3克 炒枳壳9克 焦麦芽9克
1700779645
1700779646
案2 李某,男,61岁,1966年5月诊。
1700779647
1700779648
体丰痰湿素盛,中脘满闷不舒,胸痛彻背,甚则绞痛,一身酸软无力。气机不调,热郁于内,先以瓜蒌薤白汤加减,防其因痛致厥,饮食当慎,辛辣皆忌。
1700779649
1700779650
处方:瓜蒌30克 薤白头12克 半夏12克 旋覆花6克(布包) 炒枳壳9克 苦桔梗9克 陈皮6克 莱菔子9克 焦三仙各9克 大腹皮9克 大腹子9克 姜黄6克
1700779651
1700779652
案3 赵某,男,50岁,1984年3月15日诊。
1700779653
1700779654
舌苔黄厚且垢,脉弦滑有力,大便不畅,胸闷且痛,素嗜饮酒、高粱厚味。痰湿蕴热互阻膈上,先以三子养亲汤方法,防其增重,辛辣、油腻皆忌。
1700779655
1700779656
处方:苏子9克 莱菔子9克 白芥子4.5克 猪牙皂6克 大腹皮9克 大腹子9克 郁金9克 杏仁9克 枇杷叶24克 焦三仙各9克 大黄炭6克 枳实6克
1700779657
1700779658
按:胸痛之证,以老年冠心病患者为多,虽与西医同为一病,而中医辨治可为数种类型,临证时以实证及虚实夹杂证为多见。案1乃由气郁而起,故用越鞠丸方法,以理气开郁止痛,案2、案3均属痰邪为患。但案2以痰湿为主,痰浊互阻,热郁于内,故先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化其痰浊,开其郁闭,止其厥痛。案3为嗜食肥甘醇酒之人,致痰热积滞互阻不化,以三子养亲汤方法,取三子以开郁结、化痰浊;加大黄炭、枳实、郁金、牙皂以开郁泄热化浊,助三子之力;更以杏仁、枇杷叶开宣肺气,宣达胸阳;大腹皮、大腹子、焦三仙调中化滞,以杜生痰之源。此外,治疗时应细嘱患者注意饮食,少吃肥甘,戒辛辣,并注意调和七情,增加锻炼。
1700779659
1700779660
第8节 胁痛
1700779661
1700779662
【概述】
1700779663
1700779664
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的总称。《临证指南医案·胁痛》说:“伤寒胁痛,皆在少阳胆经,以胁居少阳之部。杂证胁痛,皆属厥阳肝经,以肝脉布于胁肋。”感受湿热而致的胁痛往往多伴有寒热及黄疸,此是郁结之象,将在“黄疸”一节中论述,此节不重复叙述。
1700779665
1700779666
1700779667
胁痛的病位,《内经》认为以肝、胆为主,因为“肝足厥阴之脉……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灵枢·经脉》),足少阳之别“入季胁之间”(《灵枢·经别》)。《素问·藏气法时论篇》则更明确地指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素问·热论篇》则云:“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内经》认为邪、瘀阻、恼怒、气竭肝伤等都可导致胁痛。《素问·举痛论篇》说:“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则血涩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素问·腹中论篇》认为“年少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可致胁痛。《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及《灵枢·本神》论述了情志所致之胁痛。在治疗方面,《素问·腹中论篇》用乌贼骨茹丸来治疗。汉代《金匮要略》首先提出肝着之病名,并创立旋覆花汤,至今仍为临床广泛运用。仲景还认为“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中藏经》则从虚实辨论胁痛,“以肝实引两胁下痛”,“肝虚冷则胁下坚痛”,同时还提出“肺有积则胁痛,虚则乏力,喘促,有胁胀”。
1700779668
1700779669
1700779670
《千金要方》首先从症状特点区分胁痛,认为“痛属肝实热,满属肝虚寒”。《儒门事亲》论述了积胁痛的证治,指出:“癖积两胁刺痛,三棱、莪术之类,甚则甘遂。”《东垣十书》从虚损出发,认为脾胃虚损可累及肝经,指出:“饮食劳倦伤脾胃,致胁下痛或急痛者,俱宜补中益气汤加柴胡。”《丹溪心法》认为:“胁痛,肝火盛,木气实,有死血,有痰流注。”
1700779671
1700779672
明清时期主要探讨了胁痛分左右论治这一难题。自《内经》始以左胁属肝,右胁属肺,后世多以此立论。《证治准绳》说:“胁痛有左血右痰之分。”“其左胁多因留血作痛,右胁悉是痰积作痛。”《医方考》从用药方面提出:“左胁作痛抑青丸主之。”“两胁作痛,小柴胡汤主之。”对此《景岳全书》提出异议:“胁痛有左右血气之辨,其在诸家说,有谓肝经居右而藏血,肺经居左而藏气,故病在左者为血积,病在右者为气,脾亦系于右,一般湿痰流注亦在右。”认为“此实属后世谬谈”,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然则在气在血何以辨之?但察其有形无形可知矣。盖血积有形而不移,或坚硬而拒按。气道流行而无迹,或倏聚倏散,若食积痰饮,皆属有形之证,自可辨识。”治疗上张氏指出:“凡治此者,无论是血是痰必兼顺气为主。”此说颇合实际,但是与前人论左右胁痛不同,主要在于探讨胁痛的脏腑定位,以明确诊断。从现在临床来看,胁痛之因虽以肝为主,胆、胰腺、脾脏等病变也可以表现胁痛,治疗上也有所不同,虽然古人认识较为粗略,不免臆测,但对现在临床研究,仍有一定启发。至清代,对胁痛辨治已臻完善,如《证治汇补》将胁痛分为气滞、血瘀、火郁、食积、肺虚、肝实、湿热郁、痰饮等八类。《石室秘录》从脏腑相关立论以辨治胁痛,有其可取之处。有胁痛从肺论治,因为“肺金之虚,气不能制木,则木益盛”;有从肾论治者,因为“肾水足而肝气自养”。
1700779673
1700779674
概而言之,胁痛病在肝胆,与肺肾有关,证有寒、热、虚、实,治有攻、补、温、清之不同。古人还把胁痛分左血右气论治,虽不免臆测,但也给我们一定启发。
1700779675
1700779676
【病因病机】
1700779677
1700779678
《临证指南医案·胁痛》首从外感及内伤两方面推究胁痛之因,颇与临床相合。湿热蕴结肝胆之胁痛,虽与饮食不节、湿热内生有关,但其临床所见与黄疸相似,或为黄疸中之一见症,因此把这类胁痛放于黄疸中论述,可参照辨治。除此之外,胁痛主要与肝郁、血虚、血瘀有关,其病位与肝、胆两经关系尤为密切。肝主疏泄,一有怫郁,木失条达,脉络失和,则可发胁痛。
1700779679
1700779680
1. 肝郁气滞 《金匮翼·胁痛统论·肝郁胁痛》说:“肝郁胁痛者,悲哀恼怒,郁伤肝气。”肝属木,最喜条达而恶抑郁,若平素忧思多虑或暴怒,都可以导致肝失条达,气郁脉络不和而发为胁痛。
1700779681
1700779682
2. 瘀血阻络 肝郁日久,气滞不通,气为血帅,气不行则血亦滞,久则为血瘀之变;或因跌仆闪挫,胁部受伤,恶血归肝,瘀阻脉络而为胁痛。此即叶天士所谓“久病入络”及《金匮翼》所谓“污血必归胁下”而为胁痛。
1700779683
1700779684
3. 阴血亏虚 多因劳欲过度或久病体弱致肝血肾精亏损,肝木失荣,脉络失养,拘急作痛,正如《景岳全书·胁痛》云:“凡房劳过度,肾虚羸弱之人,多有胸胁间隐隐作痛,此肝肾精虚。”
1700779685
1700779686
总之,胁痛责之于气郁、血虚、肝肾亏损,正如《症因脉治·胁痛》说:“内伤胁痛之因,或痰饮、悬饮凝结两胁,或死血停滞胁肋,或恼怒郁结,肝火攻冲,或肾水不足……皆成胁肋之痛矣。”
[
上一页 ]
[ :1.70077963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