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7966e+09
1700779660 第8节 胁痛
1700779661
1700779662 【概述】
1700779663
1700779664 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的总称。《临证指南医案·胁痛》说:“伤寒胁痛,皆在少阳胆经,以胁居少阳之部。杂证胁痛,皆属厥阳肝经,以肝脉布于胁肋。”感受湿热而致的胁痛往往多伴有寒热及黄疸,此是郁结之象,将在“黄疸”一节中论述,此节不重复叙述。
1700779665
1700779666
1700779667 胁痛的病位,《内经》认为以肝、胆为主,因为“肝足厥阴之脉……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灵枢·经脉》),足少阳之别“入季胁之间”(《灵枢·经别》)。《素问·藏气法时论篇》则更明确地指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素问·热论篇》则云:“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内经》认为邪、瘀阻、恼怒、气竭肝伤等都可导致胁痛。《素问·举痛论篇》说:“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则血涩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素问·腹中论篇》认为“年少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可致胁痛。《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及《灵枢·本神》论述了情志所致之胁痛。在治疗方面,《素问·腹中论篇》用乌贼骨茹丸来治疗。汉代《金匮要略》首先提出肝着之病名,并创立旋覆花汤,至今仍为临床广泛运用。仲景还认为“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中藏经》则从虚实辨论胁痛,“以肝实引两胁下痛”,“肝虚冷则胁下坚痛”,同时还提出“肺有积则胁痛,虚则乏力,喘促,有胁胀”。
1700779668
1700779669
1700779670 《千金要方》首先从症状特点区分胁痛,认为“痛属肝实热,满属肝虚寒”。《儒门事亲》论述了积胁痛的证治,指出:“癖积两胁刺痛,三棱、莪术之类,甚则甘遂。”《东垣十书》从虚损出发,认为脾胃虚损可累及肝经,指出:“饮食劳倦伤脾胃,致胁下痛或急痛者,俱宜补中益气汤加柴胡。”《丹溪心法》认为:“胁痛,肝火盛,木气实,有死血,有痰流注。”
1700779671
1700779672 明清时期主要探讨了胁痛分左右论治这一难题。自《内经》始以左胁属肝,右胁属肺,后世多以此立论。《证治准绳》说:“胁痛有左血右痰之分。”“其左胁多因留血作痛,右胁悉是痰积作痛。”《医方考》从用药方面提出:“左胁作痛抑青丸主之。”“两胁作痛,小柴胡汤主之。”对此《景岳全书》提出异议:“胁痛有左右血气之辨,其在诸家说,有谓肝经居右而藏血,肺经居左而藏气,故病在左者为血积,病在右者为气,脾亦系于右,一般湿痰流注亦在右。”认为“此实属后世谬谈”,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然则在气在血何以辨之?但察其有形无形可知矣。盖血积有形而不移,或坚硬而拒按。气道流行而无迹,或倏聚倏散,若食积痰饮,皆属有形之证,自可辨识。”治疗上张氏指出:“凡治此者,无论是血是痰必兼顺气为主。”此说颇合实际,但是与前人论左右胁痛不同,主要在于探讨胁痛的脏腑定位,以明确诊断。从现在临床来看,胁痛之因虽以肝为主,胆、胰腺、脾脏等病变也可以表现胁痛,治疗上也有所不同,虽然古人认识较为粗略,不免臆测,但对现在临床研究,仍有一定启发。至清代,对胁痛辨治已臻完善,如《证治汇补》将胁痛分为气滞、血瘀、火郁、食积、肺虚、肝实、湿热郁、痰饮等八类。《石室秘录》从脏腑相关立论以辨治胁痛,有其可取之处。有胁痛从肺论治,因为“肺金之虚,气不能制木,则木益盛”;有从肾论治者,因为“肾水足而肝气自养”。
1700779673
1700779674 概而言之,胁痛病在肝胆,与肺肾有关,证有寒、热、虚、实,治有攻、补、温、清之不同。古人还把胁痛分左血右气论治,虽不免臆测,但也给我们一定启发。
1700779675
1700779676 【病因病机】
1700779677
1700779678 《临证指南医案·胁痛》首从外感及内伤两方面推究胁痛之因,颇与临床相合。湿热蕴结肝胆之胁痛,虽与饮食不节、湿热内生有关,但其临床所见与黄疸相似,或为黄疸中之一见症,因此把这类胁痛放于黄疸中论述,可参照辨治。除此之外,胁痛主要与肝郁、血虚、血瘀有关,其病位与肝、胆两经关系尤为密切。肝主疏泄,一有怫郁,木失条达,脉络失和,则可发胁痛。
1700779679
1700779680 1. 肝郁气滞 《金匮翼·胁痛统论·肝郁胁痛》说:“肝郁胁痛者,悲哀恼怒,郁伤肝气。”肝属木,最喜条达而恶抑郁,若平素忧思多虑或暴怒,都可以导致肝失条达,气郁脉络不和而发为胁痛。
1700779681
1700779682 2. 瘀血阻络 肝郁日久,气滞不通,气为血帅,气不行则血亦滞,久则为血瘀之变;或因跌仆闪挫,胁部受伤,恶血归肝,瘀阻脉络而为胁痛。此即叶天士所谓“久病入络”及《金匮翼》所谓“污血必归胁下”而为胁痛。
1700779683
1700779684 3. 阴血亏虚 多因劳欲过度或久病体弱致肝血肾精亏损,肝木失荣,脉络失养,拘急作痛,正如《景岳全书·胁痛》云:“凡房劳过度,肾虚羸弱之人,多有胸胁间隐隐作痛,此肝肾精虚。”
1700779685
1700779686 总之,胁痛责之于气郁、血虚、肝肾亏损,正如《症因脉治·胁痛》说:“内伤胁痛之因,或痰饮、悬饮凝结两胁,或死血停滞胁肋,或恼怒郁结,肝火攻冲,或肾水不足……皆成胁肋之痛矣。”
1700779687
1700779688 【辨证】
1700779689
1700779690 1. 辨虚实 肝虚多为肝血少、肝阴不足而致脉络失养;肝实多为气滞、血瘀。治疗应究其病因,调其不平。若一见胁痛,便用辛香开郁、理气之品,对于肝虚之证,反有燥伤阴血之弊,尤其虚实错杂之证,更应审慎。
1700779691
1700779692 2. 分气血 古人每以左、右分气、血。但从临床来看,胁痛有形,痛处不移,加之舌有瘀斑,脉沉涩,为在血分;反之,痛而无形,走窜不定,则多为气病。此外,因肝体阴而用阳,病在气多为肝郁实证,虚实不同,不可不辨。
1700779693
1700779694
1700779695 3. 定病位 从现代临床角度来看,胁痛不仅与肝胆系统有关,胰腺、脾脏等的病变也可表现为胁痛,尽管在临床上可按胁痛辨治,但对肿瘤性病变,应当配合西医学的检查,明确病位,以免漏诊,治疗上必须配合消瘕、抗肿瘤的药物。
1700779696
1700779697 【论治】
1700779698
1700779699 (一)肝气郁结
1700779700
1700779701 主症:由于悲哀恼怒,肝气失于调达,郁结作痛,舌白苔腻,脉象弦滑,其痛多走窜不定。
1700779702
1700779703 治法:疏调气机。
1700779704
1700779705 方药:逍遥散加减:柴胡10克 当归须5克 白芍10克 赤芍10克 茯苓10克 旋覆花10克(布包) 绿萼梅6克 生香附10克
1700779706
1700779707 加减法:
1700779708
1700779709 (1)兼泄肝热法:肝郁化火,心烦梦多,口干且渴,舌绛苔黄,脉弦数,可加苦泄之金铃子散,如延胡索6克、川楝子10克之类。
[ 上一页 ]  [ :1.7007796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