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79737e+09
1700779737 方药:滋水清肝饮加减:木瓜10克 白芍12克 没药12克 旋覆花10克(布包) 生地12克 生牡蛎15克 钩藤10克 旱莲草10克 女贞子10克
1700779738
1700779739 加减法:
1700779740
1700779741 (1)泄热治标法:若郁热明显,脉见弦急小数时,当先泄其郁热。药用蝉衣6克、僵蚕10克、片姜黄6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川楝子6克、柴胡6克。
1700779742
1700779743 (2)滋水涵木法:因劳伤太过,下元亏损,肝木失养,当增以填补下元方法。可加用女贞子10克、旱莲草10克、熟地10克、何首乌10克。
1700779744
1700779745 【小结】
1700779746
1700779747 肝居胁部,体阴而用阳。凡肝体不足,血亏阴伤,或肝用失调,木郁太过,均可导致胁痛。虽然临床肝郁者多,但肝体不足之证亦不少见,临证当审其虚实,定其血气,尤其虚实错杂之证,更应分其主次,审慎用药。此外,湿热蕴结之胁痛亦属多见,可参照“黄疸”节论治。
1700779748
1700779749 【治验】
1700779750
1700779751 案1 甘某,女,40岁,1982年10月诊。
1700779752
1700779753 胁痛病在少阳,肝家之郁,以肝布两胁故也。脉象细弱,按之带弦,细为血虚,弦脉主郁。当以疏调气机以缓胁痛,宗逍遥散法加减。
1700779754
1700779755 处方:柴胡3克 黄芩9克 川楝子9克 当归9克 赤芍6克 白芍6克 茯苓9克 郁金6克 杏仁9克 青皮4.5克 陈皮4.5克 焦三仙各9克
1700779756
1700779757 案2 李某,女,50岁,1984年5月4日诊。
1700779758
1700779759 肝硬化已4年有余,胁痛经常发作,两脉弦细且数,弦则为郁,细主血虚,数为热象,全是血虚阴伤,脉络失养。先以养血育阴,活络缓痛。
1700779760
1700779761 处方:柴胡6克 制鳖甲15克 木瓜9克 白芍12克 钩藤9克 香附9克 木香6克 青皮4.5克 陈皮4.5克 当归(乳香0.9克同炒)9克
1700779762
1700779763 案3 钱某,男,31岁,1985年4月5日诊。
1700779764
1700779765 结核性胸膜炎1年有余,形体消瘦,五心烦热,脉细弦滑数,全是阴伤已久,虚热上灼,脉络失和。先以养血柔筋,苦泄折热,防其增重,辛辣皆忌。
1700779766
1700779767 处方:银柴胡9克 杭白芍12克 全当归6克 青蒿4.5克 地骨皮9克 制鳖甲12克(先煎) 知母6克 丹参9克 生地12克 石斛12克 远志肉6克
1700779768
1700779769 按:胁痛一证,可见于多种疾病,且轻重程度不同,因一时情志不畅,肝郁不达,气机不畅,脉络失和而起,故宗逍遥散法,仍调气养血活络为治,此证以女性为多见。案2、案3则病情较重。案2为肝硬化日久不愈,发为胁痛,审其脉弦细且数,知为阴虚有热,治以养血育阴方法,方中以鳖甲、木瓜、白芍、当归养血育阴,软其硬结,柴胡、钩藤、香附、木香、青皮、陈皮以疏肝理气,当归与乳香同炒,意在加强活络止痛之功。案3为结核性胸膜炎而导致胁痛,治疗时切不可以一派香燥理气,以免燥伤阴血,因其脉弦细滑数,为阴伤日久,虚热内生,脉络失濡之象,故以青蒿鳖甲汤,养其阴血,退其虚热,加入丹参以活络缓痛。
1700779770
1700779771 第9节 胃脘痛
1700779772
1700779773 【概述】
1700779774
1700779775 胃脘痛又称胃痛,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胃脘部在上腹近心窝处,胃脘痛和心绞痛要区别开来,在体表定位上二者经常有重叠现象,故古代文献中常有将胃痛混称为心痛的现象。其实胃痛和真心痛是有区别的,以脏腑定位,前者在胃,后者在心,对此,历代医家已有明确的认识,如《证治准绳》云:“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指出了胃痛可以表现为心下痛,但不是心病。虞抟云:“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指出了胃脘痛病位不在心,胃痛和真心痛可以依据发病时的伴随症状加以鉴别。一般说来,胃痛多兼有本经病变,如“或满或胀,或呕吐吞酸,或不食,或便难,或泄利,或面浮黄,四肢倦怠”等(《杂病源流犀烛》);若真心痛则常常表现为“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灵枢·厥病》)。另外,结合西医学的检查,区分二者也不很困难。
1700779776
1700779777 长期胃痛的患者,应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如疼痛加重,形体日渐消瘦者,当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心电图、胃镜等,以确定是否有其他严重病变存在,以防癌变或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等。
1700779778
1700779779 胃脘痛多见于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癌、胃神经官能症等,临床上以胃脘痛为主要表现者,可参照本节论治。
1700779780
1700779781 胃脘痛之名始见于东垣著作中。但类似胃痛的症状描写,在《内经》中已经出现,并且《内经》中还提出了肝郁、客寒和饮食等可以导致病痛的观点。《内经》称胃脘痛为心痛,《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谓:“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相似论述还见于其他篇中。张仲景《金匮要略》提出了宿食和疼痛虚实的鉴别方法;孙思邈有九种心痛之论,从病因学和临床表现等对心胃痛加以归类;李东垣主张用益气、温中、理气、和胃等法治疗胃脘痛;朱丹溪指出了中焦脾胃是病变的中心,有寒、热、气、湿、痰积、死血、虚、虫之分。这些医家均对胃痛的论治作出了贡献。明清以后,医家对胃脘痛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对心痛、胃痛的鉴别和痛无补法的认识等均有提高。值得一提的是江涵暾氏,他在《笔花医镜》中分虚、实、寒、热论治胃痛,至今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1700779782
1700779783 【病因病机】
1700779784
1700779785 胃病常见病因有饮食不节、七情郁结和脾胃虚寒等。
1700779786
[ 上一页 ]  [ :1.70077973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