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80082e+09
1700780082
1700780083 (3)化痰降逆法:若中阳不足,水湿不运,痰饮内停者,可加半夏10克、茯苓10克、生姜加至6克。
1700780084
1700780085 (四)虚呃
1700780086
1700780087 主症:素体不足,中阳又虚,过食生冷,阳气受遏,呃逆声低势微,形气不足,脉虚弱,舌胖白,苔滑润。
1700780088
1700780089 治法:温中益气,降逆和胃。
1700780090
1700780091 方药:旋覆代赭汤加减:党参10克 黄芪15克 炙甘草6克 法半夏10克 生姜3克 大枣10枚 旋覆花10克(布包) 代赭石12克
1700780092
1700780093 加减法:
1700780094
1700780095 (1)若中气不足,而又兼肝郁气滞,呃逆频频发作,脉虚弱而带弦急,舌虽胖嫩,尖部略红者,仍当以疏调肝木为主,俟其郁结得舒,气机已调,病势见缓,呃逆虽发而不频繁,可酌情改用补正方法,但量不可过重,防其壅滞气机而气郁再发。
1700780096
1700780097 (2)若为胃阴不足,口干舌燥,舌红而干甚或有裂纹,脉细数,当以养阴和胃降逆方法,用益胃汤加枇杷叶、石斛、柿蒂等治之。
1700780098
1700780099 【小结】
1700780100
1700780101 呃逆一证,总由胃气上逆所致,但其轻重之别较明显,轻者不药而愈,重者为胃气衰败之象。在辨治上有寒呃、热呃、虚呃及痰湿气滞互阻而致者,用药上即有虚实、攻补、寒热、温凉之异,尤当审慎。
1700780102
1700780103 【治验】
1700780104
1700780105 姜某,女,39岁,工人。
1700780106
1700780107 恼怒之后,呃逆连声,胸闷、喜太息,面色青暗,舌白苔腻,脉濡按之有力。气分不畅,肝郁气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上冲则呃逆。血行不畅则面色青暗;肝脾不和,湿阻则苔腻、脉滑。治宜调畅郁滞之气血,运化脾虚之湿阻。
1700780108
1700780109 旋覆花6克 柿蒂6克 郁金6克 代赭石10克 老刀豆子10克 杏仁10克 仙露半夏10克 法制陈皮10克 公丁香3克 片姜黄6克 紫降香2克 白檀香2克
1700780110
1700780111 嘱其舒畅情志,慎辛辣。服7剂后症大减,效不更方,嘱其再服,约进30剂而痼疾尽除。
1700780112
1700780113 按:呃逆之病,多由恼怒伤肝,肝气不疏,横逆犯胃,胃气上冲所致。病势上冲,治当潜降;病由肝郁,治宜疏肝解郁,和胃止呃。本案用丁香柿蒂散加减治疗。公丁香、柿蒂、刀豆子系擅长降逆止呃之品;代赭石苦、寒,平肝潜阳,降气化痰;旋覆花苦、咸、微温,疏肝理气,降气止呕;郁金辛、苦、寒,行气解郁,凉血化瘀;旋覆花合郁金,行气疏肝,以防肝气横逆犯胃;再加用白檀香辛、温,理气调中;紫降香辛、温,活血化瘀;片姜黄辛、苦、温,破血行气;半夏、陈皮辛、温,燥湿化痰,降逆和胃止呕;杏仁宣肺降气,助胃气下行。
1700780114
1700780115 第11节 噎膈
1700780116
1700780117 【概述】
1700780118
1700780119 梗噎不顺,吞咽不利谓之噎;胸膈阻塞,饮食不下谓之膈。因二证常常并见,或相继出现,故习惯上并称噎膈。此病多见于老年人,一般与情志抑郁和长期饮酒关系密切。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食管癌。其主要病机是由于津血虚衰,胃脘枯槁,气血瘀结,以致食物不能下行。分而言之,嗜酒过度,食管经常受到刺激,血耗津枯,气血流通不利,久则成噎;忧思过度,情志不遂,血气瘀滞,流行不畅亦可成为噎膈。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后尚佳。若失去了早期治疗的机会,其预后不良。
1700780120
1700780121 膈证一词,首见于《内经》。但《内经》中膈的含义有三:一者属本节膈的范围,指咽中鬲塞不利,饮食不下,如“鬲塞不通”、“鬲咽不通”等。二者属关格的范畴,如《素问·阴阳别论篇》中“三阳结谓之鬲”即是。三者属反胃的范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膈中”一证的症状是“食入而反出,后沃沫”。其说导致后世丹溪把膈证与反胃相混淆,《丹溪心法》认为:“翻胃即膈噎,盖膈噎乃反胃之渐。”其后《医学入门》认为:“饮食不下,而大便不通,名膈噎。”又与关格相混淆。对此明代赵献可在《医贯》中明确提出:“噎膈、翻胃、关格三者,名各不同,病原迥异,治宜区别,不可不辨也。噎膈者,饥欲得食,但噎塞迎逆于咽喉胸膈之间,但胃口之上,未曾入胃,即带痰涎而出,若一入胃下,无不消化,不复出矣……翻胃者,饮食倍常,尽入于胃矣,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一两时而吐,或积至一日一夜,腹中胀闷不可忍而复吐,原物酸臭不化,此已入胃而反出,故曰翻胃……关格者,粒米不欲食,渴喜茶饮饮之,少顷即出,复求饮复吐,饮之以药,热药入口则即出,冷药过时而出,大小便秘,名曰关格。”
1700780122
1700780123 古代医家对于本病的认识尚有“五噎”、“五膈”及“五噎十膈”之说,隋代巢元方和唐代孙思邈、宋代严用和均有此论,认为:“五膈者,忧、恚、寒、热、气也,五噎者,忧、思、劳、食、气也。”《千金要方》对其症状作了一一描述。这种从病因上分类,虽有一定道理,但未免机械繁杂。《儒门事亲》对此评道:“后世强分为五噎,谓气、忧、食、思、劳也,后又分为十膈五噎,其脉虽多,其感滋甚。”
1700780124
1700780125 关于本病病因病机,《内经》认识到该病发生与肝、胃有关。《素问·风论篇》说:“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塞不通。”《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则曰:“木郁之发……鬲咽不通,食饮不下。”再者《内经》还认识到情志因素与本病关系尤为密切,《素问·通评虚实论篇》云:“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隋代对本病的病因认识已较为全面,从《诸病源候论》五噎五膈之分,就可以看出,当时已认识到本病与情志、饮食、劳倦、寒温不节有关。本病的病理变化,宋时《济生方》认为:“脏腑之病,结于胸膈则成膈气,留于咽嗌则生五噎。”《局方发挥》已认识到本病日久则为胃脘枯槁,津血亏损之病,指出:“积而久也,血液俱耗,胃脘干槁,其槁在下,近咽之下,水饮可行,食物难入……其槁在下,与胃为近,食虽可入,难尽入胃,食久复出。”明代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已较为全面,《景岳全书》指出:“噎膈一证,必以忧愁思虑,积劳积郁,或酒色过度,损伤而成。盖忧思过度则气结,气结则施化不行;酒色过度则伤阴,阴伤则津血枯涸。气不行则噎膈病于上,精血枯涸则燥结病于下。”
1700780126
1700780127 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论治很多。《济生方》提出:“调顺阴阳,化痰下气,阴阳平匀,气顺痰下,膈噎之疾无由作矣。”对该病初期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但对于后期则又非其所宜。因而后之《局方发挥》指出“夫噎病主于血干”,大伐治疗滥用辛温香燥之弊。明代李中梓已认识到本病治疗比较困难,他在《医宗必读》中指出:“此证所以疑难者,方欲健脾理痰,恐燥剂有妨于津液;方欲养血生津,恐润剂有碍于中州。”张景岳则强调:“凡治噎膈大法,当以脾肾为主。”因为“凡人之脏气,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而肾为水火之宅,化生之本。”并指出本病亦有可用温补之法者,认为“用温补以治噎膈,人必疑其滞而嫌其过缓,不知神气败证,此其为甚,使非速救根本,则脾气何由再健?”清时已认识到本病治疗当分新久,新者以气郁为主,久则津血枯涸,治疗宜分别论处。《杂病源流犀烛》指出“病之初有……宜香砂宽中丸”;而病久,脾气亏损,血液俱耗,胃脘干槁者,可采用滋血润肠丸等治疗。
1700780128
1700780129 总之噎膈一证,明之前概念上比较杂乱,至赵献可《医贯》辨明噎膈、反胃、关格之异,噎膈之内涵统一至今。噎膈的病位,在于膈上食管,《临证指南医案》指出:“脘管窄隘,不能食物,噎膈渐至矣。”本病之发生,历代医家逐渐认识到与情志不调、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寒暖不调有关。初期以气结痰阻为主,后期以津血枯涸为主。治疗上又当区分初期与后期而立法不同,前者以理气化痰为主,后者当以养血生津润燥为主。张景岳强调以脾肾为主,尤其注意中气,这种保胃气的治本思想,对本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700780130
1700780131 【病因病机】
[ 上一页 ]  [ :1.70078008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