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80182
1700780183
(三)噎久血结,津血皆虚
1700780184
1700780185
主症:噎膈已成,血分瘀阻,阴液大伤,面色黑浊,消瘦,脉沉涩或沉弦。
1700780186
1700780187
治法:育阴养血,破血化瘀。
1700780188
1700780189
方药:通幽汤加减:生地20克 熟地20克 赤芍15克 白芍15克 川贝6克 旋覆花10克(布包)红花3克 桃仁3克 丹参10克 代赭石10克
1700780190
1700780191
加减法:若体质尚好而大便秘结者,可于方中加大黄粉1~2克冲服,大黄既可通便,又为活血化瘀之品,尚可开郁泄热,人每畏之而弃不用,惜哉!
1700780192
1700780193
【小结】
1700780194
1700780195
噎膈之成,多与精神抑郁和嗜酒过度有关。其初期为气分郁结,病在气分,病情尚轻,此时应及时调治,尤应戒酒,忌食辛辣之品,保持精神愉快,加强锻炼,以促进气血之运行。若延至病入血分,阴津亏耗,瘀血闭阻,则较难治疗,因而本病贵在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1700780196
1700780197
附:反胃
1700780198
1700780199
凡饮食入胃,久久始可反出,吐物皆属完谷不化,谓之反胃。早在《内经》就有类似的记载。《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脾脉……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至《金匮要略》谓之“胃反”,并详细记载其临床表现,指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完谷不化,名曰胃反。”究其病因,历代多认为是胃中虚冷,《景岳全书》概之曰:“反胃之证,本属火虚……今诸家之论,有谓其有痰者,有谓其有热者,不知痰饮之留正因胃虚,而完谷复出,岂犹有热?”总之,本病乃为真火式微,胃寒脾弱,不能消谷。其特点是:食入不化,停留中脘,经过一天或半日,完谷吐出,吐势缓慢,状若完谷,并无异味,四肢发冷,故谓之“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本病多为渐渐而来,反复发作,始为中阳不足,继则命火亦虚,故其治亦分为轻、重两证。
1700780200
1700780201
(一)中阳不足
1700780202
1700780203
1700780204
主症:面色白,唇口无华,神乏疲惫,胃纳不甘,脉多沉细无力,甚则沉迟不应指,舌胖苔腻滑润液多,大便溏薄,小溲短少,形瘦无力。
1700780205
1700780206
治法:温中和胃,降逆止呕。
1700780207
1700780208
方药:可用旋覆代赭汤、香砂平胃丸、大半夏汤加减。药用:党参10克 旋覆花10克(布包) 代赭石10克 炒白术10克 干姜6克 附子10克(先煎) 炙甘草6克 灶心土30克(布包) 徐徐温服之。
1700780209
1700780210
加减法:
1700780211
1700780212
(1)虚象不很明显,病在早期,可去党参、干姜、附子,加苏梗6克、半夏10克、生姜6克。
1700780213
1700780214
(2)若肝郁气滞者,上方去附子、干姜,加木香6克、香附10克、郁金10克;若兼有郁热者,加左金丸之类。
1700780215
1700780216
(3)若虚寒较重,病发日久,加用肉桂、川椒等以温中祛寒。
1700780217
1700780218
(4)应当注意生活调理,忌吃生冷油腻食物,保持精神舒畅,防其增重。
1700780219
1700780220
(二)脾肾阳虚
1700780221
1700780222
主症:病至晚期,肾阳亦亏,脾肾阳虚,神疲肢冷,舌淡润,脉沉弱无力。
1700780223
1700780224
治法:温肾助阳,补火暖土。
1700780225
1700780226
方药:附子理中汤化裁:附子10克 干姜6克 熟地15克 肉桂粉3克(冲) 党参15克 黄芪15克生牡蛎30克 炒川椒3克
1700780227
1700780228
第12节 呕吐
1700780229
1700780230
【概述】
1700780231
[
上一页 ]
[ :1.70078018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