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80232e+09
1700780232 本病是指以呕吐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的总称。有声有物为呕,有物无声为吐,有声无物为干呕。全是由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常见的病因有外邪、饮食不节、气郁不达或胃虚、胃寒等。若呕吐较剧烈,或呈喷射状,在夏、秋当注意流行性乙型脑炎,在冬、春季节当考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年纪较大、有高血压病史的老年人当查明是否有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此外脑部肿瘤等占位性病变也应警惕。
1700780233
1700780234 自《金匮要略》提出呕、吐、干呕、哕之名,引起了后世许多争议。金时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以呕吐分轻重,认为:“呕者,有声者也,俗谓之哕;吐者,吐出其物也,故有干呕而无干吐,是以干呕则曰食谷欲呕,及吐则曰饮食入口即吐。”并认为:“呕吐有轻重可知矣。”而《东垣十书》则以气血分呕吐,“吐属太阳,有物无声,乃血病也。”“呕属阳明,有物有声,气血俱病也。”“哕属少阳,无物有声,乃气病也。”后之丹溪在概念上认识与李氏相同。至元时王安道《医经溯洄集》认为:“夫呕者,东垣所谓声物兼出者也;吐者,东垣所谓物出而无声者也;至若干呕与哕,皆声出而无物也。”并认为:“东垣当以哕该之,而无干呕之论,干呕与哕,其所异者果何哉?微甚而矣。”同时,对成无己之论大加批驳,认为“成氏乃以呕为有声,与干呕混而无别。”“呕与吐主有形之物言”,“干呕与哕主无形之声言”,因而认为呕吐、干呕、哕“本为有形无形设,不为轻重设也”。至明代《医学入门》认为:“湿呕有声有物,食已则呕;干呕空呕无物”,“吐有物无声,食入即吐”。纵观诸家所论,其争议在于呕、吐、干呕、哕的区别,呕、吐是否有轻重之分,干呕与哕是否相同。在概念方面论述较为清楚者,《医学入门》的观点较为贴切,即湿呕为有物有声(相当于现在呕的含义);吐为有物无声;干呕乃有声无物。此外,据文献所载,干呕与哕毕竟不同,哕乃指呃逆而言,王安道把两者等同起来,是不妥当的。
1700780235
1700780236 《内经》有关呕吐成因的论述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①寒邪犯于肠胃:《素问·举痛论篇》云:“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②肺胃失和:《素问·痹论篇》认为:“肺痹者,烦满喘而呕。”③脾病及胃,升降失和:《素问·痹论篇》说:“脾痹者,四肢解坠,发咳呕汁。”④肾虚寒逆:《素问·厥论篇》云:“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汉代《金匮要略》对呕吐作了专篇论述,有关呕吐的成因概括也较为全面,具体地阐述了寒邪内犯、痰饮中阻、中焦虚寒、寒热错杂于中、胃中积热及痈证作呕等六方面的病因,《中藏经》认识到:“病内外俱虚,卧不得安,身冷,脉细微,呕而不入食者死。”宋代《济生方》尤其重视中焦脾胃升降功能与呕吐的关系,同时还较全面地总结了呕吐的成因,认为:“若脾无所伤,则无呕吐之患。”同时认识到除饮食所伤,风凉冷湿之外,“忧思伤正,宿寒在胃,中脘伏痰,胃受邪热,瘀血停蓄,亦能令人呕吐。”明代《医学入门》将呕吐成因概括为:既有冷热气食之殊,又有湿痰火水脓血风暑之别。而《景岳全书》一语道出了呕吐的病机,所谓:“凡呕家虚实,皆以胃气为主。”清代《临证指南医案·呕吐》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基础上,指出:“呕吐……乃后人但以胃火、胃寒、痰食、气滞立论,不思胃司纳食,主乎通降,其所以不降而上逆呕吐者,皆由于肝气冲逆,阻胃之降而然也。”可见呕吐当有寒热虚实不同,其病位主要在于胃,但又与肝、肾、脾、肺有关。
1700780237
1700780238 《金匮要略》立《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于呕吐属虚者用吴茱萸汤、四逆汤;属热者用大黄甘草汤、小柴胡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寒热错杂者用半夏泻心汤;因饮邪而作者,用小半夏汤、半夏干姜汤、生姜半夏汤;停饮胃反呕吐用茯苓泽泻汤。晋代王叔和《脉经》强调凭脉辨治呕吐,认为“寸口脉细发热呕吐,宜服黄芩龙胆汤”;“关脉滑,胃中有热,滑为热实,以气满故不欲食,食则吐逆,宜服紫菀汤。”唐《千金要方》又提出以趺阳脉来辨治呕吐,认为:“趺阳脉微而涩,微即下利,涩即吐逆,谷不得入;趺阳脉浮者,胃气虚,寒气在上,忧气在下,二气并争,但出不入,其人即呕而不得食,恐怖如死,宽缓即瘥。”呕吐以三焦辨治者,元代张洁古《活法机要·呕吐》认为:“吐有三,气、积、寒也,皆从三焦论之。”具体而言,上焦吐者皆从于气,治当降气和中;中焦吐者皆从于积,治当小毒药去其积;下焦积者,皆从于寒,治当以大毒药通其秘寒,温其寒气。根据呕吐物情况来分辨呕吐性质者,《医学入门》认为:“吐利腥臊者为寒,酸臭者为热。”从呕吐与饮食关系来论治呕吐者,《医宗必读》指出:“食刹即吐谓之呕,刹者顷刻也,食才入口便即吐出,用小半夏汤;食入即吐,谓之暴吐,言食才下咽,即便吐出,生姜橘皮汤;食已则呕,谓之呕吐,言食毕然后吐,橘皮半夏汤;食久则吐谓之反胃,言食久则即入胃矣,胃不能别清浊,化精微,则复反而出,水煮金花丸;再食则吐谓之翻胃,言初食一次不吐者,第二次食下则吐,直从胃之下翻腾上出,易老紫泥丸。”因其论述详尽,辑录于此,以供学者参阅。治呕吐强调肝胃关系者,以《临证指南医案·呕吐》所述最详,所谓“肝气冲逆,阻胃之降”即作呕吐,治法当“以泄肝安胃为纲领,用药以苦辛为主,以酸佐之”。呕吐治疗所当禁忌者,《金匮要略》指出:“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丹溪心法》指出:“呕吐药,忌瓜蒌、杏仁、桃仁、萝卜子、山栀,皆要作呕。”《景岳全书》不仅指出呕吐当分虚实,而且在用药上亦十分审慎,认为:“凡治阴虚呕吐等证,则一切香散、咸酸、辛味不堪等物……切不可用。”明确指出:“凡治胃虚呕吐,最须详审气味。”清代《石室秘录》认为:“火吐宜清火而不可降火,寒吐宜祛寒不可降寒。”反之降火之后易得血证,降寒之后,易变遗尿,并且拟清火止吐汤及散寒止呕汤,对临床用药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1700780239
1700780240 【病因病机】
1700780241
1700780242 张景岳所云:“凡呕家虚实,皆以胃气为主。”呕吐之产生在于胃失和降,而形成之因,又有感邪、伤食、恼怒、停饮、中虚等不同,现分述如下。
1700780243
1700780244 1. 客邪犯胃 《古今医统·呕吐哕门》认为:“卒然而呕吐,定是邪客胃府。”凡风寒、风热、暑湿、秽浊之邪干犯胃腑,升降相悖,致胃气上逆,即可为呕吐。
1700780245
1700780246 2. 饮食不节 饱食过度或饮食不洁之物,胃纳失职,气失和降发为呕吐。正如《证治汇补》所云:“内伤饮食,填塞太阴,新谷入胃,气不宣通而吐。”
1700780247
1700780248 3. 气郁作呕 多由一时恼怒,木郁不达,肝气横犯胃土,胃失和降而作。此外,恼思日久,脾失健运,食滞不化亦可致胃气上逆而呕吐。
1700780249
1700780250 4. 停饮作呕 多由暴饮过度或素体中阳不足,水湿失运,饮停中焦,胃失其降而作。
1700780251
1700780252 5. 胃虚呕吐 胃虚正气不足,升降无权亦可导致升降逆乱发为呕吐,其有胃气虚、胃阴虚、胃阳虚之不同,其成因多因劳倦太过,或平素暴饮暴食,饮食不节,伤及中焦。此外,误治亦可导致,如《景岳全书·呕吐》说:“或因病误治,妄用克伐寒凉,本无呕吐而致吐者,胃虚也。”
1700780253
1700780254 总之,呕吐责之于胃失和降。而导致胃失和降的原因,概之为外感风寒、暑湿,内伤饮食、七情及胃虚升降无权,凡此诸种,当于临证之时详询病史,分析脉、症以别之。
1700780255
1700780256 【辨证】
1700780257
1700780258 1. 辨虚实 《景岳全书》说:“呕吐一证,最当详辨虚实,实者有邪,去邪则病愈,虚者无邪,则全由胃气之虚。”具体地说,外感、气郁、痰饮、食滞而致者皆属实;胃气、阴、阳不足者皆属虚,但凭脉、舌、色、症辨之为要;其中尚有虚实错杂之证。
1700780259
1700780260 2. 辨缓急 呕吐之作,其急者一时即起,此时尤当辨其原因。如因伤食、服毒者较易从病史上辨明;有因一时呕吐剧烈,同时伴有神经精神症状,如神态失常、活动失灵等,在老年有高血压病史者,应注意是否有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此外颅内占位性病变亦应考虑。对于急性呕吐,春、冬应考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夏、秋应考虑流行性乙型脑炎,其治法大有不同,故应当引起重视。
1700780261
1700780262 3. 辨用药 呕吐因于胃失和降,而胃主受纳,用药除了按辨证论治外,还应考虑个体素质对药物气味的承受力,如有些患者对某种药物气味敏感,反易引起呕吐,故用药时应认真斟酌。正如张景岳所说:“一切香散、咸酸、辛味不堪等物,悉当以己意相测,一有不妥,切不可用。”
1700780263
1700780264 4. 辨止呕 呕吐亦有祛邪之功,因此对出现呕吐时,是否应当止吐,应根据病情而定。如属伤食、服毒或生痈而致呕吐,此时不可止呕,否则不利于停食、毒物、脓浊的排出;如属急性阑尾炎、尿毒症、脑压高时,一定要根据病情从本治疗。
1700780265
1700780266 【论治】
1700780267
1700780268 一、实证呕吐
1700780269
1700780270 (一)外邪犯胃
1700780271
1700780272 主症:外感之后,表气闭塞,胃失和降,发生呕吐,头痛寒热,周身无力,舌白苔腻,脉濡滑。
1700780273
1700780274 治法:芳香疏解定呕。
1700780275
1700780276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苏叶6克 藿香10克(后下) 法半夏10克 大腹皮10克 厚朴6克 竹茹6克 煨姜3克 白蔻仁3克 灶心土30克(布包)
1700780277
1700780278 加减法:
1700780279
1700780280 (1)兼泄内热法:邪郁久而化热,舌红,脉数,可加马尾连10克、黄芩10克。
1700780281
[ 上一页 ]  [ :1.70078023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