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80282e+09
1700780282 (2)兼开湿郁法:湿郁较重,苔腻,脉濡者,加苍术3克、郁金6克、杏仁6克、砂仁3克(研冲)。
1700780283
1700780284 (二)胃热呕吐
1700780285
1700780286 主症:热郁于胃,心烦口干,呕吐味酸且苦,食则即吐,势如喷射,小溲赤热,夜寐梦多,舌红,脉数。
1700780287
1700780288 治法:苦甘泄热。
1700780289
1700780290 方药:温胆汤加减:姜川连6克 竹茹12克 枳实6克 黄芩12克 姜山栀6克 半夏12克 灶心土60克(布包) 徐徐冷服之。
1700780291
1700780292 加减法:
1700780293
1700780294 (1)导滞通腑泄热法:若属胃肠滞热,大便干结时,加大黄粉1克(冲)或焦三仙各10克、鸡内金10克,俟大便得通,腑气下行,胃气不逆,呕吐自止。
1700780295
1700780296 (2)上方中,若市场无姜黄连、姜山栀,可改用川连、山栀各6克,嘱病家自放生姜2~3片。
1700780297
1700780298 (三)气郁呕吐
1700780299
1700780300 主症:恼怒之后,木郁克土,胸闷胁胀,恶心,甚则呕吐,舌红,脉弦。
1700780301
1700780302 治法:疏肝和胃。
1700780303
1700780304 方药:四七汤合左金丸加减:苏梗10克 半夏10克 厚朴6克 茯苓10克 马尾连10克 吴茱萸1克 旋覆花10克(布包) 代赭石10克 盐水炒砂仁2克(研冲)
1700780305
1700780306 加减法:
1700780307
1700780308 (1)重以开郁法:若属气郁而腹胀明显者,加青皮6克、陈皮6克、佛手片10克、木香6克、大腹皮10克。
1700780309
1700780310 (2)兼缓肝止痛法:若木郁气滞,胁痛较重时,加片姜黄6克、香附10克、绿萼梅6克、代代花6克。
1700780311
1700780312 (3)兼化湿开郁法:若木郁克土,运化失职,食滞内阻,湿浊内生,舌苔垢腻而厚者,加神曲10克、焦麦芽10克、鸡内金10克、槟榔10克。
1700780313
1700780314 (四)痰饮呕吐
1700780315
1700780316 主症:呕吐痰涎,头眩心悸,胸闷漾漾欲吐,舌白苔腻,脉弦滑。
1700780317
1700780318 治法:温化痰饮。
1700780319
1700780320 方药:小半夏汤化裁:半夏15克 陈皮15克 苍术3克 茯苓15克 煨姜6克 泽泻12克
1700780321
1700780322 加减法:
1700780323
1700780324 (1)温阳化饮止呕法:若是阳气不足,水饮停蓄中焦,呕吐清水,四肢不温,可用温阳化饮之品。方中加桂枝6克以通阳,白术10克、泽泻10克以化饮定呕。
1700780325
1700780326 (2)扶正助阳治本法:若阳虚气弱为重,可用桔半枳术丸、苓桂术甘汤、香砂六君子汤等,扶正治本为主,兼以化饮祛邪,正气足、邪气去则呕自止。
1700780327
1700780328 (3)清热化痰止呕法:若痰饮内蓄,日久化热,痰热互阻而致呕吐者,方中去苍术、煨姜,加姜黄连6克、竹茹6克、瓜蒌10克。
1700780329
1700780330 (五)食滞呕吐
1700780331
[ 上一页 ]  [ :1.70078028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