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80917e+09
1700780917
1700780918 痢疾是见于夏秋季节的一种胃肠道常见的传染疾病,它以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赤白带脓血为主要症状,其发病多由饮食不当或湿热蕴郁、暑邪外迫而引起。三焦不得宣通,大肠传导失职,气血失和是其主要病理基础。一般来说,痢疾初起以实证、热证多见,肠道积滞表现较突出,故有“无积不化痢”之说。缠绵日久或年迈体弱罹患者可兼见虚象,但纯虚无实者仍属罕见,因此又有“痢无补法”的见解。
1700780919
1700780920 临证时,本病须与泄泻相鉴别。泄泻多因暑湿积滞互阻中焦,一般不损伤血络,也很少导致气机郁阻,故无里急后重、大便脓血等表现。必要时,可检查大便有无脓细胞以确诊。
1700780921
1700780922 痢疾,《内经》称“肠澼”,《难经》作“大瘕泄”,《伤寒论》谓之“下痢便脓血”。至《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时,方以“痢”命名,沿用至今。又因本病以下痢涩滞不畅为主要见症,所以也称作“滞下”。《证治要诀》云:痢疾古名滞下,以积久成痢,气滞成积故也。可见,自《内经》开始,医家们对痢疾就有了一定的认识。
1700780923
1700780924 《内经》对痢疾病因、发病、临床特点及预后的论述虽不详尽,但已初步奠定了基础。《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太阳司天之政……四之气,风湿交争,民病……注下赤白。”《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少阳司天,火淫所胜,民病……泄注赤白。”《素问·太阴阳明论篇》则认为:“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下为飧泄,久为肠澼。”说明痢疾的形成与外感六淫之邪、饮食失当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如《素问·气厥论篇》说:“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并且认识到邪热内迫这一重要病理机制,谓:“三阳者,至阳也,积并则为惊,并于阴则上下无常,薄为肠澼。”除此之外,《内经》对便脓血、腹痛等症状的辨析也较详细,并用以结合脉色,决断预后,如《素问·通评虚实论篇》问答所示:肠澼下白沫,脉沉则生,脉浮则死;下脓血者,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等等。《难经》已认识到“腹痛,便脓血,里急后重”为本病的主要临床症状,认为与本病联系最密切的是大肠、小肠,故有“大肠泄”、“小肠泄”之称。具体辨治痢疾当首推《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认为“下利圊脓血”是邪热蕴郁的缘故,清内热、凉血分,用白头翁汤为主方治疗。其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白头翁汤至今仍为治痢常用方。隋唐时期,由于医疗经验和药学知识的积累已达到一定程度,同时一大批较有作为的医家出现,临床水平提高很快。其中,巢元方、孙思邈两家尤为突出。《诸病源候论》对痢疾按临床表现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并指出了治疗方法及方药。《千金要方》对痢疾的认识,突破了前人的水平,首次以病机为主要依据,结合临床表现分类,即所谓“痢有四种,谓冷、热、疳、蛊。冷则白,热则赤,疳则赤白相兼,蛊则纯痢瘀血”,比起《难经》的“大肠泄”、“小肠泄”来,更符合临床实际。此外,《千金方》中还列举了治痢大法19条,丰富了本病辨证论治的内容,为后世医家进一步探讨奠定了基础。到金元时期,医家们对本病的认识更加深刻,其主要表现是对病因病机的分析更加细致,在治法方面较前也更加充实了。刘完素从火邪及湿热入手,解释痢疾的形成和诸症状的发生,他认为:“下迫后重里急……火性速而能燥物也,肠胃隔绝,传化失常而为滞下。”又谓:“诸痢皆由于热,气不得宣通,湿热甚于肠胃之中。”首次明确地指出痢疾的发生在于邪滞肠胃,传化失常。并且提出了邪伤气血在痢疾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必须“调气理血”,至今仍为公认的治疗原则之一。李东垣在病因上强调湿热蕴郁于肠胃是作痢之本,认为邪滞肠胃,“水谷与血另作一派”,热自内迫,故见下痢赤白脓血,主张以凉血地黄汤为主治疗,并创升阳降火诸方,用升降分化方法祛除滞留之邪,调整人体气机,对临床医家启发很大,至今仍有较强的生命力。朱丹溪提出了痢疾虚实用药原则,指出“(痢疾)初得之时,元气未虚,必推荡之,此通因通用之法,稍久气虚则不可下。壮实初病宜下,虚弱衰老久病宜升之。”在《丹溪心法·痢篇》中还有关于“时疫作痢”的记载,进一步认识到了本病的传染性。
1700780925
1700780926 【病因病机】
1700780927
1700780928 痢疾多由外受六淫之邪或时疫之气,内伤饮食生冷或不洁之物,导致肠胃积滞,渐伤气血而成,其发病多与季节有关。《证治汇补》指出:“无积不成痢,痢乃湿、热、食积三者。”《医宗金鉴》把饮食不当与外感时邪作为致痢的两个共同因素,认为“痢之为证,多因外受暑湿,内伤生冷而成。”
1700780929
1700780930 1. 外感时邪 六淫之邪或时疫之气侵入人体,郁而化热,伤及气血,留滞于肠胃之间,大肠传导阻滞,邪热与气血搏结而化为赤白脓血,成为热痢甚至疫毒痢。《济生方》谓:“大肠虚弱而风冷暑湿之邪得以乘间而入,故为痢疾。”张景岳则更明确指出:“酷热之毒蓄积为痢。”六淫致痢,尤以湿热突出,故本病于夏秋暑湿盛季多发。
1700780931
1700780932 2. 内伤饮食 饮食不当,日久可以致痢。如素嗜肥甘厚味,酿生湿热,湿热内蕴,腑气壅阻,气血凝滞,化为脓血而成痢。误食不洁之品,邪从口入,伤及胃肠,气机阻滞,邪蕴而渐伤气血,气滞血瘀,与邪气及肠中腐浊之气相互搏结,化为脓血而成痢,《景岳全书》又述:“因热贪凉者,人之常事也,过食生冷,所以致痢。”说明了夏暑季节痢疾多发的客观原因。
1700780933
1700780934 本病病位在大肠,但与脾胃密切相关。如湿热痢、疫毒痢,可上攻于胃;或久痢伤正,胃虚不纳,而成为噤口痢;或反复发作,损伤脾胃,中气虚陷,下痢不止,甚至可进一步伤及下元肝肾而致滑脱,形成久痢。
1700780935
1700780936 总之,本病发生的原因与感受时邪及伤于饮食有关,其病位在肠,湿热、疫毒、寒湿之邪壅塞肠中,气血与之搏结,使肠道传导失职,肠络受伤,气血凝滞,腐败化为脓血而痢下赤白。里急是邪迫欲出的表现,腹痛乃气机阻滞、腑气不通的结果,虽泻但积滞未尽,故便意不除,是谓后重。
1700780937
1700780938 【辨证】
1700780939
1700780940 痢疾辨证,当首辨寒热、虚实,审邪滞部位,定邪气性质。《景岳全书·痢疾》说:“凡治痢疾,最当察虚实,辨寒热。”《医门法律》除指出须审病情虚实之外,尚强调“分标本先后”和“分所受湿热多寡”,辨证更为细致,都可参考。根据临床实践,治痢疾还必须进一步清楚表里、气血、升降、新久等问题,必须明确里急、后重、便脓血的临床意义,这样才能准确地立法用药。
1700780941
1700780942 1. 辨表里 痢疾病证,表里往往相互关联。邪自外袭,使表气郁闭,可导致里热蕴邪。这个时候,表闭是本源,热郁是结果,清里不仅不能撤热,反而会使气机遏阻,表里俱闭,愈治愈重,永无愈期。若能以辛开方法开其表闭,畅其气机,里热可借此而消散,表里俱可安和,痢疾亦可渐愈,这就是所谓的“逆流挽舟”方法,是“治病求本”的一种体现。纯里无表者才可清其里,但仍要注意邪郁之机,于清剂之中配入宣透之品。有须用导滞通下者,也须配入畅气机、开郁结的药物,旨在使邪气宣畅,热郁尽除,正气回复。
1700780943
1700780944 2. 辨气血 邪有伤气、伤血之不同,它反映了病位的深浅、病情的轻重。治法用药都须区别开来。邪在气分病尚轻浅,阻碍气机,影响传导而已。症以后重、下痢涩滞,便脓血为主,审其郁滞之因,或化湿,或导滞,或消食,气调则病减。邪在血分,病已深入,损伤血络,迫血妄行,症以便血、腹痛为主,须凉血活血和络才得安宁。临床上,多属气血俱伤,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俱见,此时当区别在气、在血之多寡,推敲病势进退,紧扣病机而用药。
1700780945
1700780946 3. 辨升降 升降失常是邪干气机的结果,包括升降过度和不足两个方面。在痢疾中,这个问题表现得很突出,因为影响脾升胃降这个环节,对痢疾来说是必然的。早期多为火热郁于上焦,胃降功能受制,邪火上亢,可出现头晕、耳鸣、目赤等症;后期因久痢伤气耗血,脾气衰弱,升力不足,可出现滑泄、脱肛等中气下陷、下元不固的伴随症状。大部分痢疾是邪郁于中焦,损及下焦,三焦壅滞,升降困难,全身气机因而不得宣畅,无论是热郁、湿郁,还是单纯气郁,都必须以调畅气机为主。热郁用清宣方法,湿阻用芳化方法,或化食导滞,通下腑实,三焦道路畅通,气机升调自可恢复正常。
1700780947
1700780948 4. 辨新久 是病程长短,但没有严格的界限,一般来说,发病急、体格壮实者,虽拖延数日,甚至月余,不宜按久病论。有年迈体弱,正气不支,反复发作达数十日者,或因误治邪气留恋不尽,病情时时反复,日久不愈者,方可认为是久病。新病当着眼于邪实,不可偏执一症,就认为是虚而投以补剂,久病频发,亦当首先考虑邪气的有无,湿邪伤人最易与虚混淆,且病程缠绵,当凭脉、舌、色、症细细辨别,辨证明确之后,才可定补泻之用。初宜轻补试服,循序渐进,总宜细致调理,不可单补单泻。
1700780949
1700780950 5. 辨脉、舌、色、症 痢疾的症状很有特点,几乎单凭症状就可以作出诊断,如里急后重、便脓血等。但是,凭这几个特异性表现来判断病因病机,则显得很不够,还必须结合其他症状,结合脉、舌、色、症全面考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1700780951
1700780952 6. 辨里急与后重 里急是指腹中不适、便意急迫的一种感觉,有时伴轻微疼痛。但不同于腹中痛,积滞内蕴而邪欲外达,二者相迫故作里急。临床上,应当以里急为特点,结合脉、舌、色及其他症状,来推断其属性。如里急频作,腹痛较甚,脉滑数或弦滑且数,舌红且干,面色红赤可考虑热郁;里急、腹痛俱甚,下痢纯白或黏冻,四肢清冷,面色青灰,脉沉迟或弦紧,舌白润者,当考虑寒湿。
1700780953
1700780954 后重是指痢后肛门沉重下坠,便意不减,与大肠气滞、传导失司有关。无论湿热、暑湿、食积,还是单纯气郁引起的气滞,都可能产生此结果,因此刘河间指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这里的“调气”泛指能使气机条达的所有方法,不限于理气一法。如湿郁化湿即调,热结泄热即调,郁则开郁即调,有滞消导即调等,都属“调气”的具体方法。便脓血的临床意义,自古争论较大。刘河间认为“白属气,赤属血”;张从正则认为赤白当按新久断,赤白分心肺等等。究其争论原因,皆因忽视脉证合参,以症论证。白而黏腻恶臭者,脉必滑数,舌必红绛,其证属热;虽赤而便稀色淡,脉濡软无力,舌淡胖苔白者,可以定虚。根据整个病情,综合考虑,不拘于赤白,也不拘于时间,细致分辨,寒热、虚实、气血自可清楚。
1700780955
1700780956 【论治】
1700780957
1700780958 一、湿热痢
1700780959
1700780960 夏暑季节,热盛湿重,湿热互阻不化,蕴郁留滞肠道,遏阻气血,形成痢疾,以头晕身热、周身酸楚、阵阵恶寒、胸中满闷为特点,其痢下脓血黏滞,泻而不爽,后重且坠,舌白苔腻或滑润,脉多濡滑数或弦滑有力。该证型临床上可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700780961
1700780962 (一)初起表邪较重
1700780963
1700780964 主症:发热恶寒,头痛体痛,恶心发热,轻度下痢,以痢下黏滞白脓为主,里急后重亦较轻,舌苔白腻滑润,脉濡滑,按之弦滑,略有数意,或浮紧沉取滑数。此暑湿积滞阻于肠间,发为痢疾。
1700780965
1700780966 治法:疏表化湿,升降分化,仿喻西昌逆流挽舟方法。
[ 上一页 ]  [ :1.70078091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