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80867
1700780868
治法:升阳益气,少佐固涩。
1700780869
1700780870
方药:升麻6克 黄芪15克 党参15克 白术12克 白扁豆30克 陈皮10克 山药30克 灶心土60克(布包) 茯苓15克 诃子肉10克
1700780871
1700780872
方药分析:本型主要是久泻不止,正气内耗,脾肾两虚,关门不力,而致滑脱不固。故治疗重在益气升阳固涩。方中重用黄芪、党参、白术、扁豆、山药以温脾益气,陈皮、茯苓健脾化湿,升麻、灶心土、诃子肉升阳温涩而止滑脱,必要时还得重用益气温阳升提的药物。此外饮食禁忌尤当注意。
1700780873
1700780874
加减法:
1700780875
1700780876
(1)若高年体弱,气虚明显者,可加人参粉8克,分3次温水冲服。
1700780877
1700780878
(2)若中气下陷,升力不及者,加柴胡3克、羌活6克、肉豆蔻10克、附子6克,以温阳升提。
1700780879
1700780880
(3)若肾阳虚,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脉沉无力,加附子6克、肉桂4克、吴茱萸3克、补骨脂10克、仙灵脾10克等以温肾阳。
1700780881
1700780882
【小结】
1700780883
1700780884
泄泻一证,甚为常见,世人之一生,鲜有不罹患泄泻者也。究其成因,外感风、寒、暑、湿、火热,皆可致泻,尤以湿为主因,故经云“湿胜则濡泻”。凡泄泻因邪而起者,必有其特点。如火热之泄泻,必暴泻如注,如经所云“暴注下迫,皆属于火”者是也;因食积之泻,必泻下奇臭;感寒作泻,多兼腹痛;若痛一阵泻一阵,泻后痛减者,多是木克土,治当疏调木土。泄泻治不如法,亦可迁延日久不愈,然久泻未必皆虚,仍当依据脉、证,审因论治,不可一味补涩,以防留邪,反致难愈。
1700780885
1700780886
【治验】
1700780887
1700780888
案1 姜某,女,41岁。
1700780889
1700780890
头痛寒热,肠鸣彻痛,喜得温按,便溲长,舌淡,苔薄白,脉浮紧。风寒外束,寒客中焦,治以疏解表邪,温寒拈痛。
1700780891
1700780892
处方:苏叶10克 葛根10克 桂枝6克 炮姜6克 炒官桂5克 灶心土20克(布包) 白芍10克炙甘草6克 服上方3剂,诸症皆释而愈。
1700780893
1700780894
按:风寒外袭,内犯中土,脾胃升降失司,清浊不分,水谷并走大肠则成泄泻。方用苏叶、葛根疏散表邪,使无内犯;且葛根升举脾阳,桂枝、官桂、炮姜温散中焦之寒;白芍缓急止痛;灶心土、炙甘草温中健脾。寒邪去,中阳复,脾胃升降有序,清浊各行其道,其泄泻何由不止?
1700780895
1700780896
案2 陈某,男,27岁。
1700780897
1700780898
腹中绞痛,痛一阵泻一次,泻一次轻一些,心烦,口干思凉饮,舌红且干,脉象滑数。证属火热泄泻,治用苦坚泄热方法。
1700780899
1700780900
处方:葛根10克 黄芩10克 黄连10克 生石膏20克 秦皮10克 灶心土20克(布包) 服上方3剂,诸症大减,再进3剂而愈。
1700780901
1700780902
按:火热内郁,犯扰脾土,升降失常而成泄泻。火热急迫则腹痛作,泻后其热势减,故腹痛轻。方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加生石膏、秦皮清透内蕴之热;灶心土性温,既能制上药之过寒,又可健脾止泻,全方共达清热止泻之功。
1700780903
1700780904
案3 孙某,男,78岁。
1700780905
1700780906
半年来,晨起即泻,泻后则舒,心烦梦多,口干思饮,舌瘦尖红,两脉细小弦滑,重按力弱。此属老年阴分不足,久泻阳虚,肝经郁热,脾土受克。曾服甘温扶脾,似是扶正,然肝热加重,脾土倍伤。先以扶土泄木,调其中阳。
1700780907
1700780908
处方:荆芥穗炭10克 防风3克 土炒白术3克 炒枳壳3克 黄连3克 鸡内金6克 焦麦芽6克生薏苡仁10克 连皮茯苓10克 灶心土20克(布包)
1700780909
1700780910
服上方5剂后,病情大减,再以调理肝脾及饮食收功。
1700780911
1700780912
按:《内经》云:“湿胜则濡泄”,湿为阴邪,法当温化,然年迈之人,阴阳俱损,温之恐耗阴助阳,补阴又虑滋湿为患,清之又恐凉遏其湿。方中用白术、连皮茯苓、生薏苡仁健脾渗湿,黄连清其郁热,灶心土止泻。全方祛湿健脾而不燥,清热而不寒,气机调,脾土健,则其泄泻能愈。
1700780913
1700780914
第15节 痢疾
1700780915
1700780916
【概述】
[
上一页 ]
[ :1.70078086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