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81017e+09
1700781017
1700781018 方药:白头翁汤加减:葛根10克 黄芩10克 黄连6克 白头翁10克 黄柏6克 秦皮6克 银花10克 生地榆10克 防风6克
1700781019
1700781020 加减法:
1700781021
1700781022 (1)腹中剧痛,舌赤且有瘀斑,痢下血色秽暗者,血热瘀阻,用活血通络方法以缓其痛,主方加桃仁1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
1700781023
1700781024 (2)湿热入血,蕴生热毒,上冲心脑,邪入心营,神昏谵语,病势危急者,已成“疫毒痢”。用清心解毒方法以开窍醒神,主方加水牛角10克、鲜生地15克、菖蒲6克、郁金6克,或急用神犀丹、紫雪丹配合,必要时应根据情况采取急输液体以清神明。
1700781025
1700781026 二、热毒痢
1700781027
1700781028 暑邪伤人,蕴郁不解,或平素嗜食辛辣,热毒自内而生,煎熬阴液,灼伤血络,病发于大肠则成痢疾。
1700781029
1700781030 主症:痢下血色暗褐,里急较甚,次数频多,肛门灼热,形体消瘦,甚则干呕不止,饮食不进,俗称“噤口痢”,舌绛体瘦且干,脉象细数。
1700781031
1700781032 治法:苦寒折热,甘寒育阴。
1700781033
1700781034 方药:开噤散加减(《医学心悟》方):黄连6克 银花30克 白头翁12克 冬瓜皮30克 沙参15克 麦冬10克 赤芍15克 白芍15克 荷蒂10克 陈仓米(可用糙米炒黄代用)60克
1700781035
1700781036 另配米汤、牛乳等调补,如有条件可配合输液,增加水分而护其阴。本证为阴伤至极,当清补结合,正邪兼顾。
1700781037
1700781038 三、寒湿痢
1700781039
1700781040 素体阳虚,或因热食凉,脾阳受遏,升降失调,寒湿留滞中焦不去,凝滞于血脉,日久与肠中糟粕搏结而下,发为寒湿痢疾,当用温化方法。
1700781041
1700781042 (一)纯寒无热
1700781043
1700781044 主症:下痢白多赤少,如冻如涕,黏而且稀,里急虽较轻,后重尤甚,腹痛绵绵不休,喜温畏寒,得暖则痛缓,舌润舌白滑腻,脉濡迟缓,面色苍白或淡黄。
1700781045
1700781046 治法:温运中阳,芳香化湿。
1700781047
1700781048 方药:不换金正气散加减:苏叶6克 苏梗6克 苍术3克 厚朴6克 炮姜6克 炒官桂6克 木香6克 桂枝6克
1700781049
1700781050 加减法:若脉濡软,舌胖嫩,属中气不足时,可改用补中益气、宣阳化湿方法,前方加白术10克、太子参6克、茯苓15克、葛根10克。
1700781051
1700781052 (二)寒热错杂
1700781053
1700781054 主症:痢下赤白相兼,腹痛绵绵不休,里急后重较轻,肛门灼热,口干心烦,渴不欲饮,舌红苔白,脉象濡滑,按之弦滑有力,面色苍白或青灰。
1700781055
1700781056 治法:升阳疏化,分理寒热。
1700781057
1700781058 方药:一加减正气散出入:藿梗10克 厚朴6克 葛根10克 麦芽10克 大腹皮10克 苏叶10克炮姜6克 肉桂6克 黄芩10克 黄连6克
1700781059
1700781060 四、久痢
1700781061
1700781062 痢疾日久不愈,正气大伤,或因治疗失当或补涩过早,积滞不尽,痢下不止者为久痢。其病机特点为虚实相兼,寒热错杂。治疗当视其寒热、虚实以调之,尤其要重视分化积滞这一关键环节。
1700781063
1700781064 (一)食复痢
1700781065
1700781066 主症:痢疾新愈,脾胃功能尚未复原,余邪未清,饮食不节,积滞再度形成,痢疾又作。舌淡苔黄且厚,脉滑数,按之细弦数,腹胀或痛,嗳噫时作,痢下赤白臭秽,后重明显,自觉短气乏力。
[ 上一页 ]  [ :1.70078101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