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81067
1700781068
治法:分化滞热,疏调肠胃。
1700781069
1700781070
方药:香砂枳术丸加减:葛根6克 升麻3克 木香6克 砂仁3克 枳壳10克 白术10克 焦三仙各10克 黄芩6克 黄连3克 炒官桂3克 炮姜3克
1700781071
1700781072
加减法:
1700781073
1700781074
(1)扶脾和胃兼以消导:脾气受损明显,周身乏力,神疲困倦,脉濡缓者,于上方加太子参6克、黄芪10克、保和丸10克(布包)。
1700781075
1700781076
(2)开郁兼以泄热,导滞少佐升阳:积滞郁久化热,热与积滞搏结,症见手足心热,夜间汗出,舌绛苔垢,脉滑,按之弦硬有力,于主方中去官桂、炮姜、升麻,加蝉衣6克、僵蚕10克、片姜黄6克、焦三仙各10克。
1700781077
1700781078
(二)休息痢
1700781079
1700781080
主症:下痢时作时止,日久难愈。便带黏液或杂有赤白之色,时时腹痛里急,舌淡苔腻根厚,脉濡软,按之濡滑或带弦数。
1700781081
1700781082
治法:升和分化兼调理肠胃。
1700781083
1700781084
方药:仓廪汤加减:苍术3克 白术3克 干姜3克 甘草6克 黄连6克 防风6克 荆芥炭10克木香6克 焦三仙各6克 陈仓米60克 煎汤代水。
1700781085
1700781086
加减法:
1700781087
1700781088
(1)温阳健中以胜寒湿:脾阳虚弱,神疲倦怠,腹痛,肢冷,面色苍白者,加炮姜6克、炒官桂6克、党参6克、草果3克,或改用《千金要方》温脾汤方。
1700781089
1700781090
(2)益气补中以助脾运:老年久痢,虚证突出,饮食不进,倦怠嗜卧,动辄气短,舌白胖嫩,脉虚无力者,于主方中加人参3克、黄芪20克、山药20克、芡实10克。
1700781091
1700781092
(3)清除积滞以利中下:久痢气血不足,积滞不除,痢下不爽,后重较甚,舌苔滑润且腻,加焦槟榔6克、枳实6克、大黄炭3克。
1700781093
1700781094
(三)滑脱痢
1700781095
1700781096
泄痢日久,或反复发作,痢后气短,两目昏花,或年迈体衰罹患本病,脾肾虚衰,中阳不升,下元不固而成滑脱之象。
1700781097
1700781098
主症:痢下频繁,状若脂冻,稀便如水,泻后脱肛,俯首乍举,两目昏花,四肢冰冷不温,脉象沉细迟缓,舌淡胖大,苔白润滑。
1700781099
1700781100
治法:
1700781101
1700781102
(1)升阳扶脾,调养中焦:用于脾阳虚衰,升力不足者。
1700781103
1700781104
(2)温中升阳,固脱止痢:用于脾肾阳虚,下元不固者。
1700781105
1700781106
(3)健脾和中,调补气血:用于久痢恢复期。
1700781107
1700781108
方药:
1700781109
1700781110
(1)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党参10克 茯苓12克 白术10克 甘草6克 木香6克 砂仁3克 升麻6克 柴胡6克 葛根6克 半夏10克 陈皮6克
1700781111
1700781112
(2)真人养脏汤加减:人参6克 白术10克 苍术6克 炮姜6克 附子6克 炒官桂6克 芡实10克 茯苓10克 诃子肉6克 升麻6克
1700781113
1700781114
(3)十全大补汤加减:熟地10克 当归10克 白芍10克 川芎10克 党参10克 茯苓15克 白术10克 甘草10克 半夏10克 陈皮6克 木香6克 砂仁3克
1700781115
1700781116
【小结】
[
上一页 ]
[ :1.70078106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