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83945e+09
1700783945 省头草5克(后下) 白蒺藜10克 明天麻10克 三角胡麻10克 焦山栀6克 赤芍10克 全瓜蒌30克 枳实6克 益元散12克 鲜荷叶半张包刺,紫贝齿60克 朱赤苓12克 连翘10克 郁金5克 建泽泻10克 羚羊角尖0.3克(分冲)
1700783946
1700783947 三诊:头痛渐止,眩晕亦轻,咳嗽则腹部掣痛,舌苔已化,脉象细滑,再以柔降镇逆。
1700783948
1700783949 明天麻10克 三角胡麻10克 霜桑叶10克 黑芝麻10克 晚蚕砂10克 磁朱丸15克 决明子10克 橘络10克 朱赤苓10克 陈香橼5克 益元散10克 鲜荷叶1张 紫贝齿60克 九孔石决明60克(先煎)
1700783950
1700783951 按:素体肝旺,又感暑邪,引动肝风,内旋作乱。治当清暑平肝并举。暑多夹湿,故用佩兰辛、平,清暑化湿;大豆卷甘、平,解暑利湿;山栀、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泽泻甘、淡、寒,泄热利湿;茯苓、苡米甘、淡,健脾利湿;湿为阴邪,恐前药寒凉,助其阴性而成凉遏,故用辛温之白蔻仁、厚朴以燥湿行气;用白蒺藜苦、辛、温,入肝经,散风止头痛;羚羊角咸、寒,清肝熄风;紫贝齿甘、平,重镇,清肝;赤芍苦、微寒、清肝中之血热。二诊,头痛稍减,但仍眩晕,脑鸣,且舌苔黄厚,乃肝热未清,痰热欲起。故于前方去大豆卷、厚朴、川连、杏仁、焦苡米、白蔻仁,加天麻甘、平,平肝熄风止头痛;三角胡麻(茺蔚子)甘、微寒,清肝明目;连翘、赤苓(朱砂制)入心(现已少用,以防汞中毒),苦、微寒,清透热邪;郁金辛、苦、寒,清心凉血解郁、瓜蒌甘、寒,清热化痰;枳实苦、微寒,降气消痰;益元散清暑利湿。全方平肝熄风、清热化痰之力大于前方。故服后,三诊头痛、眩晕均减,舌苔亦化,变前方只留明天麻、三角胡麻、朱赤苓、紫贝齿、益元散5味,加决明子甘、苦、咸、微寒,清肝明目;桑叶甘、苦、寒,清热平肝明目;石决明咸、寒,平地潜阳;磁朱丸,重镇潜阳明目;橘络甘、苦、平,通络化痰,顺气活血以疗腹痛,且与桑叶合用能止其咳;香橼辛、苦、酸、温,疏肝理气、化痰;蚕砂甘、辛、温,通络和胃化浊;黑芝麻甘、平,补益肝肾之精血,以治其本。全方平肝明目为主,兼以化痰补虚,标本同治以收全功。本案三诊,处方变化虽大,但与病机、病证相符,丝丝入扣,故病证虽杂,仍获全功,其中微妙之处,宜细细玩味。
1700783952
1700783953 第33节 惊悸
1700783954
1700783955 【概述】
1700783956
1700783957 惊悸、怔忡是指患者心中动悸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自觉病证。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而发作。惊悸、怔忡又有不同。惊悸由外因引起,偶因惊恐、恼怒而发,全身情况较好,证较轻浅;怔忡每因内在因素而成,外无所惊,自觉心中惕惕,稍劳即发,全身情况较差,病较深重。《红炉点雪》曰:“惊者,心卒动而不宁也;悸者,心跳动而怕惊也。怔忡者,心中躁动不安、惕惕然如人将捕之。”《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篇亦说:“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足见二者在病因、病情程度上有明显差异。二者亦有密切关系。一方面,因惊悸日久,可发展为怔忡,如《医学入门·惊悸怔忡健忘》篇说:“怔忡因惊悸久而成。”另一方面,怔忡患者,又易受外惊所扰而使动悸加重,《石室秘录·内伤门·怔忡》篇说:“怔忡之证,扰扰不宁,心神恍恍,惊悸不已。”总的说来,二者均为心慌一类的疾病,故并为讨论。
1700783958
1700783959 西医学中的各种心脏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以及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神经官能症等以心悸为主症时,可参考本节施治。
1700783960
1700783961 关于惊悸、怔忡的记载,《内经》就有类似的描述,《素问·举痛论篇》说:“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心怵惕,澹澹大动。”《灵枢·本神》篇也有“心怵惕”、“其动应衣”。到了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中,才正式提出悸与惊悸的病名,并对其病因作了扼要的论述,认为主要是由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因素引发的。后世医籍对此又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惊自外至者也,惊则气乱,故脉动而不宁;悸自内惕者也,悸因中虚,故脉弱而无力”(《医宗金鉴·卷二十》),从脉象来分析和认识惊悸发生的原因,必须外有惊扰,内有所虚,内外相合,引发本证。至《济生方·怔忡论治》不仅对惊悸有所载述,而且还提出了怔忡之称,如对怔忡的病因认识有:“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真血虚耗,渐成怔忡……又有冒风寒暑湿、闭塞诸经,令人怔忡,五饮停蓄,堙塞中脘,亦令人怔忡,当随其证,施以治法”。其后,《丹溪心法·惊悸怔忡》又提出“责之虚与痰”的认识,认为:“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医林改错》则认为瘀血内阻亦能导致心悸、怔忡。
1700783962
1700783963 惊悸、怔忡的形成,常与精神因素、心血不足、心阳衰弱、水饮内停、瘀血阻络等有关,《杂病源流犀烛·怔忡源流》说:“怔忡,心血不足病也……心血消亡,神气失守,则怏怏,心中空虚,快快动摇不得安宁,无时不作,名曰怔忡;或由阳气内虚,或由阴血内耗;或由水饮停于心下,水气乘心……或事故烦冗,用心太苦……或由气郁不宣而致心动……以上皆怔忡所致之由也。”
1700783964
1700783965 【病因病机】
1700783966
1700783967 本病常见病因病机有以下几点。
1700783968
1700783969 1. 心神不宁 平素心虚胆怯之人,由于突受惊恐,以致心惊神摇、不能自主,渐至稍惊则心悸不已。正如《济生方·惊悸证治》所说:“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且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心气安逸,胆气不怯,决断思虑,得其所矣。或因事有所大惊,或闻虚响,或见异相,登高涉险,惊忤心神,气与痰郁,遂使惊悸。”此外,如大怒伤肝,大恐伤肾,怒则气逆,恐则气却,阴虚于下,火逆于上,动撼心神,而发惊悸。
1700783970
1700783971 2. 肝胆郁热 肝气郁结,久则化热,肝胆蕴热,上扰心神,或肝气横逆,脾土受克,脾湿失运,湿热相合,复因恼怒之后,郁火灼液成痰,痰火互结,上扰心神,而致心悸,此即《丹溪心法·惊悸怔忡》篇所谓“痰因火动”。
1700783972
1700783973 3. 心血不足 久病体虚,或失血过多,或思虑过度,劳伤心脾等,既可耗伤心血,又影响脾胃生化之源,渐致气血双亏,心失所养,故神不安而志不宁,发为心悸、怔忡。正如《丹溪心法·惊悸怔忡》篇所指出的:“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
1700783974
1700783975 4. 阴虚火旺 久病虚劳,或房劳过度,或遗泄频繁,伤及肾阴,或肾水素亏之人,水不济火,虚火妄动,上扰心神,而致心悸。《素问玄机原病式》所谓:“水衰火旺而扰火之动也,故心胸躁动,谓之怔忡。”
1700783976
1700783977 5. 心阳不足 大病久病之后,阳气虚衰,不能温养心脉,故心悸不安。此即《伤寒明理论·悸》篇所说:“其气虚者,由阳气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为悸也。”
1700783978
1700783979 6. 饮邪上犯 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聚而为饮,饮邪上犯,心阳被抑,因而引起本证,正如《医学衷中参西录·论心病治法》所云:“……心脏属火,痰饮属水,火畏水迫,故作惊悸也”。
1700783980
1700783981 7. 瘀血阻络 心阳不振,血液运行不畅,可引起心脉瘀阻,也可发展成本证。《素问·痹论篇》说:“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医宗必读·悸》:“鼓者,跳动如击鼓也。”可见,风寒湿邪搏于血脉,内犯于心,以致心脉痹阻,营血运行不畅,亦能引起惊悸、怔忡。
1700783982
1700783983 【辨证】
1700783984
1700783985 心悸、怔忡首先应辨虚实。一般而言,惊悸之证,临床常因惊而悸,初起多为内因而成,以实证为多;无外因引发,经常心悸,胸闷不舒,发则悸跃不能自控,以虚证为多。实证务须分辨是瘀血,还是痰热。属瘀血者,当以活血化瘀为法;属痰热引发者,当从清化痰热着手。虚证当辨气、血、阴、阳。因心血不足引发的,当以养血安神为主;因阴虚火旺而致的,当以滋阴清火为治;因心阳不振而发的,当以补养心气、温通心阳为法。若是素体虚弱,新感引发的实中夹虚之证,或久病虚中有实之证,病情较为复杂,则宜细察详审,标本兼顾,适当用药。
1700783986
1700783987 【论治】
1700783988
1700783989 (一)心血不足
1700783990
1700783991 主症:血虚心失所养,心神不安,夜寐不宁,面色不华,头晕,倦怠乏力,时或心悸自汗,舌质淡红,脉多细弱。
1700783992
1700783993 治法:益气补血,养心安神。
1700783994
[ 上一页 ]  [ :1.70078394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