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83895e+09
1700783895 方药分析:素体肝肾阴亏,阴不制阳,阳热独亢,冲逆于上,则见头晕头痛,面目红赤,口苦咽干;肝火扰心,则心烦易怒,多梦少寐;火郁不散,干犯大肠小肠,便见粪结尿赤;肝火上炎,阳亢则风动,夹痰阻络,故见口眼斜,舌强流涎,半身不遂。方中龙胆草、夏枯草、黄芩、栀子清肝泻火;紫雪丹清火化痰熄风开窍;水牛角、钩藤、蝉衣、生石决明镇肝熄风;生地滋阴柔肝,亦防苦寒药之燥烈;柴胡、川楝子疏调肝经气血;瓜蒌、玄明粉通便泄热,使邪火下行有路。
1700783896
1700783897 (四)痰湿阻络
1700783898
1700783899
1700783900 主症:体丰,痰湿素盛,面白痰多,四肢麻木沉重,头目眩晕,舌苔白腻,脉象濡滑,突然口眼斜,语言謇涩,或半身不遂。
1700783901
1700783902 治法:祛痰化湿,宣窍通络。
1700783903
1700783904 方药:导痰汤加减:胆南星12克 枳实6克 橘红10克 钩藤12克 茯苓15克 半夏曲12克 远志10克 生海浮石15克 莱菔子6克 冬瓜子30克 石菖蒲6克 郁金6克
1700783905
1700783906
1700783907 方药分析:素体痰湿较甚,故体丰、肥胖而痰多;痰湿蒙蔽清窍,则眩晕头重如蒙,口眼斜,语言謇涩;痰湿夹风阻络,则肢体麻木沉重,甚则半身不遂。方中茯苓、橘红、半夏燥湿化痰,海浮石、莱菔子、冬瓜子、枳实化痰兼以通络;石菖蒲、郁金、远志豁痰通络开窍;胆南星、钩藤化痰兼以熄风。
1700783908
1700783909 (五)血瘀气弱
1700783910
1700783911
1700783912 主症:素体气血虚弱,中风以后,口眼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自觉疲乏力弱,肢体发麻,舌胖苔白,脉象沉弱而涩。
1700783913
1700783914 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1700783915
1700783916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克 当归6克 川芎10克 赤芍12克 桃仁6克 生地龙10克 炒地龙10克
1700783917
1700783918
1700783919 方药分析:气虚血弱,经脉失养,则周身疲乏无力,肢体发麻;气血不足,鼓动无力,瘀血阻络,则口眼斜,半身不遂,脉涩不利。方中大量黄芪益气扶正,当归、川芎补血活血,赤芍、桃仁活血化瘀,丝瓜络、地龙加强通络化痰作用。
1700783920
1700783921 (六)气阴不足
1700783922
1700783923 主症:中风之后,行走不利,言语謇涩,自觉疲倦无力,气短懒言,小溲清长,大便溏薄,脉象虚弱或细弦。
1700783924
1700783925 治法:益气养阴,填固下元。
1700783926
1700783927 方药:地黄饮子或上午服六君子丸,每日10克;下午服六味地黄丸或归芍八味地黄丸,每日2~3丸。
1700783928
1700783929 方药分析:气阴不足,正虚体弱则疲乏无力,气短懒言;阴血亏虚不养经脉,则行动不便,言语不利。药用上午服六君子汤益气固本,扶助正气;下午服六味地黄丸或归芍八味丸填补阴血,固摄真阴。仍应以早晚锻炼身体为要,以促气血之通畅。
1700783930
1700783931 【小结】
1700783932
1700783933 中风有真中、类中之不同,外风、内风之区别。风自外来,客于肌腠经络者为真中风;风自内生,源于脏腑,上扰神明者为类中风。类中风责之于肝,肝风夹痰热蒙蔽清窍,扰乱神明,导致卒中。临床应根据中风先兆、卒中急救和后遗症的不同分期分别治疗。中风先兆期以平肝熄风为主;卒中急救要分别闭脱,闭证属实,治宜开窍醒神,涤痰通腑,脱证治宜填补固脱;后遗症期治宜益气活血通络,并应加强功能锻炼。
1700783934
1700783935 【治验】
1700783936
1700783937 类中风门(汪逢春先生医案)
1700783938
1700783939 杨左。烦劳受暑,触动肝阳,头痛,左半身麻木,经西医抽脑脊液之后,手臂麻木虽止,头痛仍剧,左肺及腹部皆痛,舌苔白腻,两脉濡滑,姑以轻香辛化,通达阳明,防其痛甚致厥。
1700783940
1700783941 鲜佩兰5克(后下) 制厚朴3克 白蒺藜10克 大豆卷10克 焦山栀6克 赤芍药5克 川连2克苦杏仁10克 焦苡米10克 建泽泻10克 白蔻仁5克 朱赤苓12克 紫贝齿30克 羚羊角0.3克(分两次冲)
1700783942
1700783943 二诊:太阳穴疼痛减轻,头脑鸣响,眩晕,舌绛苔黄中厚,左脉濡滑,右部弦滑,暑邪干犯清阳,厥阳上逆,拟再辛香苦泄,宣达阳明。
1700783944
[ 上一页 ]  [ :1.70078389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