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84045
(四)阳虚停饮
1700784046
1700784047
主症:阳虚饮停,水气凌心,心中惕惕而悸动,胸闷气短,体丰面白,形寒肢冷,食少乏力,气短腿肿,舌胖且润,脉象虚弱或沉细。
1700784048
1700784049
治法:温通心阳,化饮定悸。
1700784050
1700784051
方药:茯苓20克 白术10克 炙甘草10克 肉桂末3克(研冲)
1700784052
1700784053
方药分析:方中重用茯苓扶脾利水,白术补脾燥湿,甘草、肉桂温通心阳。
1700784054
1700784055
加减法:
1700784056
1700784057
(1)若心中悸动较甚者,可加龙骨10克、牡蛎10克,以安神定悸。
1700784058
1700784059
(2)若心阳虚衰,汗出肢冷,面青唇紫,喘不得卧者,可加人参、附子、黑锡丹以回阳救逆。
1700784060
1700784061
(3)若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见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小便不利,浮肿较甚者,宜用真武汤加减,以温阳利水。
1700784062
1700784063
(4)若中气甚虚,可于方中加人参粉3克、黄芪20克以益气回阳。
1700784064
1700784065
(五)心神不宁
1700784066
1700784067
主症:惊恐之后,心悸烦乱,坐卧不宁,饮食无味,寐中多梦,脉象弦滑。
1700784068
1700784069
治法:镇惊安神,温胆和胃。
1700784070
1700784071
方药:枳实6克 竹茹6克 半夏10克 陈皮6克 黄芩10克 茯苓15克 青黛末1.5克(冲) 珍珠母20克(先煎)
1700784072
1700784073
方药分析:方中枳实破气导滞,有推陈致新之功;半夏、陈皮理气燥湿化痰;竹茹清胆火,泄虚热以和胃;黄芩苦寒泄热;青黛末清肝热,化痰浊;珍珠母咸寒沉降,镇惊安神。
1700784074
1700784075
加减法:
1700784076
1700784077
(1)若属热郁较重时,可加黄连3克(研冲),苦寒折热,以求定悸。
1700784078
1700784079
(2)若患者心气不足,体质虚弱时,可加远志10克、炒枣仁6克、太子参3~6克,但温补之药不宜多用。
1700784080
1700784081
(3)若惊悸不安较重,则可酌加琥珀、磁石、朱砂等镇惊宁心,安神定志。
1700784082
1700784083
此外,尚有因心脉瘀阻而致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或见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治宜活血化瘀,理气通结,桃仁红花煎加减用之。
1700784084
1700784085
【小结】
1700784086
1700784087
惊悸、怔忡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临床辨证应首辨虚实,进行施治。大致分为5种类型,各具特点,有心血不足、阴虚火旺、肝胆郁热、阳虚停饮及惊恐之后心神不宁等。心悸初起,治疗及时,比较容易恢复;若失治或误治,病情亦可由轻转重,由实致虚。如年迈体衰,心病及肾,真气亏损者,治疗较难,恢复亦慢。所以掌握心悸发生的时间长短以及服药后病情的转归,是极为重要的。同时,治疗期间尽量避免患者精神上的刺激和饮食刺激。给予患者良好的环境,充分休息,注意饮食的调摄,对本病恢复有辅助作用。
1700784088
1700784089
【治验】
1700784090
1700784091
案1 张某,女,56岁。
1700784092
1700784093
心悸时时发作,面色萎黄不华,自觉乏力,半年来胃纳不佳,脉象沉软力弱,舌胖苔白,尖红口干。病属老年心脾两虚,当用归脾汤方法加减。
1700784094
[
上一页 ]
[ :1.70078404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