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84095
处方:炒枣仁12克 炒白术12克 潞党参9克 黄芪12克 当归9克 茯神9克 远志肉9克 莲花头2枚 煅龙齿24克 桂圆肉30克
1700784096
1700784097
按:老年之体,脾气虚弱,化源不足,心神失养而发心中悸动不安,故用归脾汤方法以补养心脾,使气旺血生,其病可愈。
1700784098
1700784099
案2 王某,女,35岁。
1700784100
1700784101
心悸经常发作,每于恼怒之后病势增重,脉象弦滑,舌红且干,心烦急躁,口苦咽干,大便干结,小溲赤红,夜寐梦多。全是胆热上扰之象,先以温胆汤方法加减。
1700784102
1700784103
处方:竹茹12克 枳壳6克 陈皮6克 半夏9克 龙胆草3克 黄芩6克 焦三仙各9克 丹参9克
1700784104
1700784105
按:本案属肝胆蕴热,痰热上扰,胃失和降,心神不安之证。故用温胆汤加减,清肝胆郁热,化郁阻之痰,痰热清则心自安宁。
1700784106
1700784107
案3 马某,男,40岁。
1700784108
1700784109
水停心下,自觉胸中跃动,头晕,小溲短少,舌白滑润,脉象沉弦。先以化饮法以缓悸动。
1700784110
1700784111
处方:制半夏12克 粉甘草6克 北秫米30克 茯苓12克 白术12克 桂枝6克 泽泻9克
1700784112
1700784113
按:水为阴邪,赖阳气化之,今阳虚不能化水,水饮内停,上凌于心,则诸症蜂起,故用化饮祛湿、振奋心阳之剂而获效。
1700784114
1700784115
第34节 神昏
1700784116
1700784117
【概述】
1700784118
1700784119
神昏是以不省人事、神志昏迷为特征的常见内科急证,中医历代医籍所记载的“昏迷”、“昏蒙”、“昏厥”等,均属神昏范畴,本病多系时行温病或中风、厥脱、喘逆等发展到严重阶段而出现的一种危候。西医学中急性传染性和急性感染性疾病,在出现中毒反应的过程中,常出现神昏。肺性脑病、心脑缺血综合征、肝性脑病、酸中毒及食物中毒等出现神昏者,可参考本节治疗。
1700784120
1700784121
早在《内经》、《伤寒论》中,已论及神志昏迷,《素问·厥论篇》说:“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并指出暴不知人是阴阳之气逆乱所致。张仲景《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对外感病神昏证治有比较详细的认识,载有:“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是谓热结阳明所致神昏,仲景创“清热”、“攻下”两大治法,对后世治疗热病神昏有很大的影响。
1700784122
1700784123
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首用“神昏”一词,其含义是“真气昏乱,神识不清”,“昏识不知所以然”。明代,对神昏的病因证治已有进一步发展,秦景明《症因脉治》论述“外感口噤不语”时说:“内有积热,外中风邪,经络不通,发热自盛,热极生痰,上熏心肺,神识昏迷,则不语作矣。”陶华对瘀血昏迷病机已有所阐发。《伤寒六书》谓:“凡见眼闭目红,神昏语短,眩晕迷妄,烦躁漱水,惊狂谵语……皆瘀血证也。”对后世颇多启发。
1700784124
1700784125
清朝,温病学说盛行,对热病神昏的认识尤为深刻,经验趋于丰富,叶天士将热灼营阴、心神被扰、热盛逼血、躁扰昏狂等作为温病营血辨证的重要标志,叶氏“外热一陷,里络就闭,非菖蒲、郁金等所能开,须用牛黄丸、至宝丹之类以开其闭”,“湿热熏蒸,将成浊痰蒙蔽心包”,“夏令受热,昏迷若惊,此为暑厥”及“瘀血与热为伍”阻遏窍机而致神昏的论述,对温病昏迷证治有重要指导意义。薛生白《湿热病篇》对温病由气入营、心包受灼、神昏谵妄,提出以清热救阴、泄邪平肝为治;湿热蕴结胸膈而致神昏者,用凉膈散;热结胃肠,用承气汤。余师愚《疫病篇》对疫证昏愦为迷,力主清瘟败毒饮。吴鞠通系统总结叶氏经验,对热病神昏颇多发挥。俞根初《通俗伤寒论》对热病昏迷创立多种方剂,大大丰富了治疗手段。如邪热内陷包络,用玳瑁郁金汤清宣包络痰火;瘀热互阻清窍,用犀地清络饮清宣包络瘀热;痰瘀阻塞心包,用犀羚三汁饮等。既祖述前人,又多有所创新。
1700784126
1700784127
中医学认为,神志改变当责之于心,因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是人体精神活动的中枢,神藏于心,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篇》中所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心包是心的外围,为心主之宫城,《灵枢·邪客》篇说:“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坚固,邪弗能客也。客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
1700784128
1700784129
【病因病机】
1700784130
1700784131
1. 热扰心神 感受温热疫毒之邪,热毒炽盛,传变入里,由气及营,内陷心包;或温热之邪,由肺卫逆传心包;或热结胃肠,因胃络通于心,邪热炽盛,扰及神明;此外暑热内扰,郁闭清窍,或卒冒秽浊之气,闭阻气机,清窍失利,均可导致昏迷。
1700784132
1700784133
2. 痰浊蒙蔽 湿热之邪外袭,弥漫上焦,津液蒸酿为痰,蒙蔽心包;或饮食失节,恣食肥甘厚味,以致脾胃损伤,痰浊内生,郁而化热,痰热互结,上蒙清窍,神明不用,发而昏迷。
1700784134
1700784135
3. 瘀阻心窍 瘀热互结,是引起神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吴又可说:“气属阳而轻清,血属阴而重浊,是以邪在气分,则易疏透,邪在血分,恒多胶滞。”热邪久羁,每致血瘀,瘀血为有形之邪,瘀热互结,阻滞脉络,堵塞心窍,或成下焦蓄血,热入血室,侵扰心神,则见神昏谵妄,如狂发狂。
1700784136
1700784137
4. 亡阴失水 温病后期,热邪深入下焦,耗灼肝血肾精,肾之真阴消亡,全身水液枯涸,心阴大亏,心气告竭,心神失养,而神倦嗜睡,甚则神昏。或因热病中发汗、大泻、过用寒凉,或素体阳虚,正不胜邪可致阳脱之证,或形成阴阳俱脱。
1700784138
1700784139
【辨证】
1700784140
1700784141
神昏起病多较急骤,证情较为复杂,临床应掌握以下几点。
1700784142
1700784143
1. 审明病因病机 神昏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热陷心营,阳明腑实和痰瘀交阻之神昏,多属温病逆传变证;喘促痰蒙和肝阳暴张之神昏,多属内科杂病变化而致的急证;湿热上蒸之神昏,外感及内伤变证都可见,但其理则一,皆属心脑闭塞不用或神明失守所致。
1700784144
[
上一页 ]
[ :1.70078409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