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84645
(1)湿病早期,无寒、热之偏盛者,即以宣肺利三焦为法,使气行则湿化矣。
1700784646
1700784647
(2)若湿邪郁久化热,根据热的程度、部位,酌情用药。在上焦,可加防风6克、桑叶6克、菊花6克兼以清上;在中焦,以黄芩10克、黄连6克、栀子6克以清化中焦湿热;若在下焦,即加黄柏6克、木通6克。
1700784648
1700784649
(3)若体质阳虚,气分不足,可加温阳益气之品,如桂枝3克、干姜3克、细辛2克。若寒湿日久,阳气大虚,又当以温寒化饮为主,加附子6克、干姜6克。若确为气虚,参、芪亦可重用。
1700784650
1700784651
(4)若湿邪流走经络肢节而见肢节痛甚者,可加秦艽6克、防己12克、桑枝10克、羌活6克。
1700784652
1700784653
(六)食郁
1700784654
1700784655
主症:情志不舒,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横逆犯胃;或嗜食生冷及酒肉油腻,饥饱不常,脾胃运化不及,食滞郁阻,中脘满闷腹胀,不思饮食,嗳腐吞酸,肠鸣矢气,谷食不化,舌白苔腻根厚浮黄,脉象弦滑。
1700784656
1700784657
治法:疏调气滞,兼以导食。
1700784658
1700784659
方药:保和丸加减:苏叶3克 神曲9克 山楂9克 莱菔子9克 槟榔9克 枳壳6克 青皮6克 陈皮6克 香附9克 鸡内金9克
1700784660
1700784661
加减法:
1700784662
1700784663
(1)若食滞蕴久化热,可加大黄粉1~2克(冲)。
1700784664
1700784665
(2)若食积气滞,脘腹胀甚者,加木香3克、香附10克、大腹皮10克。
1700784666
1700784667
(3)体质不足,中气已虚,可加香运疏通方法,如香砂枳术丸之类。
1700784668
1700784669
(4)若食积化热,中脘灼热疼痛,可加连翘10克、黄芩10克。
1700784670
1700784671
二、肝郁
1700784672
1700784673
(一)肝气郁结
1700784674
1700784675
主症:恼怒之后,肝气郁结,木郁克土,脾失健运,升降失调,胸胁刺痛,脘闷嗳气,胃纳不佳,脉濡滑或弦滑,舌白苔腻。
1700784676
1700784677
治法:疏肝健脾。*
1700784678
1700784679
方药:逍遥散加减:南柴胡6克 当归6克 白芍9克 茯苓9克 香附9克 陈皮9克 佛手9克 薄荷3克(后下) 藕节9克
1700784680
1700784681
加减法:
1700784682
1700784683
(1)若肝郁化热,心烦汗出,大便干结时,可加苦泄疏气之品,药如川楝子10克、郁金6克。
1700784684
1700784685
(2)若气滞不舒,嗳噫脘胀时,加木香3克、砂仁3克。
1700784686
1700784687
(3)若胁痛较重,脉见弦滑,可用橘叶6克、绿萼梅6克,甚则用白檀香3克、紫绛香3克。
1700784688
1700784689
(4)若属气机不畅,胃气上逆者,方中加旋覆花6克(布包)、苏梗6克、片姜黄6克。
1700784690
1700784691
(5)若伴嗳腐吞酸,噫食臭味,舌苔黄腻根厚,此肝郁夹食也,加焦三仙各10克、大腹皮10克、大腹子10克、莱菔子10克。
1700784692
1700784693
(二)肝郁化热
1700784694
[
上一页 ]
[ :1.70078464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