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84897
1700784898
方药分析:气厥实证,多因素体肝气偏旺,复因恼怒所致。气热郁闭不得外泄,蒙阻清窍,故在开闭醒神后,当以宣郁泄热,使气机调畅,肝热外达,气血阴阳自得和顺,病易愈矣。方中苏子、苏梗、旋覆花、杏仁、郁金等均为肃肺、疏肝、和胃之品,旨在宣郁泄热。
1700784899
1700784900
加减法:
1700784901
1700784902
(1)热深厥深,脉弦实,舌苔黄厚,大便秘结者,可用承气汤之类,以通腑泄热。
1700784903
1700784904
(2)热郁气分,口渴舌红,脉洪汗出,壮热心烦者,可用白虎汤等以清泄气分郁热。
1700784905
1700784906
(3)若无苏合香丸,可用柴胡6克、芍药15克、枳实6克、甘草6克、菖蒲6克、牛黄清心丸2丸,分两次服。
1700784907
1700784908
(4)若气郁较重,醒后胸膈满闷,脉象沉涩者,可用顺气调肝方法,用五磨饮加减治疗。
1700784909
1700784910
(二)气厥虚证
1700784911
1700784912
主症:体质薄弱,气血早衰,恼怒之后,气分不畅,一时昏厥不省,口噤气促,面色青白,四肢逆冷,脉象沉伏,舌白苔腻。
1700784913
1700784914
治法:先以开闭醒神,继以养气血、调气机。
1700784915
1700784916
方药:开闭可用指压人中、合谷等穴,继用温水调服苏合香丸1/4丸,或玉枢丹0.3克,半小时后再服人参粉3克以扶其正。
1700784917
1700784918
养气血、调气机方药:柴胡6克 白芍12克 当归10克 茯苓10克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炙甘草3克 旋覆花10克(布包) 炙鳖甲12克 生牡蛎15克
1700784919
1700784920
方药分析:虚厥多因素体气血偏亏,复因恼怒等因素的影响,气机一时不相顺接,清阳不升,脑失所养所致。故在开闭时,不可专用散气之品,而用独参汤以扶其正,继用调气机、养气血之品以善后,使气血得养,气机调顺,病自愈矣。
1700784921
1700784922
加减法:
1700784923
1700784924
(1)若气郁较重,党参、白术暂不用,仍先拟调肝为主。
1700784925
1700784926
(2)若热郁不解者,可加黄芩10克、栀子6克、川楝子10克。
1700784927
1700784928
(3)若气血亏虚较重者,可选用当归补血汤加减,以大补气血为主。
1700784929
1700784930
二、痰厥
1700784931
1700784932
主症:体丰痰湿素盛,忽然气闷痰鸣,昏厥不醒,脘腹胀满,喉间有痰声,脉象弦滑有力,舌苔垢腻。
1700784933
1700784934
治法:豁痰开闭。
1700784935
1700784936
方药:痰在膈上者,急以盐汤探吐。患者苏醒后可用顺气豁痰方法。
1700784937
1700784938
顺气豁痰方药:胆南星10克 天竺黄10克 钩藤12克 陈皮6克 枳实6克 半夏10克 郁金6克 苏子12克 生海石12克 莱菔子10克
1700784939
1700784940
方药分析:痰气交阻,上闭清窍,当以顺气化痰为法。胆星、天竺黄、半夏、苏子、生海石、莱菔子化痰降气;钩藤、陈皮、枳实、郁金理气调肝,和胃化痰,使痰浊得化,气机顺畅,则病自愈。
1700784941
1700784942
加减法:
1700784943
1700784944
(1)若痰浊上蒙头眩,可酌加晚蚕砂10克、炒皂角6克。
1700784945
1700784946
(2)若痰浊蕴热,口干便秘,加黛蛤散10克(布包)、全瓜蒌30克。
[
上一页 ]
[ :1.70078489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