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84947
1700784948
三、食厥
1700784949
1700784950
主症:醉饱之后,又遇恼怒,食填胸中,胃气不行,发为厥逆,昏逆不省,脘腹胀满,口味恶臭,大便不通,舌苔厚腻,脉象滑实。
1700784951
1700784952
治法:开闭醒神,消食化滞。
1700784953
1700784954
方药:先用盐汤探吐以醒神志,若有高血压、脑血管疾患者可针刺合谷、足三里等穴。醒后用和中消导方法。
1700784955
1700784956
和中消导方药:苏子10克 莱菔子10克 冬瓜子30克 郁金6克 焦三仙各10克 枳实6克 瓜蒌30克 大腹皮10克 大腹子10克
1700784957
1700784958
方药分析:食厥多因醉饱之后,又遇恼怒,气食交阻,食填中脘,胃气不降,清窍闭塞。消导顺气为首要。方中苏子、莱菔子、大腹皮、大腹子、冬瓜子化滞顺气;郁金、枳实、瓜蒌理气导滞;焦三仙消食和胃。
1700784959
1700784960
加减法:
1700784961
1700784962
(1)若腹胀、大便不通者,可用小承气汤导滞通腑。
1700784963
1700784964
(2)若有食滞化火者,加大黄粉0.5克(冲)、玄明粉1克(冲)。
1700784965
1700784966
四、寒厥
1700784967
1700784968
主症:素质薄弱,天气严寒,阳气闭遏,头晕目花,甚则四肢逆冷不温,面青不渴,倦怠无力,脉象虚弱沉迟,舌淡,苔白润。
1700784969
1700784970
治法:温经散寒,疏调气机。
1700784971
1700784972
方药:川桂枝10克 淡附片6克(先煎) 吴茱萸6克 干姜6克 党参10克 生牡蛎15克(先煎) 白芍12克
1700784973
1700784974
方药分析:体质薄弱,气血不足,严寒外加,以致阳气不能布达于四肢,而发生寒厥。治当温养气血,散寒理气。方中桂枝、附片、吴茱萸、干姜温经散寒以壮阳;党参、白芍益气养血;生牡蛎镇摄固脱。
1700784975
1700784976
加减法:
1700784977
1700784978
(1)若气血不足,寒邪过盛者,可加川椒3克、肉桂3克、附片可加至10~20克(先煎半小时)。
1700784979
1700784980
(2)如气虚脉濡者,加党参至20克、黄芪30克。
1700784981
1700784982
(3)若血虚不足者,加当归10克、川芎6克以养血通脉。
1700784983
1700784984
【小结】
1700784985
1700784986
厥证为病,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表现,病机在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治疗当以开闭醒神为急,醒后再按寒、热、虚、实辨证治疗。总以顺调气机、和调气血、使阴阳得以顺接为原则。西医学的休克、虚脱、昏厥、低血糖昏迷、一时性血压过低症等,以及精神性疾患,如癔病性昏迷等,可参照本节治疗用药。
1700784987
1700784988
【治验】
1700784989
1700784990
案1 顾某,女,40岁,1936年7月初诊。
1700784991
1700784992
经常头晕心悸,每遇恼怒则头晕立至,甚则厥逆昏仆,近1个月来,因情志不遂,发作频繁,今因与人争执而发厥逆,昏不识人,口噤握拳,小溲赤热,大便干结,舌红且干,两脉涩伏。全是气分郁结,暴怒伤肝而致。治以宣郁泄热,开闭醒神之法。
1700784993
1700784994
蝉衣6克 僵蚕10克 片姜黄6克 大黄5克 半夏10克 苏梗10克 厚朴5克 茯苓10克 珍珠母20克 上方煎汤,送服玉枢丹0.9克,药后而醒。
1700784995
1700784996
案2 王某,女,35岁,1980年10月初诊。
[
上一页 ]
[ :1.70078494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