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85119
1700785120
方药:钩藤12克 天竺黄12克 胆南星12克 全蝎2克(研冲) 蜈蚣1条 竹沥30克(冲) 珍珠母30克(先煎)
1700785121
1700785122
加减法:
1700785123
1700785124
(1)若舌苔老黄糙厚,大便干结者,必先通导肠胃,再清肝热,可用苦寒通腑,或间用消导之品。
1700785125
1700785126
(2)若久病体弱时,当考虑以养血柔肝、调和胃肠为法,不可用攻泻药物再伤其正。
1700785127
1700785128
【小结】
1700785129
1700785130
癫、狂、痫均是精神失常的疾病。癫证以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狂证以猖狂刚暴、骂詈不避亲疏、动而多怒为特征;痫证则表现为发则昏不知人,眩仆倒地,发出异声,移时苏醒。主要病因病机为阴阳失调,情志抑郁,痰火上扰,气血凝滞。其病位主要在肝、胆、心、脾,治疗应根据证候的差别,选择相应的治法。除药物治疗外,必须重视生活调摄、精神安慰及必要的安全护理以防发生意外。
1700785131
1700785132
【治验】
1700785133
1700785134
案1 方某,女,7岁,1980年5月初诊。
1700785135
1700785136
癫痫间作半年余,经住院西药治疗无效且日渐加重,脘腹胀满,大便干结,小溲短赤,苔黄垢且厚,脉弦细滑数。证属痰火郁热互阻,积滞不清,胃热夹痰火上扰。先用礞石滚痰丸方法。
1700785137
1700785138
处方:青礞石20克 黄芩10克 钩藤10克 天竺黄6克 前胡3克 菖蒲6克 郁金3克 浙贝6克 焦三仙各6克 水红花子10克 莱菔子6克
1700785139
1700785140
服3剂后病情见轻,后以上方化裁合以饮食调理,月余而痼疾全失,后未再发。
1700785141
1700785142
案2 李某,女,30岁,1981年5月初诊。
1700785143
1700785144
癫痫经常发作,每于此时则心烦急躁,夜寐梦多,小溲赤热,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厚,脉弦滑数。全是肝经郁热之象,当以泄肝热、清胃肠方法以减少发作。
1700785145
1700785146
处方:青礞石10克 大黄6克 黄芩10克 沉香1.5克 郁金6克 焦三仙各10克 钩藤10克 生蛤壳30克 槟榔10克
1700785147
1700785148
服上方3剂后,病势大减;继服两个月后,未再发作。嘱患者每餐少食,以素食青菜为主,忌辛辣刺激之品。
1700785149
1700785150
按:癫痫乃常见之痼疾,多为痰热内蕴、痰火扰心而成,故清热涤痰之礞石滚痰丸为常用之方。案1为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虽有积滞,不宜妄泻,故用焦三仙、莱菔子、水红花子消积化滞活瘀,断其作痰之源,既不伤正,又去其邪;案2正值盛年,痰热均盛,故用大黄、槟榔导其痰热从下而行,并嘱其忌食辛辣,免助痰热。两案病虽相同,治稍有异,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1700785151
1700785152
第39节 内伤发热
1700785153
1700785154
【概述】
1700785155
1700785156
内伤发热是指非外感引起的发热,多由脏腑气血虚损或失调而引起,以低热多见,或表现五心烦热而体温不高。
1700785157
1700785158
《内经》中深入讨论了“阴虚生内热”的病因病机,治疗以“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方法。《伤寒论》中对阴虚发热用四逆汤类回阳退热。《脾胃论》中,李东垣首先对饮食劳倦伤气所致发热作了论述,指出是“脾胃虚衰,元气不足”,采用“甘温除大热”的治疗方法,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元代朱丹溪首制大补阴丸等治疗“阴虚火动”之发热。
1700785159
1700785160
【病因病机】
1700785161
1700785162
西医学中功能性低热、肿瘤、结缔组织疾病、血液病等疾病皆可表现为内伤发热。
1700785163
1700785164
1. 阴精亏耗 素体阴虚,或温病迁延不愈,或误治,使用过于辛燥药物伤阴等导致阴亏不能制火,阳气偏亢而发热。又有热郁于内,湿邪不化,误认受寒,先用辛温,既则寒凉,表气受伤,寒凉阻遏,肺气不宣,荣卫不调。
1700785165
1700785166
2. 中气不足 劳倦过度,或饮食不节,中焦脾胃气虚,引起气虚发热。主要是脾虚气陷,中阳不足,虚阳外越而发热。
1700785167
1700785168
3. 五志过极 情志抑郁,气郁化火而发热,或因恼怒过度,肝火内盛而引起发热。此种发热与情志有关,称为“五志之火”。
[
上一页 ]
[ :1.70078511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