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85169e+09
1700785169
1700785170 4. 阳气虚衰 平素阳气不足,或寒证日久伤阳,或误用寒凉药,导致肾阳虚弱,寒气内盛,格阳于外,虚阳浮于外而见发热。
1700785171
1700785172 5. 瘀血阻滞 气滞,外伤或出血等导致瘀血停积于体内,气血郁滞不通,因而引起发热。内伤发热的原因可分为虚、实两类,虚者为气、血、阴、阳的不足,实者不外情志为病和瘀血内停。
1700785173
1700785174 【辨证】
1700785175
1700785176 内伤发热的特点是发热缓慢,病程较长,发热而不恶寒,或感怯冷得衣则减,其热时作时止,多感手足心热,常伴有头晕神倦、脉弱无力等症状。而外感发热则病程较短,发病较急,发热时伴有恶寒,其寒虽得衣被不减,外邪不除则发热不退,常伴有头痛、鼻塞、脉浮等症状。
1700785177
1700785178 【论治】
1700785179
1700785180 (一)阴虚发热
1700785181
1700785182 主症:午后或夜间潮热,或手足心热,或骨蒸颧红,心烦盗汗,失眠梦多,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质红而干,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象细数。
1700785183
1700785184 阴虚生内热,其病在阴分,故具有骨蒸潮热、手足心热;阴虚而火炎于上故颧红、心烦失眠;内热迫津外出故盗汗。
1700785185
1700785186 治法:滋阴清热。
1700785187
1700785188 方药:用清骨散加减:银柴胡10克(鳖血拌炒) 香青蒿10克 地骨皮12克 白芍12克 生地12克龟版15克(先煎) 知母10克 沙参15克 天冬10克 麦冬10克 山药10克 五味子6克
1700785189
1700785190 加减法:
1700785191
1700785192 (1)若中脘满闷,食欲不振,于滋补药中佐入砂仁3克,以鼓舞正气。
1700785193
1700785194 (2)若亢热过重,不可纯赖甘寒增液,当配苦寒之品直折其热。
1700785195
1700785196 (3)若阴损及阳,阴阳两亏者,可酌情加甘温益气药物,但不可多用,防其增热。
1700785197
1700785198 (二)气虚血亏
1700785199
1700785200 主症:发热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重,热势或高或低,头晕乏力,自汗,易于感冒,气短懒言,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偏于血虚者,面色无华、唇甲色淡等症较明显。
1700785201
1700785202 劳倦过度,脾气虚弱而致发热,故劳累后加重或发作;气血两虚故头晕、气短;气虚不固肌表,故自汗,易于感冒;脾虚运化无力,故食少便溏;偏于血虚者,血不华色,血不养心,故面白、心悸。
1700785203
1700785204 治法:益气生血,甘温除热。
1700785205
1700785206 方药:党参10克 黄芪12克 苍术10克 白术10克 炙甘草3克 茯苓12克 半夏10克 防风3克 陈皮6克
1700785207
1700785208 加减法:
1700785209
1700785210 (1)偏于血虚者,可用归脾汤健脾益气补血,或用当归补血汤益气生血。
1700785211
1700785212 (2)若中气大虚,加黄芪至30~60克、人参粉3克,冲服。
1700785213
1700785214 (3)若下肢浮肿,心悸不宁,可加北五加皮10克、防己6克。
1700785215
1700785216 (三)肾阳虚亏
1700785217
1700785218 主症:四肢逆冷而发热,形寒怯冷,面色淡白,头晕嗜卧,腰膝酸痛,舌质胖润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而弱,或浮大无力。
[ 上一页 ]  [ :1.70078516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