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85245e+09
1700785245
1700785246 (2)若心烦梦多,口干且渴,去当归,加竹茹6克、沙参10克、防风3克。
1700785247
1700785248 (五)瘀血内结
1700785249
1700785250 主症:下午或夜晚发热,口干咽燥而不多饮,肢体常有固定痛处或肿块,甚则肌肤甲错,面色黯黑或萎黄,唇舌青紫或出现紫斑,脉象细涩。
1700785251
1700785252 瘀血为病在血分,血属阴,故其热多在下午或晚上出现;郁热在内,故口干咽燥,但因郁热于营中,故有饮水不多;瘀血停着之处,气血流通受阻,故常表现为疼痛不移,或有肿块;瘀血内阻,新血不生,血气不能荣于头面肌肤,故肌肤甲错面黑。
1700785253
1700785254 治法:活血化瘀。
1700785255
1700785256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尾6克 桃仁10克 生地10克 川芎12克 土鳖虫3克 赤芍10克 旋覆花10克(布包) 醋炒大黄1克
1700785257
1700785258 加减法:
1700785259
1700785260 (1)若病久体弱,在治血的基础上加益气补中之品,但不可多用。
1700785261
1700785262 (2)热势较甚者,加山栀、紫草、丹皮等凉血清热。
1700785263
1700785264 【小结】
1700785265
1700785266 内伤发热一证,由于病情比较复杂,常难以明确,病程又较长,甚至可持续数年。故必须以认真的态度,细致地加以观察辨证,以冀逐步取得疗效。在患者方面,除适当休息外,应减少思想负担,保持乐观主义精神,和疾病作顽强斗争。
1700785267
1700785268 【治验】
1700785269
1700785270 案1 刘某,女,50岁,1985年11月初诊。
1700785271
1700785272 面色不华,体丰气喘,身倦乏力,晚间下肢浮肿,半月来自觉身热,体温38℃左右,劳后加重,胃纳不佳,大便溏稀,舌胖苔白,脉沉迟。全是中阳不足,气虚发热,当以益气补中。
1700785273
1700785274 党参10克 黄芪12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半夏10克 陈皮10克 生姜3片 大枣5枚
1700785275
1700785276 按:中阳不足,脾胃气陷,则相火离位,上乘脾土,致阴火内迫,荣卫失护而见发热,故宗东垣补中益气汤法治之。方中党参、黄芪、白术甘温益气健脾;陈皮、半夏苦温,理气健脾,则应脾喜燥恶湿之性;茯苓甘温,益脾助阳,淡渗其湿;生姜、大枣助上药健脾益气。临证之时,每多误见,如服补中益气方后,其热不除或反剧者,则恐素有积滞未尽,或气滞郁热,此时当随证变法,不可偏执甘温除热以误人。
1700785277
1700785278 案2 孔某,女,42岁,1987年5月初诊。
1700785279
1700785280 身热时作,晚间体温37.8℃,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头晕,夜寐梦扰,口苦咽干,舌红苔薄黄,脉弦细小数。血虚阴伤,肝郁不舒,郁火上扰,当以疏肝解郁、养血清热方法治之,宗丹栀逍遥散加减。
1700785281
1700785282 丹皮10克 炒山栀10克 柴胡6克 白芍10克 当归10克 茯苓10克 白薇10克 杏仁10克香附10克 绿萼梅10克 焦麦芽10克
1700785283
1700785284 服4剂后,诸症减轻,再进6剂而愈。
1700785285
1700785286 按:肝气不舒,郁而化火,则发身热,发热日久又耗伤阴血,阴血不足,肝失所养,更易气郁化热,正如张景岳所言:“伤于七情而为热者,总属真阴不足,所以邪火易炽”。故方中用炒山栀苦寒,宣郁泄热;丹皮辛、甘、微寒,入肝泻血中伏火;白薇苦、寒,泄血热;柴胡苦、辛、微寒,疏肝解郁,兼能退热;香附辛、微苦、平,疏肝理气;绿萼梅酸、涩、平,疏肝和胃;茯苓甘温健脾;当归甘温养血;白芍苦、酸、微寒,柔肝泄热;杏仁宣降肺气,使邪热有外出之途。全方清热以治其标,疏肝以疗其本,养血以救其所伤,标本兼顾,虚实并举,切合病机,故药后数月而愈。
1700785287
1700785288 第40节 消渴
1700785289
1700785290 【概述】
1700785291
1700785292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根据症状的偏重,临床上可分为上、中、下三消。一般而言,上消多饮,中消多食,下消多尿。其病理变化主要是阴虚燥热,清热生津、益气养阴为其基本治疗原则。
1700785293
1700785294 本病在《内经》中称“消瘅”,由于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不同,又有“消渴”、“鬲消”、“肺消”、“消中”等名称。《内经》认识到本病病因是过食肥甘,情志失调,五脏柔弱等;记述了消渴病症状为多饮、多食、多尿、形瘦等;指出了消渴病患者要禁食膏粱厚味及芳草、石药等燥热伤津之品,同时应用性味甘寒、生津止渴的兰草治疗。
[ 上一页 ]  [ :1.70078524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