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85547
1700785548
(3)若有滞热不清,以清化湿滞为主,方中加鸡内金10克、焦麦芽10克、花槟榔10克、六神曲10克、水红花子10克。
1700785549
1700785550
(4)若热痹化火伤津,症见关节红肿,疼痛剧烈,入夜尤甚,壮热烦渴,舌红少津,脉弦细。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止痛,可用犀角散。
1700785551
1700785552
(五)关节变形(类风湿病)
1700785553
1700785554
主症:关节肿痛日久,迁延不愈,血凝脉络,津液凝聚为痰,痰瘀痹阻,出现疼痛时轻时重,关节因津液久聚而肿大,强直畸形,屈伸不利,遇冷更重,舌质多紫有瘀斑,脉细涩。
1700785555
1700785556
治法:祛瘀化痰,搜风通络。
1700785557
1700785558
方药:南星6克 半夏10克 杏仁10克 苏叶6克 苏子10克 莱菔子10克 白芥子6克 桃仁6克 猪牙皂6克 蛴螬3克 防风6克
1700785559
1700785560
方药分析:方中以半夏、南星、莱菔子、白芥子祛痰散结;桃仁化瘀通络;苏叶、杏仁宣阳疏表,以散外邪;配蛴螬搜风通络,以消肿痛。
1700785561
1700785562
本病初期多属风湿阻络,继而湿郁化热,热邪灼津生痰,郁滞日久成瘀,有形之痰瘀与无形之郁热相搏,渐成痛风结石,沉积于关节,而致肿胀畸形。用上方治疗,效果甚佳。
1700785563
1700785564
加减法:
1700785565
1700785566
(1)若体弱气虚时,可将药量减轻,或每日半剂,或每隔1~2日服1剂。
1700785567
1700785568
(2)若体质过弱,可于上方中加姜黄3~6克、当归10克、生黄芪15克、赤芍10克,以养血益气,扶正祛邪。
1700785569
1700785570
(3)若湿痰蕴热尚重时,可于上方中加大黄粉1~2克(冲)、鸡血藤20克、郁金6克,清热祛瘀通络。
1700785571
1700785572
(六)久病脉络失养
1700785573
1700785574
主症:痹证日久,脉络失和,正气不足,气血虚弱,营虚肌肉失养,卫虚皮肤枯涩,久则肌肉萎缩削瘦,手足无力。
1700785575
1700785576
治法:养血活络。
1700785577
1700785578
方药:桂枝6克 黄芪15克 党参6克 独活6克 川芎6克 当归10克 赤芍12克 熟地12克牛膝6克 杜仲10克
1700785579
1700785580
若肝肾久亏,筋骨乏力,行动日渐艰难,甚则成为残疾,可考虑三痹汤之类。
1700785581
1700785582
用养血益气药,首先一定要辨清有无其他邪气阻涩脉络,如郁热、痰浊、气郁、食滞、瘀血等,必须先祛其有余,再调其脾胃,嘱其逐渐锻炼,令其血脉通畅,再行调补。
1700785583
1700785584
【小结】
1700785585
1700785586
痹证是临床常见病证,由于外邪客于体虚之人而形成。主要病机为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临床上痹证可分为风痹、寒痹、湿痹、热痹等几种类型。治疗的基本原则是祛风、散寒、除湿、清热以及舒筋通络,根据病邪的偏胜不同,而酌情使用。如行痹以祛风为主,兼以散寒祛湿等,调整气血是贯穿于整个痹证治疗中的基本原则。痹证日久,则应根据正气亏耗情况,适当采用益气养血,补养肝肾,扶正祛邪,标本兼顾,治疗过程中谨防一味疏风而伤正,又防过投壅补而留邪。
1700785587
1700785588
【治验】
1700785589
1700785590
案1 李某,女,28岁。
1700785591
1700785592
感受风寒之后,四肢关节游走疼痛,肿胀,舌白苔腻,脉象浮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病由感冒引起,先以疏风散寒活络缓痛方法,防其增重。
1700785593
1700785594
大豆卷9克 秦艽6克 羌活4.5克 独活4.5克 防风6克 丝瓜络9克 桑枝30克 海风藤9克 络石藤9克 天仙藤9克
1700785595
1700785596
按:风寒湿邪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风性善行而多变,故肿痛游走不定,治疗用疏风、散寒、祛湿、活络缓痛方剂,邪祛气血畅行,肿痛则消。
[
上一页 ]
[ :1.70078554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