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85597
1700785598
案2 赵某,男,30岁。
1700785599
1700785600
周身关节游走肿痛,甚则红肿发热,小溲色黄,大便干结,舌红苔白,两脉浮滑且数。风热蕴郁,深入血分,势成热痹,当以疏风化湿清热以缓疼痛。
1700785601
1700785602
羌活3克 独活3克 苏叶6克 苏梗6克 防风6克 赤芍9克 荆芥穗9克 茜草9克 鸡血藤9克 海桐皮9克 丝瓜络9克 宣木瓜9克 当归4.5克 制乳香4.5克 制没药4.5克 忍冬藤30克
1700785603
1700785604
按:风寒湿邪,日久化热,热邪注于经络,流于关节,深入血分,气机阻滞,血运不行,故见发热、关节肿痛且红;舌红,脉浮滑且数,均属风热蕴郁之象。所以治疗用疏风化湿、清热通络方剂而获效。
1700785605
1700785606
案3 吴某,女,40岁。
1700785607
1700785608
类风湿,关节畸形疼痛,两上肢指腕关节肿痛畸形,痛已2年有余,脉象弦滑,按之且数,舌白苔腻根厚质红。全是痰热湿阻瘀于络脉,当以散风祛湿、活络化痰方法。忌食内脏食物,饮食以清淡为务,每早晚适当运动。
1700785609
1700785610
麻黄0.6克 嫩桂枝1.5克 防风4.5克 丝瓜络9克 苏子9克 莱菔子9克 白芥子6克 皂角子6克 天仙藤9克 海风藤9克 伸筋草9克 乳香4.5克 鸡内金9克
1700785611
1700785612
按:本案属风寒湿痹迁延不愈,气血运行失畅,脉络痹阻,瘀血凝滞,痰浊阻痹,而出现关节肿大变形;脉象弦滑数,苔腻根厚质红,皆为痰浊热郁之象。用散风祛湿、活络化痰方法,以麻黄、桂枝、防风疏风散寒,丝瓜络、天仙藤、海风藤、伸筋草、乳香活瘀通络缓痛,苏子、莱菔子、白芥子、皂角子肃肺消痰,鸡内金消食和胃。
1700785613
1700785614
第42节 血证
1700785615
1700785616
【概述】
1700785617
1700785618
血液不循常道而溢于体外称为血证,包括咳血、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等。引起血证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病机也不尽相同,但共同特征是血不循常道。《景岳全书》说:“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血主营气,不宜损也,而损则为病。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逼血妄行;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以存。”可见火与气与血证最为密切。
1700785619
1700785620
1700785621
早在《内经》中就有关血证的论述,《灵枢·百病始生》篇说:“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汉代张仲景除在《伤寒论》中论述伤寒所致血证外,在《金匮要略》中对便血分为近血与远血。对血证的病因病机,明代赵献可在《医贯》中说:“既分阴阳,又须分三因:风寒暑湿燥火,外因也;过食生冷,好啖炙,醉饱无度,外之因也;喜怒忧思恐,内因也;劳心好色,内之因也;跌打闪肭,伤重瘀蓄者,不内外因也。”至于血证的治疗,清代吴澄《不居集》中提出治血证八法:“血证八法扼要总纲,气虚失血,中气虚而不能摄血,宜补气,温气;中气陷则自能脱血,宜补气升气;气实失血,气逆则血随气升,宜降气活血;气滞则血随气积,宜利气行血;气寒失血,内寒则阴虚而阴必走,宜引火归原;外寒则邪解归经,宜温表散寒;气虚失血,实火则热甚逼血而妄行,宜苦寒泻火;虚火则阳亢阴微而上泛,宜滋阴降火。”唐宗海《血证论》中提出了止血、消瘀、宁血、补虚的治疗血证四步骤,都是治血证的原则。
1700785622
1700785623
【病因病机】
1700785624
1700785625
1. 外感六淫 外邪从阳化热化火,热伤营血,迫血妄行,不循常道而外溢发生血证。《临证指南医案·吐血》中说:“若夫外因起见,阳邪为多,盖犯是证者,阴分先虚,易受天之风热燥火也。”
1700785626
1700785627
1700785628
2. 饮食所伤 过食辛辣炙之品,或饮酒过多,嗜食肥甘,热积于胃,化燥化火,灼伤血络而成血证。或过食生冷,寒邪郁于中宫,脾阳受抑,失于统摄,致血不循经而外溢。
1700785629
1700785630
3. 情志内伤 肝郁化火,或暴怒伤肝,肝气横逆化火,血受气火扰动,离经而成血证。或肝郁日久,气滞血瘀,脉络不和,络破而血溢。
1700785631
1700785632
4. 劳倦之病 思虑过度,心脾气虚,脾不统摄,血无所归,溢于脉外。热病之后,或劳欲过度,阴精耗损,虚火内伤,灼伤血络而成血证。
1700785633
1700785634
【辨证】
1700785635
1700785636
1. 辨出血部位 咳血是肺络受伤的血证,其血必经气道咯出,痰血相兼或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间夹泡沫。衄血是血液上溢于口鼻诸窍,或渗于肌肤,因部位不同而有鼻衄、齿衄、肌衄等名称。吐血是血从胃中而来,从口而出。凡血从大便而下,在大便前后下血,或单纯下血者,称为便血。尿血指小便中混有血液,或伴有血块夹杂而下。
1700785637
1700785638
2. 辨病情轻重及预后 明代孙一奎《赤水玄珠》以辨外感、内伤分轻重;清代高士宗以出血多少分轻重。虽各有道理,但未尽善,唐容川《血证论》对此作出了较好的论述:“夫载气者,血也;而运血者,气也;人之生也,全赖于气,血脱而气不脱,虽危犹生,一线之气不绝,则血可余生,复还其故。……故吾谓定血证之死生者,全可观气之平否。”若出血后身热心烦咳嗽,脉不静而弦急,或浮大革数无根,或沉细数而不缓和者难治。脉见散、代、无根或微欲绝,若面色苍白,四肢逆冷,虚汗淋漓者,属危象。
1700785639
1700785640
3. 辨气与火 实火者,由外感之邪化火,或肝郁化火,或肺胃积热,面色正红,身热心烦,急躁易怒,口干渴,小便赤热,大便干结,舌多红绛,脉多弦滑数;虚火者,多为阴虚火旺,病程较长,反复出血,咽干,午后潮热,心烦盗汗,腰酸耳鸣,舌瘦干红,脉多细数。气实者与实火相似;气虚者多是心脾气虚,脾不统血,心不主血,血色多淡,伴神疲面白,四肢欠温,心悸气短,便溏食少,舌淡,脉多细弱。
1700785641
1700785642
【论治】
1700785643
1700785644
一、咳血
1700785645
1700785646
(一)外感风热,或燥热犯肺
[
上一页 ]
[ :1.70078559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