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85984
服3剂后,病情明显减轻,再进6剂痊愈。
1700785985
1700785986
按:表邪入里化热,肺失清肃,而咳嗽痰黄;灼伤阳络,血溢于肺,则血随痰出,或纯见咯血。方用前胡宣解表邪,山栀、连翘清透里热,杏仁肃肺止咳,浙贝清热化痰止咳,茅根、芦根、生地、赤芍、三七凉血止血活瘀。所用药味不多,却融清解表邪、止咳化痰、凉血止血活血诸多功效于一方,使表邪去而无化热之源,咳止而无动血之由,血凉而无妄行之虞,血活而无留瘀之弊。
1700785987
1700785988
案2 孙某,男,45岁。
1700785989
1700785990
吐血盈口,色深且紫,病已一月,舌红且干,两脉洪滑,病由暴怒而起,先以苦泄折热方法,防其致厥。先以鲜三七250克,洗净捣汁,鲜藕250克捣汁,徐徐灌入。
1700785991
1700785992
鲜生地60克 苏子10克 川楝子10克 牛膝6克 鲜茅根30克 鲜芦根30克 生白芍30克 丹皮12克 炒黄芩10克 郁金6克 青竹茹15克 三七粉3克(分两次冲服) 服1剂后,吐血即大减,再进2剂而痊愈。
1700785993
1700785994
按:暴怒伤肝,肝火犯胃,损伤胃络,迫血上行,而成吐血,治当以清热平肝、降气止血为主。本案先用鲜三七、鲜藕捣汁,清热止血以救其急。方用川楝子、郁金、白芍清肝热,理肝气;生地、丹皮、茅根、芦根、三七粉清热凉血,止血活瘀;黄芩清其蕴热,苏子、竹茹止呕下气,使上逆之胃气复归下行;牛膝清热凉血,引血下行。诸药合用,使肝郁得疏,血热得清,气血亦皆下行,则吐血自能见愈。
1700785995
1700785996
案3 吴某,女,47岁。
1700785997
1700785998
牙龈衄血,经常发作,每因过食膏粱厚味而发,舌红且干,脉象滑数,形体消瘦,阴分不足,凉血育阴以治其本,苦甘泄热以治其标。
1700785999
1700786000
生地20克 玉竹15克 赤芍20克 白芍20克 丹皮10克 知母6克 黄芩10克 竹叶6克 石膏20克 茅根30克 小蓟30克
1700786001
1700786002
服3剂而衄血渐止,再进3剂而愈。
1700786003
1700786004
按:素体阴分不足,加之过嗜肥甘,致胃热内蕴,胃火上灼,损其脉络,则见齿衄。方用石膏、知母、黄芩、竹叶清其胃火;生地、玉竹、白芍、茅根清热滋阴,凉血止血;为防凉遏致瘀,用丹皮、赤芍、小蓟止血活血,使血止而不留瘀。全方共奏甘苦泄热、凉血育阴之功。
1700786005
1700786006
案4 杨某,男,35岁。
1700786007
1700786008
便血经常发作,大便略干,舌红苔黄,脉象弦细滑数,素嗜辛辣,热在阳明,先以《金匮要略》方法加减,饮食为慎,辛辣皆忌。
1700786009
1700786010
赤小豆30克 全当归12克 炒地榆10克 炒槐米10克 生地12克 干荷叶10克 血余炭10克丹参12克 赤芍12克
1700786011
1700786012
服3剂后,病情减轻,再进5剂而愈。
1700786013
1700786014
按:恣食辛辣厚味,湿热内生,蕴结大肠,损伤脉络,血随便下,而成便血之证。方用赤小豆祛水湿,解热毒;当归、丹参和营养血;地榆、槐花、生地、赤芍清热止血而不留瘀;血余炭助上药止血消瘀之功,所谓“红见黑则止”之义;荷叶清湿热,升阳止血。湿热得清,血热得除,清阳得升,则便血得愈。
1700786015
1700786016
案5 黄某,男,65岁。
1700786017
1700786018
溲血突发,小溲赤热,舌红且痛,脉细弦滑数,素嗜饮酒,心热下移膀胱,湿热下迫,先以导赤散方法加减。
1700786019
1700786020
生地12克 川楝子10克 竹叶10克 竹茹10克 木通3克 滑石12克 茅根30克 马尾连10克 黄芩10克 生甘草10克
1700786021
1700786022
服2剂而尿血止,再进3剂以收全功。
1700786023
1700786024
按:酒形似水,性似火,贪杯日久,必成湿热内蕴。湿热下迫,脉络受损,则血随溲泄。治用导赤散合滑石,使下迫湿热得清;黄连、黄芩清热燥湿,绝其湿热下迫之源;茅根与生地相伍,能清热凉血,止血而不留瘀;川楝子、竹茹清热行气,调其内乱之气机。全方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药证相符,故获全效。
1700786025
1700786026
第43节 痿证
1700786027
1700786028
【概述】
1700786029
1700786030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古今医鉴·痿頢》有:“夫痿者,谓手足痿软,无力以运动也。”临床上以下肢痿软较为多见,故称痿頢。“痿”是指肢体痿弱不用,“頢”是指下肢软弱无力,不能步履之意。西医学的脊髓灰白质炎、重症肌无力等病可归属这一类辨证施治。
1700786031
1700786032
《内经》对痿证的记载颇详,在《素问·痿论篇》中作专篇论述,指出本病的病因,或因情志过用,或由外感湿热,或由房劳所伤,或由天热远行劳倦,而致五脏有热,耗伤津液,影响所合之筋脉肌骨而成。并强调主要病理为“肺热叶焦”,肺燥不能输精于五脏,因而五体失养,产生痿软证候。根据病因和证候的差异,文中将痿证分为皮、脉、筋、肉、骨五痿,同时作了鉴别。在治疗原则上,《痿论篇》提出“治痿独取阳明”之说。另外,在《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又有“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之论,强调了湿热的致病作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言明痿证病机在上。《灵枢·本神》篇有:“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
1700786033
[
上一页 ]
[ :1.70078598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