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86019
1700786020
生地12克 川楝子10克 竹叶10克 竹茹10克 木通3克 滑石12克 茅根30克 马尾连10克 黄芩10克 生甘草10克
1700786021
1700786022
服2剂而尿血止,再进3剂以收全功。
1700786023
1700786024
按:酒形似水,性似火,贪杯日久,必成湿热内蕴。湿热下迫,脉络受损,则血随溲泄。治用导赤散合滑石,使下迫湿热得清;黄连、黄芩清热燥湿,绝其湿热下迫之源;茅根与生地相伍,能清热凉血,止血而不留瘀;川楝子、竹茹清热行气,调其内乱之气机。全方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药证相符,故获全效。
1700786025
1700786026
第43节 痿证
1700786027
1700786028
【概述】
1700786029
1700786030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古今医鉴·痿頢》有:“夫痿者,谓手足痿软,无力以运动也。”临床上以下肢痿软较为多见,故称痿頢。“痿”是指肢体痿弱不用,“頢”是指下肢软弱无力,不能步履之意。西医学的脊髓灰白质炎、重症肌无力等病可归属这一类辨证施治。
1700786031
1700786032
《内经》对痿证的记载颇详,在《素问·痿论篇》中作专篇论述,指出本病的病因,或因情志过用,或由外感湿热,或由房劳所伤,或由天热远行劳倦,而致五脏有热,耗伤津液,影响所合之筋脉肌骨而成。并强调主要病理为“肺热叶焦”,肺燥不能输精于五脏,因而五体失养,产生痿软证候。根据病因和证候的差异,文中将痿证分为皮、脉、筋、肉、骨五痿,同时作了鉴别。在治疗原则上,《痿论篇》提出“治痿独取阳明”之说。另外,在《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又有“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之论,强调了湿热的致病作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言明痿证病机在上。《灵枢·本神》篇有:“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
1700786033
1700786034
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有所阐发,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痿叙论》明确指出:人身五体内属五脏,若“随情妄用,喜怒不节,劳佚兼并,致内脏精血虚耗,营卫失度,发为寒热,使皮毛、筋骨、肌肉痿弱,无力以运动,故致痿頢”。并提出了“痿頢则属内,脏气不足之所为也”的病机特点,治疗则“当养阳明及冲脉”,创立了加味四妙丸、鹿角丸等方剂。
1700786035
1700786036
《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把风、痹、厥证的证候与痿病作了鉴别。“夫风、痹、痿、厥四证,本自不同,而近世不能辨,一概作风冷治之,下虚补之,此所以旷日弥年而不愈者也……动而或劲者为风不仁……弱而不用者为痿……”张氏又对《素问》内热熏蒸、肺热成痿的病机作了进一步探讨,认为“痿之为状……由肾水不能制心火,心火上烁肺金,肺金受火制,六叶皆焦,皮毛虚弱急而薄者,则生痿頢”,此外,张氏更直言“痿病无寒”。
1700786037
1700786038
朱丹溪扩充了子和之说,纠正了“风痿混同”之弊,提出“泻南方,补北方”的治疗原则,而在具体辨证施治方面又分列湿热、湿痰、气虚、血虚、瘀血之别,如《丹溪心法·痿》云:“湿热,东垣健步丸,加燥湿降阴火之苍术、黄芩、黄柏、牛膝之类;湿痰,二陈汤加苍术,白术……”另外指出:“亦有食积死血,妨碍不能下降者,大率属热,用参术四物黄柏之类。”
1700786039
1700786040
《景岳全书·痿证》又指出痿证非尽为火证,认为:“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者,亦不少矣,若概从火论,则恐真阳亏败,及土衰水涸者,有不能堪。”补充了痿证悉从阴虚火旺之所未备。同时指出,论治诸痿,无一定之方,应视其兼夹,及湿热的偏颇,临病制方,并强调“痿证最忌发表,亦恐伤阴也”。
1700786041
1700786042
《临床指南医案·痿》邹滋九按总结前论,明确指出本病为“肝肾肺胃四经之病”,说明四脏气血津精不足是导致痿证的直接因素。
1700786043
1700786044
可见,经过历代医家的补充,发展,痿证的辨证施治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1700786045
1700786046
【病因病机】
1700786047
1700786048
1. 肺热伤津 感受温热毒邪,高热不退,或病后余邪未尽,低热不解,肺热受灼,津液耗伤,不能布送津液以润泽五脏、濡养筋脉,导致手足痿软不用,而成痿证。此即《素问·痿论篇》所谓“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頢”也。
1700786049
1700786050
2. 湿热浸淫 久处湿地,或冒雨露,感受外来之湿邪,浸淫经脉,使营卫运行受阻,郁遏生热,久则气血运行不利,筋脉、肌肉失养而弛纵不收,成为痿证。即《素问·痿论篇》所谓:“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也有因饮食不节,如过食肥甘,或嗜酒,或多食辛辣,损伤脾胃,湿从内生,蕴湿积热,阻碍运化,致脾运不输,筋脉、肌肉失养,因而成痿。同时,阳明湿热不清,易灼肺金,加重痿证。正如《张氏医通·痿》所说:“痿证,脏腑病因虽曰不一,大都起于阳明湿热,内蕴不清,则肺受热乘而日槁,脾受湿热而日溢,遂成上枯下湿之候。”
1700786051
1700786052
3. 脾胃虚弱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生化之源。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成虚,中气受损,则脾胃受纳、运化的功能失常,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肌肉、筋脉失养,渐而成痿。如《临证指南医案·痿》邹滋九按说:“阳明为宗筋之长,阳明虚则宗筋纵,宗筋纵则不能束筋骨以流利机关,此不能步履,痿弱筋缩之症作矣。”
1700786053
1700786054
如若原有痿证,经久不愈,导致脾胃虚弱,则痿证更加严重。另外,脾胃虚弱,往往夹杂湿热或痰湿之邪,宜详加辨别。
1700786055
1700786056
4. 肝肾亏虚 素来肾虚,或房劳过度,伤及肝肾,精损难复,或因劳役太过,罢极本伤,阴精亏损,导致肾中水亏火旺,筋脉失其营养,而成痿证。或因五志失调,火起于内,肾水虚不能制,以致火灼肺金,肺失治节,不能输达津液于五脏,脏气伤而肢体失养,或脾虚湿热不化,流注于下,久则损伤肝肾,肾精肝血亏损,则筋骨失养,久则亦发为痿。如《临证指南医案·痿》邹滋九按说:“盖肝主筋,肝伤则四肢不为人用,而筋骨拘挛。肾藏精,精血相生,精虚则不能灌溉诸末,血虚则不能营养筋骨。”
1700786057
1700786058
痿证的主要病机,虽有以上几种,但常互相传化。如肺热叶焦,津失敷布,久则五脏失濡,内热渐起,肾水下亏,水不制火,则火灼肺金,导致肺热津伤,脾虚与湿热更是互为因果。湿邪质重下注于肾,伤及肾阴,上达于肺,损伤燥金。所以,本证常常涉及诸脏,而不局限于一经一脏。但总的说来,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髓,津生于胃,散布于肺,故本证与肝、肾、胃、肺关系最为密切。
1700786059
1700786060
【辨证】
1700786061
1700786062
1. 首辨虚实 经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大凡起病急,发展较快,属于肺热伤津或湿热浸淫,多属实证。病史较久,起病与发展较慢,以脾胃、肝肾亏虚为多者,均属虚证。然肺热津伤,久则下竭肾水,湿热内郁,易于损伤脾胃,形成实中夹虚之证。而痿证属内伤成痿的较多,缘五脏内伤,精血受损,阴虚火旺,不能濡养筋脉肌骨而致,常夹痰湿、死血、湿热、湿邪、积滞而发,如《证治汇补·痿頢》:“内热成痿,此论病之本也,若有感发,必因所夹而致。”因而虚中夹实之证也很多见。
1700786063
1700786064
2. 辨寒热 痿证虽以热为本,以热灼津液、阴虚火旺为多见,但属真阳衰败、湿痰内郁者亦非绝有。因此,亦应细辨寒热,不可认为痿证概属火证。
1700786065
1700786066
【论治】
1700786067
1700786068
关于痿证的治疗,《素问·痿论篇》指出“治痿独取阳明”。所谓独取阳明,系指一般采用补益后天为治疗原则。“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肺之津液来源于脾胃,肝肾之精血有赖于脾胃的生化。若脾胃虚弱,受纳运化功能失常,津液精血生化之源不足,肌肉筋脉失养,则肢体痿软,不易恢复。若脾胃功能健旺,饮食得增,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转旺,筋脉得以濡养,有利于痿证的恢复。故在临床治疗时,无论选方用药,针灸取穴,都应重视调理脾胃这一治疗原则。然痿证形成的病源多端,症状各异,兼夹不同,故不能以“独取阳明”的法则统治各种类型的痿证,应视不同的证型辨证施治。如属肺热津伤,筋失濡润者,宜清热润燥,养肺生津;属湿热浸淫,阻滞气血运行者,宜清热利湿,通利筋脉,不可过早地急于填补,以免助湿生热;若确属湿热伤阴者,则祛湿之外,兼施清养,一旦湿邪祛除,即以清滋,不可虑其湿而率投辛温苦燥之品;若确属脾胃亏虚,水谷精微不运者,宜以参苓白术散加减健脾益气;兼湿热不化者,益气健脾同时,应参合化湿清热,所谓的化湿包括风胜湿、燥湿、淡渗利湿等。对于病程较长、病证复杂者,应视虚实的偏颇,认清兼夹的有无,随症加减,辨证施治。
[
上一页 ]
[ :1.70078601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