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8618e+09
1700786180
1700786181 两下肢疼痛半年余,近两月来痛势渐减,两腿痿软无力,下肢皮肤作红且热,心烦梦多,舌红且干,脉象弦细滑数,先父认为此属热郁于内,湿阻不化,而前服全是温养助热之品,此实乃不分痿、痹之误也,当以凉营化湿、祛瘀通络方法。
1700786182
1700786183 羌活6克 独活6克 防风6克 赤芍10克 威灵仙10克 炒地龙10克 生地榆10克 茜草10克 乳香2克 焦三仙各10克 大黄3克
1700786184
1700786185 7剂之后肿痛皆轻,又增减前法十余剂而愈。先父授课之时,每每提出痿、痹之辨,弦数、沉紧之别,临证不可忽视。
1700786186
1700786187 第44节 疟疾
1700786188
1700786189 【概述】
1700786190
1700786191 疟疾是外感病的一种,属传染性疾病,由疟蚊传染,多发于夏秋季节。疟疾发作时,则寒热交作,先是毛孔栗起,继则呵欠乏力,接着寒栗鼓颔,寒从背与手梢开始,肢体酸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全身烧灼如炭,头痛如裂,面赤唇红,烦渴饮冷,胸胁痞满,口苦呕恶,终则遍体汗出,热退而解。有一日一发,间日一发,也有三日一发。
1700786192
1700786193 中医学对疟疾早有论述,《内经》中就有“疟”、“寒疟”、“温疟”、“瘅疾”、“风疟”之称。《素问·疟论篇》说:“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此外对疟疾的典型症状也有详细的描述等。《金匮要略》对疟疾的辨证论治进行了论述,至今仍有其指导意义。此后,历代医家对疟疾的病因病机及治疗都有进一步的论述。到了清代,随着温病学说的发展和成熟,不少医家把疟疾列入温病的范畴,进行辨证施治,如叶天士在《三时伏气外感篇》中指出:“疟之为病,因暑而发者居多,方书虽有痰食、寒热、瘴疠之异,幼稚之体多因脾胃受病。”并提出了“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热”的观点。使中医学对疟疾的理法方药各方面的论述进一步完善。
1700786194
1700786195 西医学中的疟疾及某些肝胆疾病、流行性感冒、败血症等出现寒热往来时,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1700786196
1700786197 【病因病机】
1700786198
1700786199 古人认为风寒暑湿,情志劳倦,痰食内滞,起居不慎等均可致疟。同时认识到疟邪、瘴毒也可致疟,但感受疟邪、瘴毒常因兼感风寒暑湿等不同时令邪气,以及夹杂情志、劳倦、痰食和体质差异等因素,而形成不同的疟疾证候。
1700786200
1700786201 1. 感受外邪 疟邪、瘴毒是疟疾的主要致病因素,但常兼有感四时气候异常的风、寒、暑、湿之邪而诱发,因而其证候表现也不同。
1700786202
1700786203 2. 饮食所伤 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油腻之品,损伤脾胃,运化失常,痰湿内蕴,困阻脾胃,气机不畅,营卫失和,或脾胃虚弱,痰湿内生,易感外邪,而发疟疾。
1700786204
1700786205 总之,疟疾虽因感受疟邪、瘴毒及风寒暑湿之邪和饮食所伤,但正气强弱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若正气旺盛,营卫充沛,则可抗御外邪;若正气亏虚则易遭受外邪的侵袭而发病。
1700786206
1700786207 【论治】
1700786208
1700786209 疟疾的主要症状是寒战、壮热、休作有时。其病初起,先有毛孔栗起,呵欠乏力,寒战鼓颔,肢体酸痛,寒罢则壮热,口渴引饮,头痛剧烈,而后汗出,热退身凉等。如此反复,临床上一般以寒战和发热的多少、轻重为据进行辨证。一般用和解方法为主进行治疗。
1700786210
1700786211 (一)正疟
1700786212
1700786213 主症:正疟发作先是毛孔栗起,继而呵欠,寒战鼓栗,从背部及指尖开始,寒去则内外皆热,身热如焚,头痛欲裂,面赤唇红,烦渴饮冷,胸胁痞满,口苦呕恶,终则遍体汗出,热退身凉。脉象在发冷时见沉弦,发热时多洪数,汗出热退后脉转平静。
1700786214
1700786215 治法:和解少阳,疏调气机,以退寒热。
1700786216
1700786217 方药:小柴胡汤加减:柴胡9克 黄芩10克 青皮6克 厚朴6克 半夏10克 青蒿10克 草果6克 生姜6克 大枣5枚
1700786218
1700786219 方药分析:正疟发作时,症状表现很典型,邪在半表半里,邪始入阴,继则从阴出阳,与营卫相搏,正邪相争则先寒战,后壮热汗出。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驱除半表半里之疟邪,以和解少阳之法,疏调气机,调和营卫。方中柴胡、黄芩解少阳之郁热,青皮、厚朴、半夏疏调气机,青蒿、草果入阴分而截疟邪,姜、枣调和营卫。
1700786220
1700786221 加减法:
1700786222
1700786223 (1)若由暑湿寒滞互阻不化,营卫不和,可用芳香宣化、苦温燥湿方法进行治疗。
1700786224
1700786225 (2)若寒湿积滞较甚,热不得外透,湿遏热伏,舌白苔腻厚如积粉,舌质红绛者,可用苦温与苦寒药物并用,以温燥其寒湿,苦泄其郁热。
1700786226
1700786227 (3)汗出、口干较重者,可加葛根10克、天花粉10克、石斛10克以生津解热。
1700786228
1700786229 (二)温疟
[ 上一页 ]  [ :1.7007861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