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86369
1700786370
1. 温热在卫 直接感受温热邪气或素体阴虚,复感温热邪气,以热为主,郁次之。临床以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为主要特征,但也常伴有头痛、口干微渴、咳嗽、咽红肿痛等。宜辛凉清解,方如银翘散。方中在大量清凉药物中配以少量荆芥穗、淡豆豉等辛温之品,仅取其辛散、宣阳以开其郁,并非发汗解表之用,故合而成辛凉平剂。
1700786371
1700786372
若风热之邪侵于肺卫,症见发热,头痛,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或汗出齐颈而还,咳嗽咽红或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且干,脉浮数或动数,常以银翘散加减,以宣肺退热。药用:银花9克 连翘9克 薄荷1.5克(后下) 前胡6克 淡豆豉10克 牛蒡子3克 芦根20克 竹叶3克
1700786373
1700786374
加减法:身热头痛较重,舌苔薄白略腻,二便如常,咽不红痛者,加苏叶6克,或用荆芥穗3克;咽红痛甚者,加盐青果6克、苦桔梗6克、生甘草6克;热郁重,脉滑数,口干渴者,加桑叶10克、菊花10克、白蒺藜10克;口渴重,阵阵汗出,脉滑数有力,加生石膏12克(先煎);咳嗽重,痰不多者,加杏仁10克、浙贝10克、苏子10克。
1700786375
1700786376
若时值春末夏初,体弱之人感受温热之邪,除具有一般卫分证外,并兼见脉微濡软,舌苔薄白腻而根厚,头沉,食欲较差,可用轻扬宣化法,药用大豆卷、山栀、前胡、杏仁、浙贝等,不可过用寒凉,恐伤气分而助湿阻,不可不知。
1700786377
1700786378
2. 湿热在卫 本病多见于夏秋之交,阴雨连绵,天暑地湿,湿热蒸腾,弥漫空间,加之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湿自内生;或心情抑郁,脾胃失调,阻遏不化,蕴久化热,加之湿热外袭,则内外相引,遂致发病。临床上以身热不扬,午后热甚,恶寒身重,肢倦,少汗或头额汗出,胸脘痞满,不饥不渴,大便溏等症为主,舌苔白腻,甚则滑润,面色淡黄,脉象以濡缓软弱为主要特征。本病因湿热裹结,阻滞气机,过伤阳气。徒清热则湿不去,徒祛湿则伤阴助热。治疗必须宣化上焦,苦泄其热,通利下焦,以畅水道,即辛开苦降。方如三仁汤、藿香正气散之类。若同时见热郁中州,湿阻不化,头晕且胀,胸闷而周身酸楚,漾漾泛呕,舌苔白滑腻润,大便通而不畅,小溲赤黄。我常用辛开其郁以利三焦,苦降其热而燥湿邪,少佐淡渗分消走泄。药用:白蒺藜10克 佩兰叶12克(后下) 白芷3克 半夏10克 杏仁10克 厚朴6克 黄连粉3克(冲) 炒苡仁12克 白蔻仁2克 赤茯苓12克 滑石12克
1700786379
1700786380
3. 暑湿在卫 外感暑湿之邪,复为寒凉郁闭,症见身热头晕,恶寒无汗,恶心欲呕,胸脘满闷,舌苔白腻而水滑,脉濡滑且按之软弱,若因热而恣食冷饮,则胸痞太息,甚则喘逆。治之宜辛香宣透,方如新加香薷饮加减。药用:陈香薷5克(后下) 藿香叶10克(后下) 大豆卷10克 厚朴6克 草豆蔻5克 半夏10克 黄连粉2克(冲) 鲜芦根20克 鲜荷叶半张 益元散10克(布包) 杏仁10克
1700786381
1700786382
4. 燥热在卫 多见于初秋,天气偏热,或久晴无雨,秋阳暴晒,天气温燥,感之而病,症以发热为主,且微有恶寒,头痛少汗,干咳少痰或痰黏成块,咽干鼻燥,甚则鼻衄唇裂,口渴喜饮,舌质红而苔白且干,右脉洪数或细数,可用润燥疏化法。方用桑杏汤:北沙参10克 川贝6克 桑叶10克 杏仁10克(后下) 淡豆豉10克 栀皮6克 鲜梨1个(连皮去核切片) 入煎。
1700786383
1700786384
上述皆属宣郁疏卫清解方法,必须邪祛则营卫调、三焦畅,皮肤微有小汗出,从而达到“在卫汗之可也”的目的。
1700786385
1700786386
另有在卫分阶段而治疗失误,或正气虚弱,或因夹湿,或为湿热,或属暑湿蕴热,由于饮冷、贪凉或因热而恣食冷饮,或过服寒凉而成湿阻、凉遏、寒凝、冰伏者,此四类都是因湿阻而寒邪遏阻中阳,轻、重程度不同,必见胸胁满闷而痞堵甚,或气短而欲太息,或痞堵腹痛,甚则四肢微冷或厥逆,皆属湿阻而正气受寒凉所遏制,阳气不通,卫失宣畅,舌必白滑润腻,面色多淡黄、苍白,脉象以沉涩、沉迟、沉细或弱为主,可用辛微温或辛温、辛香以宣阳透邪为主。药用香薷、藿香、苏叶、生姜等。若素体阳虚,气分又衰,邪为寒凉遏阻,甚者致寒凝、冰伏,卫分证未罢兼见胸闷、痞堵、面苍白、四肢冷、舌白胖滑润腻,急用辛温通阳,以开寒闭。宜用桂枝、干姜、苏叶、草蔻、生姜等。但用量宜当,俟闭开邪透即可。
1700786387
1700786388
(四)“汗之”禁忌
1700786389
1700786390
卫分证是温病的初期阶段,病属轻浅,用药宜辛凉轻清,切不可辛温发汗,否则伤阴助热,发为昏厥之变;亦不可早用甘寒、苦寒,防止引邪入内;若用升阳发散,则迫血致衄或外发斑疹;若用大下,则克伤脾胃,而成洞泄;若早用滋腻,则阻滞气机,邪不得透,病无愈期。
1700786391
1700786392
(五)验案举例
1700786393
1700786394
案1 孙某,7岁,1976年3月诊。
1700786395
1700786396
身热微有恶寒,两侧耳下腮肿作痛,舌红苔白根厚,大便略干,小便短黄,口渴心烦,脉象浮滑且数,按之滑数有力。此温邪毒热内蕴,痄腮初起,当以轻宣清解,火郁当发也,宜外用热敷法。忌荤腥油腻,宜静卧休息。
1700786397
1700786398
薄荷2克(后下) 杏仁10克 蝉衣6克 僵蚕10克 前胡6克 片姜黄6克 浙贝12克 茅根24克 芦根24克 焦山楂12克 2剂
1700786399
1700786400
药后得小汗而身热已退,大便已通,腮肿亦退,原方加玄参24克、赤芍10克,又3剂而愈。
1700786401
1700786402
案2 邵某,女,57岁,1980年5月3日诊。
1700786403
1700786404
形体消瘦,面色黑浊,素体阴亏,津液不足,近感温热之邪,身热不重,微有恶寒,干咳无痰,头部微痛,心烦口干,咽部疼痛,舌干瘦而鲜红,脉来弦细小数。此阴虚感温,津亏液少,当用滋阴清宣方法。
1700786405
1700786406
肥玉竹10克 嫩白薇6克 炒栀皮6克 淡豆豉10克 苦桔梗6克 前胡6克 沙参10克 杏仁6克 茅根10克 芦根10克 3剂
1700786407
1700786408
3剂之后,寒热已解,仍干咳无痰,再以原方去淡豆豉、苦桔梗,加麦冬10克、天冬10克,又3剂而逐渐痊愈。
1700786409
1700786410
案3 王某,女,41岁,1965年8月10日诊。
1700786411
1700786412
身热四五日,头晕且沉,微有憎寒,胸闷泛呕,呕吐恶心,舌白苔腻根厚,两脉濡滑而数,大便溏薄,小便短赤。暑热夹湿互阻不化,拟以芳香疏化方法,防其热势增重,饮食寒暖皆宜小心。
1700786413
1700786414
鲜佩兰10克(后下) 鲜藿香10克(后下) 大豆卷10克 前胡3克 半夏10克 厚朴5克 竹茹10克 陈皮6克,马尾连10克 芦根30克 六一散10克(布包) 鲜荷叶1张 白蔻仁末1克(冲) 2剂
1700786415
1700786416
药后身热憎寒皆解,呕吐止而胸闷亦轻,胃纳渐开,小溲如常,暑湿难解而苔腻根厚,大便未行,再以前方增损之。原方加鸡内金10克、焦麦芽10克,又2剂而告痊愈。
1700786417
1700786418
案4 王某,男,56岁,1979年10月诊。
[
上一页 ]
[ :1.70078636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