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86407e+09
1700786407
1700786408 3剂之后,寒热已解,仍干咳无痰,再以原方去淡豆豉、苦桔梗,加麦冬10克、天冬10克,又3剂而逐渐痊愈。
1700786409
1700786410 案3 王某,女,41岁,1965年8月10日诊。
1700786411
1700786412 身热四五日,头晕且沉,微有憎寒,胸闷泛呕,呕吐恶心,舌白苔腻根厚,两脉濡滑而数,大便溏薄,小便短赤。暑热夹湿互阻不化,拟以芳香疏化方法,防其热势增重,饮食寒暖皆宜小心。
1700786413
1700786414 鲜佩兰10克(后下) 鲜藿香10克(后下) 大豆卷10克 前胡3克 半夏10克 厚朴5克 竹茹10克 陈皮6克,马尾连10克 芦根30克 六一散10克(布包) 鲜荷叶1张 白蔻仁末1克(冲) 2剂
1700786415
1700786416 药后身热憎寒皆解,呕吐止而胸闷亦轻,胃纳渐开,小溲如常,暑湿难解而苔腻根厚,大便未行,再以前方增损之。原方加鸡内金10克、焦麦芽10克,又2剂而告痊愈。
1700786417
1700786418 案4 王某,男,56岁,1979年10月诊。
1700786419
1700786420 外感温燥之邪,肺经受灼,口干且渴,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红,鼻干且燥,呛咳少痰,小溲色黄,大便略干,舌尖边红,苔薄白且干,脉浮数而右侧略大,沉取弦细数。此温邪燥热,阴分受伤,用清润宣降方法,以肃肺止咳。辛辣、油重厚味皆忌。
1700786421
1700786422 北沙参10克 炒栀皮6克 前胡6克 玉竹6克 茅根15克 芦根15克 鲜梨1个(连皮去核切片入煎) 3剂
1700786423
1700786424 连服3剂之后,寒热已退,咽干鼻燥皆减,干咳已轻,大便已畅,脉象数势已差,原方又服5剂而痊愈。
1700786425
1700786426 第2节 论“到气才可清气”
1700786427
1700786428 气分证是温邪化热入里的阶段。所谓入里,是指邪气损伤了脏腑的功能。病在卫分,邪气损伤的是卫外功能,进入气分,则伤及脏腑功能,但尚未伤及人体的营养物质,所以相对于营血分证而言,仍属轻浅。
1700786429
1700786430 气分证的病变部位非常广泛,其特点是邪气盛而正气不衰,正气抗邪激烈,有一举祛邪外出之势,故症见发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饮冷、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一派阳热有余之象。
1700786431
1700786432 气分证因邪盛而正气不衰,治疗应以清气为主。所谓清气是指用寒凉之品(辛寒、苦寒)清解气分热毒。“治热以寒”(《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气分证因其具一派阳热有余之象,故应以寒凉之品,清火之炎以灭邪热之威。病在气分,正气抗邪力强,所以清气法多使已入气分之热外达而解。
1700786433
1700786434
1700786435 若热邪由卫初入气分,扰乱了人体正常的气机升降运动,其邪郁于胸膈,病介于卫、气之间。症见身热微渴,心烦懊,起卧不安,舌微黄者,则宜轻清宣气,宣郁清热,导热外达,方如栀子豉汤加味。栀子豉汤在临床上用于热郁于上焦,用之每获良效。若热邪壅肺,炽盛于阳明,均应以辛凉之剂宣郁清热,达热出表。若热蕴中焦气分,邪热化火,则宜苦寒直清里热,祛热邪外达。
1700786436
1700786437 热结肠腑,病在气分,其治疗在《温病学》教科书中多列入下法。因病在气分,正邪激争,邪多有外达之机,因之,苦寒攻下,使热下泄而去,亦属清气。清气法之用寒凉,应注意寒而不涩滞,以利于郁热外达。
1700786438
1700786439 “到气才可清气”,不仅论述了气分证的治疗原则,而且指出了清气不可过早、不在气分不能用清气之法。误用者不是有闭塞气机之嫌,就是有诛伐太过之弊。
1700786440
1700786441 (一)邪在卫分不可清气
1700786442
1700786443 温病卫分阶段,病轻邪浅。因卫分证是“温邪上受”,“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其位最高,邪必先伤;且肺为娇脏,受邪则郁,肺气郁闭,则全身气机不畅。因此,卫分证的病机主要是肺的宣发肃降和卫外功能失常。其属于肺经的郁热证,治之只宜辛凉轻剂,或在大队寒凉药中加入少量辛温之味,组成辛凉之剂,以宣郁清热,使邪去而营卫通畅,表清里和,津液得以正常敷布,自然微汗出而愈。此即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我在前文中已有论述。
1700786444
1700786445 吴鞠通立三焦辨证,虽着重论湿热,但对温热邪在上焦的卫分阶段也作了原则指示,所谓“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即是用轻清之品,清宣上焦卫分邪热,亦即叶氏“在卫汗之”之意。
1700786446
1700786447 若过用寒凉,则闭塞气机,诛伐正气,正伤邪实,且卫分气机郁闭,邪无外达之路,遂内陷于里。因此,吴氏《温病条辨》中论辛凉轻剂、辛凉平剂,指出“肺为清肃之脏,微苦则降,辛凉则平”,故取辛凉微苦之味,并认为风温肺病用药宜轻清,不可过煎,过煎则味厚入中焦矣,亦即言病在卫分,勿用清气。
1700786448
1700786449 (二)邪已入营不可清气
1700786450
1700786451 邪已入营,营热阴伤,热邪耗伤了营阴即血中之津液。治宜清营养阴,宣畅气机,使已入营之热复转出气分而解,即清营透热转气,对此我在《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一文中对其机制和临床应用进行了专门论述。叶氏《外感温热篇》中说:“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明确指出,热邪入营,即“撤去气药”。所谓撤去气药,即是指治疗不是以清气为主,辛寒、苦寒清气之品应慎用,而宜用一些具有轻清透泄作用的药物宣畅气机,使已入营之热透出气分而解。
1700786452
1700786453 邪已入营,气分无邪,用辛凉清气,只能伤正,无助祛邪外出。且营分证中,热邪伤及营阴,苦寒当慎用,因苦燥亦可伤阴,阴伤则气机涩滞不流,更使营热无透转之机。
1700786454
1700786455 (三)中间阶段的治疗
1700786456
[ 上一页 ]  [ :1.70078640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