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86469
处方:生石膏30克 连翘9克 银花9克 苇根30克 大青叶30克 黄芩9克 知母9克 紫雪丹0.9克(冲服) 1剂
1700786470
1700786471
二诊:1952年9月11日。药后身热未退,头痛、恶寒未解,一身酸楚乏力,舌苔白腻而滑,脉浮数。温邪上犯,邪在卫气之间,误用清气,卫气不疏,正气受戕,面色暗浊,改用疏卫展气之品,以银翘散加减治之。
1700786472
1700786473
处方:薄荷3克(后下) 荆芥穗6克 淡豆豉12克 炒山栀9克 桑叶9克 菊花9克 炒牛蒡子6克 前胡6克 杏仁9克 1剂
1700786474
1700786475
药后卫气得疏,面部及周身小汗而身热退尽,脉象已转弦滑,舌苔略干,头痛、寒热皆解。再以疏解卫气而愈。
1700786476
1700786477
案2 胡某,男,38岁,1938年3月20日初诊。
1700786478
1700786479
身热六七日未退,神志不清,胸中满闷,咳嗽气促似喘,面色青晦,周身斑疹见而未透,舌红绛而暗紫,脉象沉伏按之有力,大便三日未解,小便短赤。此温邪蕴热,卫气不宣,肺失肃降。前服白虎、清宫重剂,气机不调、卫气失疏、斑疹欲出不得,全属热郁日深、寒凉遏滞、气机不调,必须疏卫分、调气机,用升降散以助升降。
1700786480
1700786481
薄荷1.5克(后下) 炒牛蒡子4.5克 蝉衣4.5克 僵蚕6克 片姜黄6克 鲜茅根30克 鲜芦根30克 菖蒲6克 杏仁9克 前胡6克 浙贝9克 淡豆豉9克 炒山栀6克 1剂
1700786482
1700786483
二诊:1938年3月21日。
1700786484
1700786485
药后咳喘气促大减,神志亦清,而色青暗已退,周身斑疹续出不已,身热渐轻,脉象已转滑数,大便1次,小便赤少。温邪蕴热深入营分,邪热已渐外透,势有转气之机,再以疏卫分以畅气机、凉血分兼以和阴,斑疹透齐而病自愈。
1700786486
1700786487
蝉衣4.5克 僵蚕9克 炒牛蒡子4.5克 杏仁9克 炙枇杷叶9克 片姜黄6克 鲜茅根30克 鲜芦根30克 菖蒲6克 前胡6克 淡豆豉9克 炒山栀6克 2剂
1700786488
1700786489
三诊:1938年3月23日。
1700786490
1700786491
斑疹已透,神志甚清,面色已渐润泽,两脉滑数,二便尚调。温邪蕴热外透,气机已调,病已向愈,再用养血育阴以善其后。荤腥、油腻皆忌,避风静养,半月始安。
1700786492
1700786493
蝉衣3克 僵蚕9克 赤芍12克 炒牛蒡子4.5克 前胡6克 杏仁9克 细生地24克 玄参24克 沙参15克 茯苓12克 3剂
1700786494
1700786495
第3节 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1700786496
1700786497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可谓温病学发展史上一部划时代的重要著作。用叶氏关于“卫气营血”的理论,可以辨别病位、区分病程、推断病机、概括证型、决定治则、说明传变。叶氏“卫气营血”理论的出现,使温病学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独立的理论体系。
1700786498
1700786499
如叶氏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不仅指出了卫、气、营、血的深浅层次,而且表明卫属气,营属血。因卫、气同为功能,营、血皆是物质,二者有本质区别。正如吴又可所说:“气属阳而轻清,血属阴而重浊,是以邪在气分则易疏透,邪在血分恒多胶滞。”(《温疫论·发斑战汗合论》)说明温病卫气分证与营血分证,其治法也有本质的不同。所以叶氏提出的“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成为后世温病学家从事温病理论和临床研究都必须遵循的原则。现就“入营犹可透热转气”谈谈自己的体会,并和同道们讨论。
1700786500
1700786501
(一)什么是“入营”
1700786502
1700786503
“营”的概念是大家所熟知的,在《内经》不少篇中都曾提到,但在这里所说的“营”,叶氏赋予了它新的内容。
1700786504
1700786505
就其生理概念上讲,营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之一,它来源于水谷精微,是饮食物经过中焦气化,吸收其精华化生而成的,它是血的组成部分。《灵枢·营卫生会》认为“营在脉中”,《素问·痹论篇》中说它“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随气血运行于全身,以发挥其营养作用。《灵枢·邪客》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泌,是渗透的意思,即营气把其津液渗透到脉中而化为血,可见营是血的组成部分,可看作是血中之津液。叶天士说“心主血属营”、“肺主气属卫”,营和血同属血,卫和气都属气,所以人们把“卫气营血”辨证又称为“气血”辨证。
1700786506
1700786507
“入营”是指温热之邪侵入人体,深入阴分,耗伤人体营养物质的轻浅阶段。所以叶天士说:“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这里的“血液受劫”,是热邪耗伤“营阴”,即血中之“津液”,并非指肝血肾精。若热邪已耗伤了肝血肾精,或热迫血行,则称为血分证。血分证是营分证的进一步发展,是营分证的深重阶段。所以叶氏说:“营之后方言血”。营热是全身性的,但心主血,心包为心之外围,所以营分证的病变部位主要在心和心包。
1700786508
1700786509
如上所述,营分证的基本特点是:热邪入里,劫伤营阴。所以其治疗就应清营热、养营阴,即所谓清营养阴。但临床所见到的邪热入营的情况复杂多变,除具有上述基本特点外,常兼有痰热、湿阻、瘀血、食滞、腑气不通等,而入营的原因除邪盛体虚外,多因误治、失治,所以其治疗除清营养阴外,还要“透热转气”。
1700786510
1700786511
(二)什么是“透热转气”
1700786512
1700786513
“透热转气”是叶天士首先提出的治疗营分证的方法。后世一般认为把入营之热邪透出气分而解,就是“透热转气”。但究竟如何使已入营之热透出气分?入营之热为什么能够外透?今就这几个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为此,我们首先搞清“透”、“转”的含意。透,跳也,过也,通也。通,达也,谓由此达彼,中无阻碍也。《易·系辞》曰:“往来不穷,谓之通”。疏:穷,止也。可见透,即通之意,排除中之阻碍也。转,《说文》注:运也。《左传·昭公十九年》:“劳罢死转”注:迁徙也。
1700786514
1700786515
热邪入营,营热之所以不能顺利透转到气分来,是因营与气之间有阻碍。在清营热、养营阴的基础上,若再能排除营热外达的障碍,那么已入营之热就能迅速运转出气分而解了。这种排除障碍使已入营之热外透的方法即所谓“透热转气”。
1700786516
1700786517
“透热转气”,初见于《吴医汇讲》,其中收集叶天士《温症论治》原文为:“乍入营分,犹可透热,乃转气分而解……”是文据称由叶氏门人顾景文随其师游洞庭山时,在舟中据叶氏口授记录整理而成。后经辗转传抄,所传文字略有出入,但王孟英将其收入《温热经纬》,篇名为“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改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以后版本,多以此为准。
1700786518
[
上一页 ]
[ :1.70078646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