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882942
[1]《史记评林》卷二十六《历书》,明吴兴凌稚隆辑校。
1700882943
1700882944
[2]《史记正讹》卷二《历书》,清嘉兴王元启撰。
1700882945
1700882946
[3]《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清南汇张文虎撰。
1700882947
1700882948
[4]《史记会注考证》卷二十六《历书》,日本泷川龟太郎考证。
1700882949
1700882950
[5]《历法通志》,民国昆山朱文鑫撰,商务印书馆。
1700882951
1700882952
1700882953
1700882954
1700882956
古代天文历法释证 《史记·天官书》提要
1700882957
1700882958
《史记》为汉司马迁撰。《天官书》是《史记》本纪、年表、书、世家、列传130篇中的一篇,也是其中《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准书》八书中的一篇。八书所显示的学术专业性是很强的。《天官书》则阐述中国古代天文星象之学,或称“天官之学”。这是中国古代占星学的一篇重要论文。
1700882959
1700882960
中国古代天文星象之学,阐述太阳、月亮、五星、恒星和客星、流星、异星、彗星等变星以及云气等天象活动及其变化。所谓活动指其运行、颜色、形状、大小、星组等方面。所谓变化指其活动的正常状况及其趋于异常状况。中国古人在原始社会,由于畜牧特别是农业的需要,观测大火的出入和南中的现象,观察天象以授农时——即“观象授时”。到封建社会战国时期,授时与“占星术”融合,这时占星术盛行。秦汉之际,渐趋定型。占星术与现代天文学异趣,它运用天文观测成果,附会到人事上去,与地上人间的政事对应起来,阐述两者的因与果、果与因的相互关系。司马迁称为“究天人之际”。它的作用和目的是使人类社会得以循着它的规律前进;并从而佐证和申说“皇权神授”的理论,和由此理论所建构的自天子以至庶民的等级社会的合理性和永久性。
1700882961
1700882962
1700882963
古人展开占星活动,首先是观察天象活动的正常状况,积聚资料,从而发现异常状况,进行比照,以占祥祸福。例如:《天官书》说:“狼角变色多盗贼。”陈遵妫《恒星图表》云:天狼星“放青白光,为全天第一光辉明恒星,实际光度约为太阳之48倍,为目视双星,伴星光度8.4等,相距10″.8(1925年),周期49.32年”。狼即天狼星,西名Sirius。英人称之曰Dog Star。角指光芒。天狼光度为1.6等。双星转动,星呈变光现象。“狼角变色”说明古人对这星象早有认识。但这认识一次就要49.32年,一个人的直接经验是难以办到的。当是畴人子弟世袭观察的结果,自属科学成就;但云“多盗贼”,这种解释,又当别论。
1700882964
1700882965
古代天文学与占星术是融为一体的。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是蕴藏在或者可说是淹没于占星术中的。《天官书》及其后来的《天文志》就是占星术的著作,我们可以从中发掘其科学价值和巨大成就,经过分滤,使之成为独立学科。但是对这占星术的本身,应当视为中国历史上的一种文化现象,反映一定历史阶段人们的思想内涵、时代风尚和社会心理,有其社会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不能简单地轻率地随便否定。可以作为文献资料进行分析,从而理解古代社会文化的丰赡内涵。即就其中的非科学的部分说,含有神秘色彩和迷信意识的,也可从而认识在传统文化中占着正统地位中的落后一面。分辨糟粕,才能“去其糟粕”啊!
1700882966
1700882967
中国的占星术,在先秦的战国时期高度发展,出现一批著作。甘德著《天文星占》八卷,石申著《天文》八卷。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帛书《五星占》,《五星占》早于《天官书》90年。司马迁参考了前人著术,独立思考,使之简明化、系统化和理论化,撰写了这篇论文。把“究天人之际”与“通古今之变”联系起来,成为“一家之言”。同时,以之作为写撰《史记》的主题。所以这篇论文就研究司马迁的学说来说是占有重要地位的。
1700882968
1700882969
《天官书》分为七章:一、恒星;二、行星;三、日月;四、异星(妖星);五、气象(云气);六、候岁(风占);七、总论。
1700882970
1700882971
中国古代自浑天学说产生以后,将浑天星象分为五官,这就奠定了中国星图的基础,显示了它的特色,在世界星图上成为独特的体系。《天官书》将“列宿部位”划分“五官”。北极圈附近的星座称为“中官”,又称紫微垣;黄道二十八宿附近的星座,划分四官,分别为“东官”、“南官”、“西官”、“北官”,又称“四象”。中国位于地球的赤道北,地处北半球。北极出地,南极入地。由于地理限制,南极附近的星座观察不到,没有再立一官。张衡《灵宪》说:“在南者不著,故圣人弗之名焉。”唐代以还,见闻渐广。宋苏颂《新仪象法要》始增“浑象南极星图”。清康熙时南怀仁撰《仪象志》载南极星二十三座,一百五十星。清同治贾步纬《算学八》有赤道南恒星总图。今天文图有北天、南天和赤道带诸图。
1700882972
1700882973
《天官书》称恒星为经星,行星为纬星。经星意谓浑天的星象相对地固定着,观测纬星在黄道附近上下移动,顺留伏逆,如纬入经。日月五星的视位置在天球黄赤带上运行,称为七政。
1700882974
1700882975
紫微垣星称“中官”,二十八宿黄赤道上诸星分别称为“东官”、“南官”、“西官”、“北官”。这些星官的命名、座位、归属,张衡概括地说:“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庶物蠢蠢,咸得系命。”把天上星宿与人间的职官和政事对应起来。紫微垣称“朝”,二十八宿分野,称“野”。总称星官,划分五区,司马迁因题此书为《天官书》。书中“五官”,后世误作“五宫”,成为“中宫”、“东宫”、“南宫”、“西宫”、“北宫”,这就削弱了它的特定的思想内涵。书中总结还留“此天之五官座位也”一句,官字未误,这是内证,值得玩味深思。
1700882976
1700882977
五官座位,又称紫宫。《天官书》云:
1700882978
1700882979
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属。后句四星,末大星正妃。余三星,后宫之属也。环之匡卫十二星,藩臣。皆曰紫宫。前列直斗口,三星随北端兑,若见若不,曰阴德;或曰天一。紫宫左三星曰天枪,右五星曰天棓。后六星绝汉抵营室,曰阁道。
1700882980
1700882981
这段描绘,有其科学内容,又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特殊的政治风尚和思想体系的好资料。作为例示,爰为诠释。
1700882982
1700882983
天极是天帝——太一常居之所。这星称为帝星。《天官书》即以此星为北辰,划分浑天星官。由于岁差,星象位置古今变动。《天官书》列入中官的星,在宋苏颂的《新仪象法要》中有的就列入东官,有的列入南官;而《新仪象法要》列入北官的星,《天官书》有的列入中官。近人朱文鑫根据这一史实云:“招摇、贯索侵入东官,三台侵入南官,是证《天官书》以帝为极星,盖周秦之际,北极在帝之南约五度,与今极相距二十度。故招摇等星较近于极,自当列入中官。”[9]可知《天官书》以帝星为北辰是在周秦之际定的。
1700882984
1700882985
“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属。后句四星,末大星正妃。余三星,后宫之属也。”三公,周代一说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一说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为三公。“或曰子属”,子属指太子、庶子。太子定位一人,庶子非一,实为子属。古有庶子之官,《周官》谓之诸子职。子属与后宫、正妃俱为皇室,有的继承政权。“后句四星”,汉宣帝与王莽时,立四辅官,四星改称四辅,政治气氛加浓。“环之匡卫十二星藩臣”,这十二星藩卫天帝。周封诸侯,以屏藩周。秦始皇欲援韩以为藩臣。就广义说,藩臣应属诸侯。狭义则指卫尉。卫尉始于战国,辅佐皇帝,职官属中央一级。“阴德或曰天乙”,“赞阴德遗惠周急账抚”,或言:“中宫女主之象”,或言:“主王者即位,令诸立赤子,而传国位者”。紫微垣的一左一右为天枪三星,天棓五星。“主枪人棓人”,“备非常之变”。诸星是紫微垣的核心和外围。辅佐天帝政务,保障治安,主持王位继承事务,防范宫廷非常之变。“后六星绝汉,抵营室,曰阁道。”这六星在紫徽垣北,穿过银河,伸向营室,称为阁道。营室旁有天帝行宫的离宫。天帝时在巡幸。
1700882986
1700882987
天帝主宰天国,需要出巡。交通车则为北斗。所谓:“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渡过银河,通过阁道。《天官书》言北斗:“杓携龙角,衡殷南斗,魁枕参首。用昏建者杓,杓自华以西南。夜半建者衡,衡殷中州河济之间。平旦建者魁,魁海岱以东北也。”天帝乘车,指向龙角、南斗、参首。昏、夜半、平旦时间不同,去的地域亦异。“自华以西南”、“中州河济之间”和“海岱以东北也”。“在斗魁中”还有四星是“贵人之牢”,牢名天理,是天帝亲自审理贵人案件之意,犯法的就关入牢中。
1700882988
1700882989
就此一斑,紫宫的设置宛如人间政治组织在天上的投影。我们诵读《史记·秦始皇本纪》,也可从中获得佐证。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在渭南“作信宫”,“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索隐》云:“为宫庙,象天极;故曰:极庙。《天官书》曰:中宫,曰天极是也。”始皇后又“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周驰为阁道。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又云:“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杜牧《阿房宫赋》说:“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秦始皇的“极庙”、“朝宫”、“阁道”、“复道”、“渡渭”二百里的建筑规模,实是象征天帝的“天极”“紫宫”。由此可窥天上的天帝与人间的皇帝是对应的。
1700882990
1700882991
上有天帝,下有皇帝。天帝是天国的核心,皇帝是人间社会的核心,都是大一统的,大家围绕着这个核心在团团转。一个核心,两个代表,相互辉映。这种思想意识就为历代封建专制王朝继承而流传下来,影响深远,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是无法计算的。它的实质却是唯心的一元论。
[
上一页 ]
[ :1.70088294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