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883042
1700883043
就科学水平说,八十一分法的岁余、朔余都比四分历强;用以计算天象晦朔弦望,比颛顼历的误差更大。这在学术上显然是一种倒退现象。张寿王因此竭力反对。当时落下闳和司马迁对邓平的这一改历方案也有看法,但是既经武帝决定,只能保留意见。到了东汉,事过境迁,天文学家编、贾逵、张衡就又出来批评,主张重建四分历法。可是这被“罢废”的“十七家”历术资料都渐散失而湮没了。一分为二地看,自然太初历也有它的贡献的。
1700883044
1700883045
司马迁对于改历方案既有意见,因撰《历书》,把他自己的方案写了进去。在《历书》中,他把武帝改历的诏书写在里面,说明他的重视;可是对于太初改历之事,以及邓平历术,史书上应该记载的,却未叙述。这就说明他有看法,他的不予论述是有其苦心的。后人因此有了误会。宋历学名家刘羲叟不晓《史记》未载太初历而以为“历术甲子篇”就是太初术了。不知“历术甲子篇”所采用的岁实、朔策的数据是属于四分历的,这与邓平所造的八十一分律历是针锋相对的。
1700883046
1700883047
我国春秋之时,运用立竿测影,已知一个回归年长度约为365.25日。这个数据,岁实0.25为一日的四分之一,统称为四分历。汉世所传的历都是属于四分历的。四分历的岁实为365.25,朔策为29.53086。这样19年月行绕地球运转235周,则
1700883048
1700883049
日行为:365.25×19=6939.75
1700883050
1700883051
月行为:29.53085×235=6939.75
1700883052
1700883053
两数恰等。月球每年行12周,19年月行为:19×12=228周。19年月行235周,日行与月行两数日次恰等。235-228=7。这不足7周,安排闰月;故十九年有七闰。一年长度为365.25。19年长度为6939.75,还有3/4的零数。用四倍之,零数恰尽。四倍19则为76年。四分历称为一章,四章称为一蔀。一蔀76年27759积日,朔旦冬至,更复如初。太初历采用邓平的律历,改颛顼历的策余为43/81。因称为八十一分法。这两个数据是截然不同的。三统历以81为日法,1539为统法,4617为元法。基本数据源于太初历。故“历术甲子篇”之数据和太初历之数据属于两种不同的历法方案。
1700883054
1700883055
司马迁撰《历书》,保存了他所采用的四分历的基本内容。
1700883056
1700883057
《历书》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历议,二是历表。从“昔自在古”到“历术甲子篇”前属于历议;“历术甲子篇”下属于历表。历议部分自“太史公曰”以下,叙述历学源流,主要遵循儒家及与儒家合流的阴阳家的历数观点,赞美夏时之善,强调“王者所重”造历。正是为帝王政权“受命于天”制造理论根据与舆论服务的。文中摘录汉武帝太初改元的诏书,以示郑重,从而提高它的政治地位。
1700883058
1700883059
历表部分记载四分历术的一蔀的计算方案,不用邓平的八十一分律历,其意是保留司马迁的改历意见。四分历以76年为一蔀,遂录从焉逢、摄提格至祝犁、大荒落76年的日、月及闰的大小余的计算,作为例示说明。表尾“右历书大余者日也”以下,为后人注释之文。采自《大戴礼》、《左传》、《国语》,惟次第与字句略有改易。
1700883060
1700883061
(原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1996年第1期)(注:有删节)
1700883062
1700883063
1700883064
1700883065
1700883067
古代天文历法释证 《汉书·律历志》算释考辨
1700883068
1700883069
三统历见于《汉书·律历志》,是中国古代流传于世的最早的和富于开创性的,在许多方面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历法。
1700883070
1700883071
三统历是从太初改历时所定的太初历衍变发展而来的。战国时期中国历法渐趋成型,传世的有所谓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和鲁历等六历。《汉书·律历志》说:“古历遭战国及秦而亡,仅存六历,虽详于五纪之论,皆秦汉之际,假托为之。”祖冲之《历议》说:六历“古术之作,皆在汉初周末,理不得远”。六历是继承古历传统,统计历史文献记录,结合天象观测,以定岁实、朔策、闰法和冬至点,成为阴阳历的雏形的。秦始皇雄才大略,并吞六国,一统天下。行政上有许多措施,于“书同文、车同轨”等外,也统一了历法,采用颛顼历,废除其余五种历法。祖冲之说:“古之六历,并同四分。”这个论断是符合历史情况的。颛顼历是四分历的一种。
1700883072
1700883073
汉王朝建国,袭秦正朔,也采用颛顼历。建亥,以十月为岁首。闰月放在后九月。有的历家认为当用黄帝调历,建寅,以正月为岁首,这样便于农业生产。当汉武帝元封七年,汉王朝建国已一百零二岁。“改正朔”这个问题就提到日程上来。太初改历,武帝组织了一套班子,不久给以改组。改历方案主要内容是做了两件事。一是“改正朔”,二是“更历数”。关于前者,历家除了对于历元的计算采用黄帝调历、颛顼历还是殷历有所讨论外,对于以正月为岁首——建寅,大家的认识是一致的。因为建寅比建亥、建子、建丑优越,这样便于农业生产,因此正月建寅从太初改历起实施,一直沿用到了今天。人民都拥护它,这个功绩是十分显著而突出的。
1700883074
1700883075
关于后者,历家对于“更历数”——即更改“历数”的数据,也即采用哪种历法的岁实就有意见分歧,而且历家对这问题的争论是十分激烈的。有的认为仍是沿用四分历的数据:黄帝调历、颛顼历、殷历都好。有的出改为八十一分律历。对于实施八十一分律历,有的则竭力反对。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岁实即一回归年的长度。这个数据遵循六历的传统是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之一,即:365.25000000。它的余数是一日的四分之一。因此,把运用这个数据的历法称为四分法,或称四分历。这个数据可从《左传》僖公五年和昭公二十年两次所载的“日南至”的年月和日次干支统计而得,运用它的历史是悠久的。后世历法进步,历家认为这个数据已疏;但在当时却是领先的。可是太初改历,落下闳和邓平提出一个新的数据来,称为八十一分律历。这个题名源于它的朔策数据,即:
1700883076
1700883077
1700883078
=29.530864197
1700883079
1700883080
这个数据,落下闳从何而得呢?据朱文鑫《历法通志》考证,是从四分历颛顼历的朔策简化出来的。[15]颛顼历的朔策数据为:
1700883081
1700883082
1700883083
=29.53085106
1700883084
1700883085
简化过程如次:《淮南子·天文训》记载颛顼历的朔策是:“一月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之四百九十九。”即:
1700883086
1700883087
1700883088
1700883089
1700883090
1700883091
[
上一页 ]
[ :1.70088304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