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883133
《律历志》上卷的后半部分叙述历数的起源、沿革以及太初改历的理由、方案及其论争的过程,都较《史记》为详。《史记·历书》对于太初改历的论争,写得很简,几乎没有涉及。这是由于改历是汉武帝主持的,武帝已经表态,唤他执行,他是不便再议论的。这个论争在司马迁其时逝世前还没结束。就王国维《太史公系年考略》说:司马迁于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绝笔。改历在他绝笔后还争议十五年(至元凤六年,公元前75年)呢。《汉书·律历志》所记太史令张寿王上书争议的事,司马迁其时早已谢世,是无法知道的。
1700883134
1700883135
下卷七节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六节:一曰统母,二曰纪母,三曰五步,四曰统术,五曰纪术,六曰岁术,用以计算太阳、月亮和五星运行,这是制订三统历法的主要内容。后半部分第七节世经,是根据三统历术推算的古史历表。
1700883136
1700883137
(一)统母 列出日月运行的数据;
1700883138
1700883139
(二)纪母 列出五星运行的数据;
1700883140
1700883141
(三)五步 为五星运行逐日观察的实测记录;
1700883142
1700883143
(四)统术 推算日月的运行;
1700883144
1700883145
(五)纪术 推算五星的运行;
1700883146
1700883147
(六)岁术 推算岁星所在;
1700883148
1700883149
(七)世经 列出古史的历表。
1700883150
1700883151
关于这七部分,为三统历术卷下的主要内容,于《汉书·律历志》算释考辨中详述。首列正文,次予逐句翻译、算释、图解,最后考辨。去伪存真,由表及里,释其然,复言其所以然。考镜源流,显示其学术性。
1700883152
1700883153
上古积年,难以稽考。《史记》托始共和,较为合理。但《春秋》经传,日月不同。刘羲叟《长历》故从汉高祖开国开始。三统历《世经》起自上古,下迄光武。上溯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以至帝喾,不著年岁。唐尧即位70年;虞舜即位50年;夏后氏17王,430岁;殷商31王,629岁。和《史记》所载不合:夏代少了些,殷代多了些。“损夏益殷”,受到后世历史学家的批评。从周文王四十二年至春秋386年,与《史记·鲁世家》所载符合。从春秋尽哀公十四年,凡242年。周36王,凡867岁。秦5世,凡49年。汉元年至更始二年,凡230年。末纪光武三十三年,都用三统历计算,推岁星所在,看来三统历的推算是符合历史实际的。但就近人刘坦《中国古代之岁星纪年》(科学出版社)和朱文鑫《十七史天文诸志之研究》中《汉书》所述:“与实测不符,故超辰所定的岁次,无一不误。”
1700883154
1700883155
1700883156
末了,有两历史情况略予分辨。一为太初历与三统历的异同。落下闳、邓平造八十一分律历。太初历以日法81为基本数据。采用日法81,朔余43/81,19年7闰,元法4617。王莽时刘歆改称三统历。两历名称不同。三统历却是沿袭太初历的数据与体系。刘歆于此可谓述而不作,但也增加了些。一是,岁星超辰,即144岁岁星超辰一次。二是,五星见复,三统历分五星为二:称内行星金、水合日到合日为一复;火、木、土冲日至再冲日为一见。三是,上溯自炮以来,用超辰法推算岁星所在。[16]历史上称这两历,混言析言,不甚分明。“班彪因曰:自太初元年始用三统历。”何承天说:“曾不记刘歆之生,不逮太初。”[17]杨伟《表》:“武帝元封七年”“造太初历”。[18]郭守敬《授时历议》说:“三统历西汉太初元年丁丑邓平造。”汤若望《新法表异》说:“歆即衍闳平之法,而为三统,非有异也。”
1700883157
1700883158
一为:上元积年的推算,创始于三统历。从太初上推:冬至、朔旦和五星的会合周期。称为:日月合璧,五星连珠。这种历法不仅调整日月的阴阳历;同时,将五星会合周期一齐计算。它的范畴可以称为近代天体历的雏形。《史记·历书》是中国第一篇历学的著作,它的历术计算述及朔望月、回归年的调整,属于阴阳历的范畴。《汉书·律历志》不仅调整日月的阴阳历;同时,和五星会合周期一齐计算在内,推算积年,称为太初上元。此历遂称太初历,开创中国历法的新局面。
1700883159
1700883160
三统历1统=81章=1539年;3统=243章=4617年。求得五星会终为:138240。19年为1间:138240×19=2626560,即为五星与日月一会。1539年三会为1统:2626560×3=7879680,为五星与日月三会。7879680×3=23639040,为太极上元,即冬至朔旦与日月五星会合(七曜齐同),也即5120元为日分、月分、食分、日名与五星俱终。《律历志》重视其事,故称:“三统二千三百六十三万九千四十,而复于太极上元。”“天下之能事毕矣。”
1700883161
1700883162
1996年7月8日午夜
1700883163
1700883164
1700883165
1700883166
1700883168
古代天文历法释证 《汉书·律历志》算释考辨卷一
1700883169
1700883170
历数之起上矣。传述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其后三苗乱德,二官咸废,而闰余乖次,孟陬殄灭,摄提失方。
1700883171
1700883172
中国古代历法萌芽时是通过数据来显示的。这段历史是很遥远的。传说:颛顼帝时委派南正唤重的管理天象,火正唤黎的掌握地理。后来,三苗作乱,这两个官职都被废了。这样,调整回归年的岁余零乱,岁首泯灭,摄提星指的方位也失准了。
1700883173
1700883174
“正”是官职的名称。“南正”为观测黄道上星宿南中的官。火正的火,又称大火。“火正”为观测大火星出没南中的官,它的职责是掌握火的出火、南中、纳火诸事,为农业生产服务。观测时地上放置简单的仪器,故司天司地两职实为一事。南正、火正两职相配,称谓不同,职务统一。
1700883175
1700883176
班固所叙的“历数”源流,见于《史记·历书》。《历书》云:“神农以前尚矣。盖黄帝考定星历”,“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其后,三苗服九黎之德;故二官咸废所职,而闰余乖次,孟陬殄灭,摄提无纪,历数失序。”都据传说,但有它的历史现实的影子。班固作为依据只略去“黄帝考定星历”一语而已。
1700883177
1700883178
“摄提”是北斗下的星,观测它的方位,与《夏小正》说斗柄所指的作用相同。观测北斗及摄提星,这个官职古时或称为北正。从南正、火正、北正官制的创设,说明中国古代在原始社会时已很重视天象的观测了。
1700883179
1700883180
尧复育重、黎之后,使纂其业;故《书》曰:“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岁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釐百官,众功皆美。”
1700883181
1700883182
尧于是教育重、黎的后裔,唤他们继承这项事业。因此《虞书·尧典》上说:“于是命令羲氏、和氏唤他们敬顺上天,观测日月的运行,调整它的关系,以授农时。一年三百有六十有六日,用闰月来定四时,成为一岁。这样,百官就有所信任,许多工程都可遵循着办好了。”
[
上一页 ]
[ :1.70088313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