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883183
1700883184
这段资料来自《虞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釐百工,庶绩咸熙。”
1700883185
1700883186
其后,以授舜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舜亦以命禹。”
1700883187
1700883188
后来,尧把这事交代给了舜,说道:“唉!您舜啊!管理天的历法数据这件事放在您的身上了。”舜也把这件事交代给了禹。
1700883189
1700883190
这事见于《虞书·大禹谟》:“天之历数在汝躬。”又见《论语·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舜亦以命禹。”《史记·历书》作:“年耆禅舜,申戒文祖云:天之历数在尔躬。舜亦以命禹。”从这些记载看,中国古代执政者都是十分重视管理“历数”这项工作的。
1700883191
1700883192
至周武王访箕子,箕子言大法九章,而五纪明历法。故自殷周,皆创业改制,咸正历纪,服色从之,顺其时气,以应天道。
1700883193
1700883194
到了周武王灭商,拜访殷代的遗贤箕子。箕子把大法九章告诫武王:重视观测日月行于星纪,以明历法。殷代、周代都能创业改制,矫正历的纲纪,服色从之,使国家办事,顺着时令节气,适应天道。
1700883195
1700883196
“大法九章”,唐颜师古指《洪范》的九畴。这九畴中:“三曰农用八政,四曰协用五纪。”孟康说:五纪指岁月日星辰。《律历志》说:“五纪明历法。”如何明历法?唐孔颖达说:“日则日行一度,月则日行十三度有余。日月行于星辰,乃为天之历数。”意谓:观测日月行于星辰,使之调和,以定历数,成岁。
1700883197
1700883198
《洪范》前言农用八政,次述协用五纪。意谓:定时节,为农业生产服务。殷周都能创业改制,矫正历纪,不违农时,以应天道。中国为世界最早农牧业生产发展国家之一。殷周就已重视准确地辨季节,定农时,为生产服务。武王翦商,拜访箕子,箕子以此告之,作为立国之本。这个开端是很了不起的。
1700883199
1700883200
三代既没,五伯之末史官丧纪,畴人子弟分散,或在夷狄,故其所记,有黄帝、颛顼、夏、殷、周及鲁历。
1700883201
1700883202
夏商周三代过去了,到了东周五伯专政末期的时候,史官抛弃了他的责职。世代相传的专业子弟已经分散,有的逃跑到东夷北狄去了。这时的历纪尚有黄帝调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和鲁历六历。
1700883203
1700883204
1700883205
中国古人对于夏商周三代的政绩,不免美化;但却有其真实性,从历数看,那时是早已重视。《大禹谟》歌颂禹的功绩,说:“天之历数在汝躬。”所谓“历数”,孔颖达于《左传》桓公十七年《疏》说:“晦朔弦望交会有期,日月五星行道有度。历而数之,故曰历数也。”说明中国古人早就重视观测日月五星的行度交会,以定历数。这个制度,《左传》桓公十七年记载:“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日御不失月,以授百官于朝。”《左传》僖公五年,还写“公既视朔”。到了鲁文公时,“始不视朔”。《史记·历书》记载:“天下有道,则不失纪序;无道,则正朔不行于诸侯。幽、厉之后,周室微,陪臣执政,史不记时,君不告朔,故畴人子弟分散,或在诸夏,或在夷狄,是以其祥废而不统。”这个制度逐渐衰弱。
1700883206
1700883207
这里,我就日食纪事,作为例示,反映一些历史情况。中国春秋以前,由于文献记述简略古奥,学者理解纷歧,还有待于研究。《书经》记载日食较早,见于《古文尚书·胤征》。这书考据学家断定是部伪书;但它所记日食的事,古籍中却可找出它的根据,并非虚构。卜辞中记载日食有三片:一为三舀食日(《殷墟文学乙编》6386),二为日月之食(《殷契佚存》374回),这两片学者对它的殷商年代考订说法不同。三为贞日之食(《龟甲兽骨文字》1.10.5),这片没有干支纪日,年代无法推测。《诗经》日食见于《毛诗·小雅·十月之交》。诗中言及日和月的干支,但无年代。后人考释遂有发生于厉王、幽王或平王时代的争论。据陈遵妫推算:这次日食定为周幽王六年十月辛卯朔的辰时。
1700883208
1700883209
《春秋》记载日食37次。《公羊传》记36次。《春秋》所记的37次日食,其中4次为:僖公十五年五月,日有食之;宣公十七年六月癸卯,日有食之;襄公二十一年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襄公二十四年八月癸巳朔,日有食之。这四次与《日月食典》对勘,都无日食。其余的日食验证过硬。通过这样的科学检验,可以说明中国春秋日食纪事的科学水平所臻的高度。
1700883210
1700883211
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年~前221年)的日食纪事据马端临《文献通考》卷282《象纬考·日蚀》注录,只有7次。这可说明“战国扰攘”,兵戎相见,“史官丧纪”,科研水平下降。公元前475~前221这254年中只记7次,和《春秋》242年记37次相比,可见战国时期“争城争地,斩艾其民”的破坏性了。同时,可以反证周代学术文化水平及其贡献的一斑了。
1700883212
1700883213
战国扰攘,秦兼天下,未皇暇也。亦颇推五胜,而自以为获水德,乃以十月为正,色上黑。
1700883214
1700883215
战国纷扰,兵戎相见,秦王朝正忙于并吞六国,统一天下的事,没有时间从事文化建设。秦始皇却很相信“五行相胜”的学说,自认为秦获水德,有黑龙的祥瑞。周属火德,用水可以胜火,故以十月为正,颜色推崇黑色。
1700883216
1700883217
这事《史记·历书》记载为:“秦灭六国,兵戎极烦,又升至尊之日浅,未暇遑也。而亦颇推五胜,而自以为获水德之瑞。更名河曰德水,而正以十月,色上黑;然历度、闰余,未能睹其真也。”
1700883218
1700883219
秦王朝何以十月为正呢?这个需要解释一下。如表:
1700883220
1700883221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正月 亥 子 丑 寅 秦 周 商 夏 夏朝建寅,以正月为正月;商朝建丑,以十二月为正月;周朝建子,以十一月为正月。这个建寅、建丑、建子,古称三正。《史记·历书》说:“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这三正“盖三王之正若循环,穷则反本”。三正之说,古已有之。秦始皇是“自以为获水德”的,以水胜火,故以十月为正,建亥。秦始皇是利用这“五德相胜”学说,为他夺取政权作为理论根据与宣传的。
1700883222
1700883223
中国古代国家,一向重视“历数”,后来的王朝用之宣传作为夺取政权的依据,这与欧洲的历史传统不同。李约瑟说:“在这个农业国家里(指中国),历法是由皇帝颁布的,并由效忠于他的臣民加以奉行,这是从最早的时期开始就已贯穿在中国历史中的一条继续的线索。”“希腊的天文学家是隐士、哲人和热爱真理的人[这是托勒密(Ptelemy)谈到伊巴谷(Hipharchus)时所说的话],他们和本地的祭司一般没有固定的关系;中国的天文学家则不然,他们和至尊的天子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政府官员之一,是依照礼仪供养在宫廷之内的。”[19]
1700883224
1700883225
汉兴,方纲纪大基,庶事草创,袭秦正朔。以北平侯张苍言,用颛顼历,比于六历,疏阔中最为微近。然正朔服色,未睹其真,而朔晦月见,弦望满亏,多非是。
1700883226
1700883227
汉王朝建立,正在规划国家大业,各种事务处于草创时期,接受北平侯张苍的建议,采用颛顼历。因为这历比之六历,它的数据属于疏阔中最小的。但是这历对于正朔、服色的处理却不够准确;而于朔晦月见、弦望满亏不符合天象的地方尚多。
1700883228
1700883229
这事《史记·历书》写作:“汉兴,高祖曰:北畤待我而起,亦自以为获水德之瑞。虽明习历及(如)张苍等,咸以为然。是时天下初定,方纲纪大基。高后女主皆未遑。故袭秦正朔服色。”班固节了“高祖曰:北畤待我而起,亦自以为获水德之瑞”的话。汉高祖以为秦始皇“自以为获水德之瑞”,“色上黑”,以水胜火,可以代周。他也以为他是有资格祭黑帝,获水德以代周的。这个论调,后来儒臣公孙臣以终始五德上书,便说:“汉得土德。”汉文帝、武帝也认为汉王朝是以土胜水。秦以水胜周,汉以土胜秦。太初改历,武帝诏书就提出:“率应水德之胜。”与高祖的话矛盾,故班固节去。颛顼历建亥,自张苍后,都认为“正朔、服色,未睹其真”;同时,颛顼历“朔晦月见,弦望满亏多非是”。大家都有意见。再说颛顼历不能适应政治上、科学上的要求,从而不断地产生了改历的要求。
1700883230
1700883231
至武帝元封七年,汉兴百二岁矣,大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太史令司马迁等言“历纪坏废,宜改正朔”。是时御史大夫倪宽明经术。
1700883232
[
上一页 ]
[ :1.70088318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