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883233
到武帝元封七年,汉王朝建立已经一百零二年了。大中大夫公孙卿、上大夫壶遂、太史令司马迁等提出:“现在历纪坏废,应该改正朔。”这时御史大夫倪宽,懂得经术,受聘也参与这事。
1700883234
1700883235
汉高祖元年为公元前206年,乙未;汉武帝太初元年为公元前104年,丁丑,相距102年。
1700883236
1700883237
大中大夫、上大夫秦汉时为中央官员要职,备顾问。太史令是掌管天文、气象、历法和纪史的官职。夏代称羲氏、和氏。清代属于钦天监。御史大夫是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长官,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职务是监察、执法和兼管国家机密文书、图籍。丞相缺位,即以递补。清代属于都察院。
1700883238
1700883239
公孙卿、壶遂、司马迁、倪宽都认为颛顼历纪坏废,主张改历。对于改历,参加者不一定都是历学专家,或是掌管天文、气象、历法的;倪宽是通经术的也被邀参与。可见“改正朔,易服色”的目的是重视它的政治上所起作用的。
1700883240
1700883241
上乃诏宽曰:“与博士共议,今宜何以为正朔?服色何上?”宽与博士赐等议,皆曰:“帝王必改正朔,易服色,所以明受命于天也。创业变改,制不相复,推传序文,则今夏时也。臣等闻学褊陋,不能明。陛下躬圣发愤,昭配天地。臣愚以为三统之制,后圣复前圣者,二代在前也。今二代之统绝而不序矣;唯陛下发圣德,宣考天地四时之极,则顺阴阳以定大时之制,为万世则。”
1700883242
1700883243
武帝接受公孙卿、壶遂、司马迁的改历建议,就召宽、赐等讨论。问道:“现在应该采取哪种正朔,服色何上?”宽、赐等认为:“汉代帝王必改正朔,易服色;用以证明汉代是受命于天的。创业变改,制度是不相重复的。研究传统,现在应该倡导用夏时啊。臣等学术荒疏,不能明晓。皇帝负有圣德,考虑正朔未定,使之天地昭彰。臣等愚昧,以为夏、商、周三统历法的制度是后圣复前圣的。商周两代的历法在前,现在这两代的统系,出现了断层,恭请皇帝圣断,恢复夏时,‘改正朔’,使‘二代之统’,序而不绝。这样稽考天地四时,可以理顺阴阳,以定大明之制,成为万世的法则”。
1700883244
1700883245
大家提出的意见,主要有两点。一为:改历目的在于显明汉代的政权是“受命于天”;二为:三代历法建子、建丑、建寅是循环的。应该恢复夏时,使二代之统,序而不绝。颛顼历的建亥现在是行不通了。
1700883246
1700883247
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秦及汉初,掌握古今史事及典籍,备皇帝的询问。汉武帝时,采公孙弘议,设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以后博士掌管经学传授的事。
1700883248
1700883249
于是乃诏御史曰:“乃者有司言历未定,广延宣问,以考星度,未能雠也。盖闻古者黄帝合而不死,名察发敛,定清浊,起五部,建气物分数。然则上矣。书缺乐弛,朕甚难之。依违以惟,未能修明。其以七年为元年。”遂诏卿、遂、迁与侍郎尊、大典星射姓等议造汉历。
1700883250
1700883251
武帝于是诏谕御史大夫倪宽说道:“今有执掌天象的官员建议,认为历术未定,该向各方征询意见,用以考核星度,现在还没能恰当啊。听说古时黄帝造历能够符合天象,不断施行。观测太阳视运动的去极度,记录五星的顺逆见伏,建立二十四气和物候时序的数据。这事重视,由来已久。现在资料缺乏,乐律松弛,我感到有一定的困难。反复推考,不得完善。今以元封七年,改为太初元年。”于是诏公孙卿、壶遂、司马迁和侍郎尊、大典星射姓等,都来参加讨论,制订汉代的历法。
1700883252
1700883253
侍郎,汉代郎官的一种,是宫廷的近侍。射姓是人名。
1700883254
1700883255
乃定东西,立晷仪,下漏刻,以追二十八宿相距于四方,举终以定朔晦分至,躔离弦望。
1700883256
1700883257
武帝采用改历的建议,定出措施。先立东西的方向,使用“晷仪”和“漏刻”,观测和测定廿八宿的赤道度;从而计算太阳分、至的视位置和月亮的晦、朔、弦、望。从“追二十八宿相距于四方”这话来理解,当时测天初时是在盖天说思想指导下,即“天似盖笠,地法覆盘。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沲四聩。三光隐映,以为昼夜”,以“推晷极游”的。浑天说以为“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分“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半覆地上,半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天转如车毂之运也”。一谓:“二十八宿相距于四方”;一谓:“二十八宿半见半隐”,“半覆地上,半绕地下”。两者对于天体认识,模式与思想体系是截然不同的。这两种不同的宇宙模式与思想体系当时处于并存和交替时期。太初改历时,“落下闳、鲜于妄人、耿寿昌等造员仪,以考历度”。后来和帝时贾逵加黄道,顺帝时张衡制浑象,是属于浑天说的。[20]
1700883258
1700883259
乃以前历上元泰初四千六百一十七岁,至于元封七年,复得阏逢摄提格之岁,中冬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月在建星,太岁在子,已得太初本星度新正。
1700883260
1700883261
太初历术19岁为一章,27章为一会,3会即81章为一统,3统为一元。即
1700883262
1700883263
19×27=513 一会 513×3=1539 一统 1539×3=4617 一元 4617为一元岁数,称为上元太初。元封七年适为4617,故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王莽时刘歆沿用这个数据改为三统历。名称不同,数据是一样的。阏逢摄提格为上元太初时岁。太岁在甲曰阏逢,在寅曰摄提格,即甲寅岁是太初元年,复得:中冬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
1700883264
1700883265
改历情况列表如下:
1700883266
1700883267
1700883268
1700883269
1700883270
上表资料复核附录如次:
1700883271
1700883272
《律历志》云:“中冬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
1700883273
1700883274
《武帝纪》云:“太初元年,冬……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祀上帝于明堂。……夏五月,正历,以正月为岁首,色上黄,数用五,定官名,协音律。”
1700883275
1700883276
《司马迁传》云:“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历始改,建于明堂,诸神受祀。……汉兴已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
1700883277
1700883278
《刘向传》云:“王者必通三统,明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也。”
1700883279
1700883280
太初改历,以十一月甲子冬至为历首,正月癸亥为岁首。太初元年正式颁行。在改正朔的同时,便是改服色、定官名、协音律,祀上帝于明堂;从而,显示汉代的政权是“受命于天”的。
1700883281
1700883282
当时历家以夏、商、周三代的历法是:
[
上一页 ]
[ :1.70088323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