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883455e+09
1700883455 公元日食日期为:-545,10.13。儒略日22282,可见日分0.92。
1700883456
1700883457 这个问题,清冯澂综合历史上各家考证,初步写下断语,认为:“是年在戌月乙亥朔日食,周正建子,当是十一月乙亥朔日食。《传》作:十一月乙亥朔,《传》文是。《经》书十二月乙亥朔日食者,《经》文传写误一为二也。”[32]
1700883458
1700883459 这次日食在十一月,姜岌、大衍、授时推算皆同;但合朔在申,而历在建戌。这是由于历法计算,两次失闰的缘故。此例可以说明那时历法粗疏、混乱。
1700883460
1700883461 三统历又举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戊午)之事,《春秋经》写道:“冬,十二月螽。”十二月里怎会有蝗虫为灾呢?这也可说历法有误,和实际天象不符。使周建申流火之月,成为建亥之月;而在十二月正怪昆虫不躲藏呢!
1700883462
1700883463 由这两条,说明春秋时历法存在失闰的问题,阴阳历没调整好。
1700883464
1700883465 自文公闰月不告朔,至此百有余年,莫能正历数。故子贡欲去其饩羊,孔子爱其礼,而著其法于《春秋》。经曰:“冬十月朔,日有食之。”传曰:“不书日,官失之也。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日官居卿以厎日,礼也。日御不失日以授百官于朝。”言告朔也。
1700883466
1700883467 从鲁文公那年闰月不颁朔日,到孔子时,已经一百多年了(鲁文公元年为公元前626年;孔子生卒年为前551年——前479年),没有人出来整理历法;因而,子贡想把太庙里告朔的饩羊废掉。孔子却说:我还是爱这种礼制的,将这书法礼制写到《春秋》上去。《春秋经》上写道:“冬,十月朔,日有食之。”《左传》上解释这个“书法”时说道:“没有写上日食的干支,官家是有失误的。照例,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日官居于卿大夫的地位,测定日次,这是合乎礼制的。日御接受日官所颁的朔日,转告朝廷上的百官。”这就是周代告朔的礼制啊。
1700883468
1700883469 刘歆所说的这事,见于《左传》鲁桓公十七年。
1700883470
1700883471 元典历始曰元。传曰:“元,善之长也。”共养三德为善。又曰:“元,体之长也。”合三体而为之原,故曰元。于春三月,每月书王,元之三统也。
1700883472
1700883473 历法始于历元。为什么称它为元呢?根据《左传》上说:“元,是善从那里成长的。”化育万物的三统的气就是德。培养这三德的就称为善。又说:元,是物体从那里生长的,包涵着天、地、人的三体,就称为元。《春秋经》上:“于春三月,每月书王。”刘歆说:这是在阐明三统合于一元,一元包涵三统的意思。
1700883474
1700883475 这里提到的《左传》,分别见于《左传》昭公十七年和哀公九年。何休说:“二月、三月皆有王者,二月殷之正月也;三月夏之正月也。王者在二王之后,使统其正朔,服其服色,行其礼乐。所以尊先圣,通三统师法之义,恭让之礼。”服虔也说:“孔子作《春秋》,于春每月书王,以统三王之正。”这些都是表面文章。每月书王,由于各国历法不同,藉以分别。刘歆引经据典,说了许多附会的话。
1700883476
1700883477 三统合于一元,故因元一而九,三之以为法。
1700883478
1700883479 31=3
1700883480
1700883481 32=9
1700883482
1700883483 33=27
1700883484
1700883485 34=81
1700883486
1700883487 35=243
1700883488
1700883489 36=729
1700883490
1700883491 37=2187
1700883492
1700883493 38=6561
1700883494
1700883495 39=19683
1700883496
1700883497 “九,三之以为法”,法指分母。这些数字是指数关系,列式一目了然。孟康却说这19683数字为:“辰有十二,其三为天地人之统。老子曰:‘三生万物’是以余九。辰得三气,乃能施化。故每辰者,以三统之数乘之,是谓九三之法,得积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可谓故弄玄虚,越说越不清楚了。
1700883498
1700883499 十一,三之以为实。
1700883500
1700883501 算释如次:
1700883502
1700883503   310=59049
1700883504
[ 上一页 ]  [ :1.70088345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