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883975
朔不得中,是谓闰月,言阴阳虽交,不得中不生。
1700883976
1700883977
一年12月,有闰月便为13月。中气总是12。故有节气,而无中气时,则置闰月。刘歆所谓:“朔不得中,是为闰月。”但有时中气在晦,则置闰月于后月;中气在朔,则置闰月于前月。刘歆所谓:“阴阳虽交,不得中不生。”
1700883978
1700883979
故日法乘闰法,是为统岁。三统是为元岁。元岁之闰,阴阳灾,三统闰法。
1700883980
1700883981
算释如次:
1700883982
1700883983
81×19=1539 统岁
1700883984
1700883985
3×1539=4617 元岁(三统岁)
1700883986
1700883987
刘歆将4617每元的岁中,分为经岁4560和灾岁57两类。57即3×19=57,称为三闰法的数,即有水旱岁,这是附会人事而虚构的。
1700883988
1700883989
《易》[无妄](九厄)曰:初入元,百六,阳九;次三百七十四,阴九;次四百八十,阳九;次七百二十,阴七;次七百二十,阳七;次六百,阴五;次六百,阳五;次四百八十,阴三;次四百八十,阳三。凡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与一元终。经岁四千五百六十,灾岁五十七。
1700883990
1700883991
《易·无妄》说:初入元:106(阳9)+374(阴9)+480(阳9)+720(阴7)+720(阳7)+600(阴5)+600(阳5)+480(阴3)+480(阳3)=4617岁。这一元中分经岁4560和灾岁57。
1700883992
1700883993
钱大昕说:“无妄,旧本皆作九厄。盖字形相涉而讹。”
1700883994
1700883995
刘歆据《易·无妄》说的道理,将4617岁分为经岁4560和灾岁57两类。认为57岁有灾是不足奇的。越出历法的科学计算范围。孟康将这106、374、480等数字,用《易》爻的九、六、七、八来解释,也是附会。
1700883996
1700883997
是以《春秋》曰:“举正于中。”又曰:“闰月不告朔,非礼也。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不告闰朔,弃时正也,何以为民?”
1700883998
1700883999
所以《春秋传》说:“把中气安排在月中。”又说:“闰月不向太庙告朔,这是不合礼的。四时渐差就置闰月矫正。时节对了,才好安排农事。农事为什么要安排呢?这可促使五谷丰登。改善人民生活,办法就在这里啊。不告闰朔,就是放弃农时,怎样对得起人民啊!”
1700884000
1700884001
故(善)[鲁]僖“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
1700884002
1700884003
因此鲁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丙寅)春王正月(今十一月)辛亥朔旦冬至,僖公亲去太庙告朔,登上观台,向四周眺望气象、物候;太史把这事记录下来,这是符合礼制的。照例,每逢分、至、启、闭的日子,一定要把那气象、物候都记录下来,这是提供参考的意思啊。
1700884004
1700884005
这里“善僖五年”,各本作善,善疑鲁误。
1700884006
1700884007
至昭二十年二月己丑,日南至,失闰,至在非其月。梓慎望氛气而弗正,不履端于始也。
1700884008
1700884009
春秋上记载过两次日南至:
1700884010
1700884011
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丙寅)正月辛亥朔日南至。
1700884012
1700884013
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戊寅)二月己丑日南至。
1700884014
1700884015
中间相距133年,古历19年一章,133年恰为7章,昭公二十年为第8章章首。
1700884016
1700884017
刘歆及后来历家如杜预等,认为《左传》记载的昭公二十年二月己丑日南至这条,可以看出当时历法上有问题。这年“朔旦冬至”当为“正月己丑朔日南至”。但史书作“二月己丑日南至”,这是因为在历法上失置一个闰月的缘故。
1700884018
1700884019
依照历术安排是:
1700884020
1700884021
昭公十九年十二月
1700884022
1700884023
闰月
1700884024
[
上一页 ]
[ :1.70088397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