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888866e+09
1700888866
1700888867
1700888868 上为太初历落下闳所测的赤道度。[73]
1700888869
1700888870
1700888871
1700888872
1700888873 上为四分历贾逵所测的黄道度。[74]
1700888874
1700888875
1700888876
1700888877
1700888878 上为大衍僧一行(张遂)所测的黄道度。[75]
1700888879
1700888880 先考冬至点在牵牛初度,究竟在哪一年。如以牵牛初度合牛宿第一星,赤经为304°12′495″强。1926年,冬至点在赤经271°52′48″弱,即在牵牛的西32°19′57″。[76]以岁差71.713差一度,和50.2″差一年计算,2294.816年+23.844年=2318.660年,再去1926年,当为公元前392.66年,即战国时期周安王十年,秦惠公八年,晋烈公二十四年。
1700888881
1700888882 次考尧时冬至。如根据三统历《世经》所载推算,唐尧元年为公元前2255年。以71.713差1度计算,岁差应为25.9678,换以古度则为26.3262,按落下闳所测赤道度计,尧时冬至在虚3.6738度。
1700888883
1700888884 何承天认为尧时离宋元嘉二千七百余年,以岁差100年退1度,所差为27.28度,尧令冬至应在须女10度左右。何承天所测当然很疏。
1700888885
1700888886 祖冲之以46年退1度。“未盈百岁,所差二度。”又测大明冬至在斗11度,推算尧时冬至在今宿之左50许度,则为危13度左右。祖冲之所测亦疏。明王乔桂《岁差考》说:“尧时冬至初昏昴中,日在虚七度。”所考与今测密近。[77]
1700888887
1700888888 次考太初元年冬至。战国周安王十年(前392年)造六历时,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改历,共历288.66年,岁差4°025′,换为古度4.0805度。26°-4°.0805′=21°919′,太初冬至日在斗22度。
1700888889
1700888890 何承天说:“汉之太初历,冬至在牵牛初。”祖冲之说:“汉武改立太初历,冬至日在牛初。”两说皆疏。后汉蔡邕《历数议》说:“史官用太初邓平术,冬至之日,日在斗二十二度,而历以为牵牛中星。”此议甚是。
1700888891
1700888892
1700888893 次考元和二年冬至。六历至元和二年(公元85年)李梵、编造四分历时,经历477.66年,岁差6°660′,换算古度为6°7519′,在斗17°248′。
1700888894
1700888895 何承天说:“后汉四分及魏景初法(魏景初元年,公元237年)同在斗二十一。”祖冲之说:“后汉四分法,冬至日在斗二十二。”两说皆差四五度。
1700888896
1700888897 次考魏景初元年冬至。六历至魏杨伟造景初历(公元237年),经629.66年,岁差8°780′,换算古度为8°901164′,冬至日在斗16°99′。何承天以月蚀检之,“应在斗十七度”,所论极是。
1700888898
1700888899 次考晋武帝太元九年冬至。六历至晋武帝太元九年(公元384年)姜岌造三纪历时,经776.66岁,岁差10°8301′,换算古度为10°9796′,冬至日在斗15°0204′。祖冲之说:“晋时姜岌以月蚀检日,知冬至在斗十七。”差近。
1700888900
1700888901 次考宋文帝元嘉十一年冬至。六历至宋文帝何承天造元嘉历时(公元434年),经826.66年,岁差10°969′,换算古度为11°120′,冬至日在斗12°98′,即十三度。何承天说:根据景初历推算,历的二至非天的二至。“天之南至,日在斗十三四矣。”何承天根据实测发言,且以之作为改历的依据,这是十分可靠而准确的。
1700888902
1700888903 次考宋武帝大明七年冬至。六历至大明七年(公元463年)祖冲之造历时,经855.66年,岁差11°931′,换算古度为12°956478′,以贾逵铜仪所测黄道度计算,冬至日在斗11°044′。祖冲之造大明历时,上表说:“今参以中星,课以蚀望,冬至之日,在斗十一。”这也是根据实测发言,所以,立论是非常可靠而正确的。
1700888904
1700888905 根据以上验证,可得出下列三条结论:
1700888906
1700888907 1.何承天、祖冲之根据实测,记录当时冬至日躔所在,都是可靠而精确的。
1700888908
1700888909 2.何承天、祖冲之统计历史上的冬至日躔所至,从昏旦中星,证明冬至点的西移,说明这是岁差的现象,并进而改革历法,这是对虞喜的岁差学说的进一步阐发,是有其历学史上的贡献的。
1700888910
1700888911 3.何承天、祖冲之根据实测与历史记录,定出岁差率;并从而推断尧时、太初时等的冬至日躔所在。由于古籍文献(如《尧典》)所显示的历史记录,难以断定其确切年代,传说又难寻求科学根据;因而,他俩所立的岁差率是极为粗疏的。何承天失之较少,祖冲之失之则多。
1700888912
1700888913 中国古代历法计算,一般起于冬至。上推既往,下验将来。从汉以后,测影之法虽不断改进,但仍难以测得确切的冬至时刻。祖冲之对于这一点十分重视。他曾自道经历:“测景历纪,躬辨分寸,铜表坚刚,暴润不动,光晷明洁,纤毫尽然。”他用铜表测影,测得:大明五年(公元461年)十月十日,影1丈7寸7分半;十一月二十五日,1丈8寸1分太;二十六日,1丈7寸5分强。折取其中,得冬至在十一月三日。再求早晚,使后二日的影相减,得一日的差率。倍之,前二日,减以百刻,乘之为实,以法除实,得冬至加时在夜半后31刻。用这一结果与何承天的元嘉历相较,元嘉历就差先一日。祖冲之应用此法,“量检竟年,则数减均同。异岁相课,则远近应率”。因而他很自信地说:“窃谓至密,永为定式。”[78]
1700888914
1700888915 祖冲之创法精妙,后世历家都祖述之。《元史·历志》云:“纪元(指宋姚舜辅之纪元历)以后,诸历为法加详。大抵不出冲之之法。”郭守敬《授时历》推至元十四年丁丑岁(公元1277年)冬至等,就是演冲之之法。[79]这样推求冬至所得的时刻较真,确定的岁实较诸历为精密。今将诸历岁实、朔策择要列表如次:
[ 上一页 ]  [ :1.70088886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