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91844e+09
1700918440
1700918441 如果你用电压计测量一个休眠的神经元,你会发现,神经元内部和外部之间的电压为0.07伏特。如果神经元的一端被激活,使这个电压降低,那么,细胞壁上一些对电压敏感的大门就敞开了,带电的钠原子就开始源源不断地穿过大门,进入到细胞内部。这一连串的反应叫作放电(firing),并以每小时320公里的速度飞速传遍整个神经元。在这个过程中,大约有100万个钠原子进入了细胞内部。轴突复原的速度相当迅速,最快的神经元每秒能将这个过程重复上千次。
1700918442
1700918443 现在,假设你的大脑真的是一台量子计算机,正用神经元的放电进行着量子计算。这样,单个神经元应该能同时处于放电和休眠的叠加态,这就意味着,大约有100万个钠原子会同时位于两个不同的地方,也就是同时位于神经元内部和外部。我们之前曾讨论过,一台量子计算机只有当它处于不为外界所知的保密状态时才能正常工作,那么,一个神经元放电与否的秘密能保守多久呢?
1700918444
1700918445 当我输入数据进行计算后,我得到的结果是“根本不够长”。更具体一点说,这个时间大约为10-20秒。在这短暂的时间后,就会有一个横冲直撞的水分子不小心撞上这100万个钠原子中的其中一个,揭穿它位置的秘密,摧毁它的量子叠加态。我还对彭罗斯提出的另一个模型也进行了数学计算,这个模型不是用神经元来进行量子计算,而是用微管(microtubules)。微管是细胞骨架的一部分。我的计算表明,微管退相干的时间大约为10-13秒。
1700918446
1700918447 在我看来,量子计算必须赶在退相干之前完成,也就是说,我的思想必须足够快,快到每秒能想出10 000 000 000 000个点子才行。也许罗杰·彭罗斯的思维能达到这种速度,反正我肯定是不行……
1700918448
1700918449
1700918450
1700918451
1700918452 图7-7 神经元及其结构的示意图,左为神经元,中为神经元中称为轴突的细长部分,右为轴突膜的一部分。轴突通常被一种叫作“髓鞘”的绝缘物质所包裹,但每隔半毫米左右就会有一小段裸露在外,这里聚集了许多电压敏感通道。如果神经元处于放电和休眠的叠加态,那么,差不多有100万个钠原子(化学式为Na)同时处于“神经元内”和“神经元外”的叠加态(见图右)。
1700918453
1700918454 你的大脑不是以量子计算机的方式运行的,这并不惊奇。我那些试图建造量子计算机的同行们与退相干展开了胶着的持久战。通常,他们会把设备隔离在冰冷黑暗的真空中,让它们的状态保密,不为外界所知。但你的大脑呢?它是一团温暖潮湿的物质,其中有无数的连接,每个部分都不是孤立的。然而,有些人对我的论文提出了异议,让我经历了人生第一场科学论战。斯图尔特·哈默罗夫(Stuart Hameroff)是一位量子意识(quantum-consciousness)理论的先驱。他说,我为量子意识研究者们带来了很多问题,就像在这个领域“扔下了一颗臭气弹”。他问我:“你是为传统科学卖命的职业杀手吗?”
1700918455
1700918456 我觉得这是一段略带讽刺的经历,因为通常情况下,我才是站在传统科学对立面的人,我骨子里有一种不走寻常路的倾向。并且,我做这些计算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某个特定的结果,只是想寻找答案而已。实际上,如果我得出相反的结论,说不定我会更加高兴,因为这意味着我自己就拥有一台量子计算机,这该多酷啊!后来,哈默罗夫与两名共同作者一起,发表了一篇批评我论文的文章。我认为这篇文章中有很多纰漏[36],不禁感慨,有时候科学家会太执着于某一个观点,对其抱有近乎宗教式的狂热,以至于任何板上钉钉的事实都无法说服他们。我怀疑,“量子意识”这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术语可能只是在为这句话找借口:“意识很神秘,量子力学也很神秘,所以,它们一定有关联。”
1700918457
1700918458 2009年,我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斯图尔特·哈默罗夫,发现他竟然是一个天性开朗友善的人。我们还在纽约一起共进了午餐。有趣的是,在聊天过程中,我们却找不到双方在计算过程或测量结果上的分歧,于是我们礼貌地达成共识:双方意见相左之处只在于对意识的定义不同。
1700918459
1700918460 支配我们宇宙的主体、客体与环境
1700918461
1700918462 我必须承认一件事:我的大脑退相干计算只是一个借口,并不是我撰写那篇论文的真实目的。当时,我对自己的一个想法感到十分兴奋,很想将它公布于世,却发现它可能会被认为太过哲学化,而被学术期刊拒绝发表。所以,我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我把它叫作我的“特洛伊木马战略”:把意欲逃过审稿人眼睛的哲学部分隐藏在长篇累牍、令人望而却步的数学公式里。好笑的是,我这个战略既卓有成效,又收效甚微。卓有成效的是,它确实躲过了审稿人的眼睛,最终得以发表;但同时,人们却只注意到了我用来掩饰真实目的的面具,也就是——大脑不是量子计算机。
1700918463
1700918464 那么,我的隐藏信息究竟是什么呢?它是一种用于思考量子实在的统一方法(见图7-8)。费曼曾强调说,量子力学将我们的宇宙分裂为两个部分:所有被研究的对象,以及余下的一切(称为“环境”)。然而,我却觉得这拼图好像缺了一块,即你的思维。正如埃弗雷特的研究所告诉我们的那样,要理解观察的过程,就需要将我们宇宙中的第三个部分纳入考虑,即你作为观察者的思维状态,也即图7-8中的“主体”。
1700918465
1700918466
1700918467
1700918468
1700918469 图7-8 世界可以被分为三部分:一是你主观感知的部分(主体),二是被研究的对象(客体),以及剩下的一切(环境)。正如图中所示,这三个部分的相互作用会造成性质不同的效应,可以用这幅统一的示意图来表示,其中包括了退相干和表观波函数坍缩。
1700918470
1700918471 如果你不是物理学家,当你看到物理学界几乎不谈论思维时,可能会觉得有点可笑,因为量子力学里有许多与“观察”有关的怪事。毕竟,将观察和思维割裂开,就像讨论近视却半句不提眼睛一样。我想,原因可能在于我们并不理解意识究竟是如何运作的,所以大多数物理学家在提到它时会感觉不自在,害怕自己被别人认为太哲学化。我个人认为,不理解某件事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略它,我们依然可以期待正确的答案。
1700918472
1700918473 在下一章中,我会讨论更多与意识有关的事。不过,要理解图7-8,并不需要你理解思维运作的细节,这一点关系也没有——在这里,我只会作出一个假设,即你的主观意识源自大脑中粒子的复杂运动,这些粒子与其他所有粒子一样,都遵循薛定谔方程。
1700918474
1700918475 在我那篇“特洛伊木马”论文里,我将薛定谔方程拆解成了几个部分——其中有3个部分分别支配我们宇宙的3个部分(主体、客体和环境),其他的则支配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接下来,我分析了方程中不同部分各自的效果,结果发现,一部分给出了教科书上的内容,一部分给出了埃弗雷特的多世界诠释,一部分给出了迪特尔·泽的退相干,还有一部分给出了一些新鲜的东西。标准的教科书通常都只聚焦在薛定谔方程支配客体(比如,一颗原子)的那部分。还原论者认为,即使抛开物体所在的那个更大的整体,所有的物体本身都是可分析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为埃弗雷特带来了平行宇宙理论,将量子叠加态从客体扩散到主体,也就是你自己。环境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带来了退相干,解释了为何一张红桃Q扑克牌不会出现奇怪的量子行为,比如同时处在两个位置什么的。
1700918476
1700918477 想在实践中消除退相干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然而,就算你想出一个真可以消除退相干的思想实验(比如,在一个黑暗冰冷的真空房间里重复做量子扑克牌实验,并且,每次你的眼睛看见扑克牌时,只有一个光子撞击到扑克牌),也不会有太大区别。由于扑克牌同时处在两个地方,那么那颗光子也一样,于是,当你看着扑克牌时,你的视神经中至少有一个神经元会进入放电与休眠的量子叠加态。我们在前文提到,这个叠加态会在大约10-20秒后退相干。
1700918478
1700918479 然而,这种退相干依然无法完全解释为何你不能感知到任何量子怪诞性,因为你的思维过程(主体内部的动态过程)完全可以用你熟悉的思维状态创造出怪诞的叠加态。幸运的是,图7-8中的第三个相互作用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主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神经元退相干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它们处理信息的速度,这个事实意味着,假如意识真的与你大脑中复杂的神经放电模式有关,那大脑中超快的退相干也会让你感知不到任何怪诞的叠加态。
1700918480
1700918481 主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还解答了另一个问题。楚雷克后续对退相干的研究又发现了许多我没有发现的东西。他发现,退相干还为我们做了一件重要的事。它不仅解释了为什么宏观物体不会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还解释了为什么惯常的状态(比如只能位于一个特定的地方)如此特别。对宏观物体来说,在量子力学所允许的那么多种状态中,为什么单单只出现了一个状态呢?这是因为,这些惯常状态对退相干来说是最强健的,所以它们幸存了下来。这就好比,为什么沙漠中总是长有仙人掌,却没有玫瑰花呢,这是因为仙人掌是面对干旱的环境时最强健的植物。
1700918482
1700918483 后来,我和我父亲一起就这个话题写了一篇论文。正是因为这篇论文,楚雷克邀请我去洛斯阿拉莫斯演讲。
1700918484
1700918485 现在,运用一些精密的实验室设备(比如真空泵和极端的冷却装置)可以减弱一些退相干效应,但我们却永远无法关掉我们神经元中的退相干。我们不知道思维是如何运作的,但是我们清楚地知道,所有从外界到达思维的信息,最初都必须经过感觉器官里的神经元,比如眼睛里的视神经元和耳朵里的耳蜗神经元等,它们的退相干速度都相当快,快到简直不可思议。所以,当我们从主观上察觉到外部世界时,所有事物都已经退相干了,以保证我们永远无法感知到量子怪诞性,这也解释了我们为何只能感知到那些强健的惯常状态。
1700918486
1700918487 物理学中存在许多争议,但只有很少一部分话题能宏大到让其他话题相形见绌,并能延续数代人。很显然,量子力学的大争论就是其中之一。还有一个争议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根据这个定律,一个孤立系统的熵从不降低。熵是一个定量的度量值,表示我们对一个系统的信息缺乏程度——本质上说,它指的是我们要确定一个系统的量子态所需要的信息量比特数。
1700918488
1700918489 一方面,一些科学家将这个定律提升到了一个近乎神圣的地位。伟大的天体物理学家亚瑟·爱丁顿爵士(Sir Arthur Eddington)曾说:“我想,熵增定律是自然界最至高无上的规律。如果有人向你指出,你最爱的宇宙理论与麦克斯韦方程不一致,这对麦克斯韦方程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如果有人发现你的理论与实验观测相悖,没关系,那些实验物理学家们干活儿笨手笨脚,时常会出错。但是,如果你的理论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相违背,那我只能说,你一点儿希望也没有了。让你的理论怀揣着最深的谦卑退下吧。”
[ 上一页 ]  [ :1.7009184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