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92064e+09
1700920640 Wiener, Eugene P.Symmetries and Reflections.Cambridge, Mass.:MIT Press,1967.
1700920641
1700920642 Wilczek, Frank.The Lightness of Being:Mass, Ether and the Unification of Forces.New York:BasicBooks,2008.
1700920643
1700920644 ʃʃ Zeh, H.Dieter.The Physical Basis of the Direction of Time.4th ed.Berlin:Springer,2002.
1700920645
1700920646
1700920647
1700920648
1700920649 穿越平行宇宙 [:1700916055]
1700920650
1700920651 穿越平行宇宙
1700920652
1700920653 这本书是在许多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写就的。在此,我要向他们表示 最诚挚的感谢。
1700920654
1700920655 感谢我的家人、朋友、老师、同行和合作者,他们多年来一直支持我,启发我的灵感;
1700920656
1700920657 感谢我的母亲,她总是乐于分享她对人生重大问题的热忱与好奇;感谢我的父亲,他不吝分享他对数学及其意义的迷恋和睿智;
1700920658
1700920659 感谢我的儿子Philip和Alexander,感谢他们向我提出关于世界的好 问题,不经意间也提供了许多有趣的素材;
1700920660
1700920661 感谢这些年来联系我的科学爱好者,他们分布在世界各地,提出了 各种问题和评论,鼓励我追寻自己的想法,并付诸出版;
1700920662
1700920663 感谢我的代理人John Brockman和Max Brockman说服我写这本书,并让一切运转得井井有条;
1700920664
1700920665 感谢那些对书稿的某一部分留下反馈的人,包括我母亲、我的兄 弟Per、Josh Dillon、Marty Asher、David Deutsch、Louis Helm、Andrei Linde、Jonathan Lindstram、Roy Link、David Raub、Shevaun Mizrahi、Mary New、Sandra Simpson、Carl Shulman 和Jaan Tallinn;
1700920666
1700920667 感谢那些看完整本书稿后提出建议的家人和朋友,包括我的妻子Meia、我的父亲、Paul Almond、Julian Barbour、Phillip Helbig、Adrian Liu、Howard Messing、Dan Roberts、Edward Witten和我的编辑Dan Frank;感谢我的博士生郑浩轩对本书简体中文版所做的校对工作。
1700920668
1700920669 最需要感谢的是我心爱的妻子Meia,她是我的缪斯和灵魂伴侣,给予了我梦寐以求的鼓励、支持和灵感。
1700920670
1700920671 我还要感谢一些机构,它们的工作使本书中所提到的研究得以最终实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帕卡德基金会(Packard Foundation)、科学进步研究公司(Research Corporation for Science Advancement)、科维理基金会(Kavli Foundation)、邓普顿基金会(John Templeton Foundation)、宾夕法尼亚大学和MIT。我还想要感谢Jonathan Rothberg和一位匿名的捐赠人,感谢他们对“万远镜”项目的慷慨支持。
1700920672
1700920673
1700920674
1700920675
1700920676 穿越平行宇宙 [:1700916056]
1700920677
1700920678 穿越平行宇宙
1700920679
1700920680 康德说:“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又新、有加无以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这句话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因为这两样令人景仰和敬畏之物,正是本书的主题。
1700920681
1700920682 从文明乍现曙光之时起,人类就从未停止仰望星空。柴米油盐的世俗生活之外,总有人追问宏大的终极问题:人类从何而来?星星从何而来?宇宙从何而来?人类会走向何方?宇宙的终极命运是什么?……在这一过程中,诞生了许多伟大的灵魂:牛顿、哥白尼、爱因斯坦、费曼、埃弗雷特……他们颠覆和塑造了人类的宇宙观,让我们愈发清晰地了解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人类诚然并不居于宇宙的中心,但也并非无关紧要。我不禁思索,仰望星空或许不单是文明的结果,更是文明的源泉。
1700920683
1700920684 这一切,都能在本书中窥见一斑。为了让读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迈克斯·泰格马克教授梳理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历史,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最前沿的物理学和宇宙学知识,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由远及近地回溯历史,又由近及远地眺望未来,并融入了自己对终极问题的追寻历程,将“科学史”与“个人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更令人惊喜的是,他详细论证了自己看似惊世骇俗的宇宙观——我们生活在多重宇宙中。这些多重宇宙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一共有四个层级,每一层中又有无数个平行宇宙。每当你在分岔路口选择向左行的时候,就有无数个“你”在平行宇宙中选择了向右行。有的宇宙中,你可能是世界首富;有的宇宙可能只有二维空间;还有的宇宙中或许只有滚烫翻腾的能量,热闹非凡,又或者冷寂一片、空无一物……凡是有可能发生的事,哪怕可能性极低,也一定会在某个平行宇宙中发生。而宇宙的终极本质,竟然是数学!
1700920685
1700920686 除了对星空的追寻,本书还拷问了“道德法则”——科学家应当如何引导民众树立科学的生活观念?当地球面临危险,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怎样未雨绸缪才能避免人工智能危害人类?我们的生命是微不足道的吗?我们应该如何关心地球和宇宙?除此之外,《穿越平行宇宙》这本书还进行了充满哲思的思想实验:你是不是缸中之脑?你眼中的世界和动物眼中的世界完全不同,那究竟哪一个才是真实的世界?你的大脑是不是量子计算机?
1700920687
1700920688 泰格马克教授在本书中展现了广博的胸怀、对未来的忧思和对全人类乃至全宇宙的大爱。这一切都源自他作为一个物理学家的宏大超脱的宇宙观。可以说,星空居于外,道德居于内,二者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1700920689
[ 上一页 ]  [ :1.7009206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