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926391
1700926392
1700926393
图71 卢瑟福的原子模型有一个位于中心的由带正电荷的质子构成的核,带负电荷的电子在核外作轨道运行。这些图未按比例绘制,因为核的直径大约是原子直径的十万分之一。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并且这个原子序数对于特定元素的所有原子都相同,它也确定该元素在周期表(图67)中的位置。氢原子具有1个电子和1个质子,氦原子具有2个电子和2个质子,锂原子有3个电子和3个质子,等等。
1700926394
1700926395
核内中子的数量可以不同,但只要质子的数量保持不变,它就仍然被认为是相同化学元素的原子。例如,大多数氢原子没有中子,但有一些氢原子有1个中子,被称为氘,而含有2个中子的被称为氚。正氢、氘和氚都是氢的同位素。
1700926396
1700926397
质子和电子的数目至关重要,因为它定义了原子的种类,在元素周期表中出现在每个原子旁边的也正是这个数字(图67,原书第287页)。氢的原子序数是1,因为它的原子有1个电子和1个质子;氦的原子序数是2,因为它的原子有2个电子和2个质子;等等。
1700926398
1700926399
卢瑟福怀疑核内还含有一种不带电的粒子,他的这一想法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中子具有与质子几乎相同的质量,但它不带电荷。正如图71所说明的那样,核内的中子数量可以改变,但只要原子中的质子数目保持不变,那么它就仍然是同类元素的原子。例如,大多数的氢原子没有中子,但是有些氢原子有1个或2个中子,它们分别被称为氘和氚。普通氢、氘和氚都是氢的形式,因为它们都包含1个质子和1个电子,它们被称为氢的同位素。
1700926400
1700926401
虽然原子体积上的变化取决于它所具有的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数量,但它们的直径通常小于1米的10亿分之一。然而,卢瑟福的散射实验表明,原子核的直径还要将原子的直径除以10万。从体积上说,原子核只占整个原子的(1/100000)3或0.0000000000001%。
1700926402
1700926403
这个图像具有非凡的意义:原子,这种构成我们周围世界实实在在可感知的万事万物的基本要素,是由几乎完全空的空间组成的。如果将单个氢原子扩大到一座音乐厅(例如伦敦的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那么大,那么在金色大厅的广阔空虚之中,原子核的大小将只有跳蚤这么点大,而更小的电子则蜷缩在大厅某处的角落里。此外,质子和中子每一个的重量都几乎是电子的2000多倍,而质子和中子则是驻留在无穷小的核内,因此一个原子至少有99.95%的质量是被挤压在其体积的0.0000000000001%的空间里。
1700926404
1700926405
这个修改的原子模型为卢瑟福的实验结果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解释。由于原子的大部分空间是空的,因此绝大多数α粒子会穿过金箔,只发生轻微的偏转。然而,一小部分带正电荷的α粒子会迎面碰撞上带正电荷的原子核,从而引起剧烈反弹。图72演示了这两种相互作用形式。最初,卢瑟福的实验结果让人感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有了这个修改的模型后一切都显得十分显然。卢瑟福曾经说过:“所有的物理学结果,要么是不可能的,要么是微不足道的。一切不可能的结果,一旦你理解它之后,就变成微不足道了。”
1700926406
1700926407
1700926408
1700926409
1700926410
图72 盖革和马斯登的实验的结果表明,一小部分α粒子撞到金箔上后被反弹回来。这使得汤姆孙的葡萄干布丁模型失去意义。
1700926411
1700926412
图(a)表示金箔由葡萄干布丁模型原子构成。带正电的面团里均匀撒布着带负电的布丁粒子,这种非常均匀的电荷分布使入射的α粒子几乎不偏转。
1700926413
1700926414
图(b)所示的金箔由卢瑟福的原子构成,它能够解释α粒子的反弹。在这种模型下,正电荷被集中在位于中心的核上。大多数α粒子仍不偏转,因为原子中的大部分空间是空的。然而,如果α粒子撞击到浓缩着正电荷的原子核上,它就会被相当显著地偏转。
1700926415
1700926416
只有一个问题依然存在:卢瑟福的中子的存在性依然缺少证据,中子被认为与质子一样都位于原子核内。原子拼图中这一失踪的拼块很难探测,因为它是电中性的,不像带正电的质子和带负电的电子那么容易检测。詹姆斯·查德威克,卢瑟福的门徒之一,着手证明它的存在。他对于核物理学这门全新的学科是如此痴迷,以至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德国战俘的四年里依然在继续研究。他知道某种品牌的牙膏里含有放射性的钍——为的是让牙齿闪亮发光——他设法从看守那里弄来一些这种牌子的牙膏,以便用它进行实验。查德威克的牙膏实验并没有取得太大的进步,但在战后,他回到了他的实验室,又埋头苦干了10年,最终在1932年发现了原子的这种缺失的成分。事实上,查德威克就是在图68中开着的门的左边的那间实验室里发现中子的。
1700926417
1700926418
有了对原子结构及其成分的正确认识,物理学家们终于能够解释皮埃尔和玛丽·居里夫妇所研究的放射性的根本原因了。每个原子核都由一个个的质子和中子组成,并且这些成分可以发生交换,使一种核转变成另一种核,从而使一种原子转化成另一种原子。这正是放射性这种现象背后的机制。
1700926419
1700926420
例如,像镭这样的重原子的核是非常大的。事实上,居里夫妇研究的镭原子核包含88个质子和138个中子,这么大的核通常是不稳定的,因此很容易衰变成较小的核。就镭的情形而言,镭核以α粒子的形式(它恰好也是氦原子的核)吐出1对质子和1对中子,其本身因此转化成一个由86个质子和136个中子组成的氡核,如图73所示。这种大核分裂成较小的核的过程称为核裂变。
1700926421
1700926422
尽管我们通常谈到核反应总是联想到非常重的核,但核反应也可能是指非常轻的核,如氢核。氢核和中子可以通过一种被称为核聚变的过程合并在一起转化为氦核。氢是相当稳定的,所以这个过程不会自发地发生,但在适当的高温和压强条件下,氢将聚变成氦。氢之所以聚变成氦是因为氦比氢更稳定,原子核总有一种寻求最大可能的稳定性的趋势。
1700926423
1700926424
1700926425
1700926426
1700926427
图73 镭有多种同位素,但最常见的是一种被称为镭226的特定的核,因为它有88个质子和138个中子,总共226个粒子。镭核大,因此非常不稳定,这使它通过裂变,以α粒子的形式放射出2个中子和2个质子,自身转化到较小的氡核,后者本身也相当不稳定。
1700926428
1700926429
在一般情况下,最稳定的原子是处于周期表中间位置的那些原子,如铁。这些原子还有个特点,就是它们的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数量也处于中等。因此,虽然质量非常大的原子核会发生裂变,质量最小的原子核会发生聚变,但绝大多数中等质量的核则几乎从不发生任何种类的核反应。
1700926430
1700926431
虽然这解释了核反应是如何进行的,以及为什么镭具有放射性(而铁不是),但它并没有解释为什么当镭发生裂变时居里夫妇会检测到如此巨大的能量。核反应因其释放能量而著称,但这些能量是从何而来的?
1700926432
1700926433
答案在于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这方面具体内容我们在第2章里没有涉及。爱因斯坦不仅分析了光速,认识到它对空间和时间的影响,而且还推导出物理学里最著名的方程,即E=mc2。这个公式从本质上表明,能量(E)和质量(m)是等价的,并且可以相互转化,转换因子即c2,其中c是光速。光速为3×108m/s,因此c2为9×1016(m/s)2,这意味着一点点质量就可以转化成巨大的能量。
1700926434
1700926435
而且事实上,核反应所释放的能量直接来源于微量质量向能量的转换。当一个镭核转化为氡核和α粒子时,产物的总质量小于镭原子核的质量。质量损失仅为0.0023%,所以1千克的镭将被转换成0.999977千克氡和α粒子。虽然质量损失很微小,但转换因子(c2)巨大,因此丢失的这0.000023千克质量被变换成多于2×1012焦耳的能量,这个能量相当于超过400吨的TNT所释放的能量。聚变反应也以完全相同的方式释放能量,所不同的是所释放的能量的量通常要更大。氢聚变炸弹比钚裂变炸弹更具有毁灭性。
1700926436
1700926437
本章要讨论的天文学或宇宙学已经好久没提起了,但我们应理解,介绍原子物理和核物理领域的突破非常重要,因为它们注定要在大爆炸模型的检验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卢瑟福的原子有核模型以及由此出现的对核反应(裂变和聚变)的理解,为天上的研究开辟了一种新的途径。在我们回到本章主题之前,我们先在这里给出对核物理的关键要点的概括:
1700926438
1700926439
1.原子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
1700926440
[
上一页 ]
[ :1.70092639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