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927008
1700927009
虽然这种额外的热量使得恒星重新建立起某种程度的稳定性,但它只是一种暂时的中止。恒星的死亡只是被推迟了。恒星继续消耗更多的燃料,并最终减少到燃料供应变得至关重要。缺乏燃料意味着缺乏产能,因此星核开始再次冷却,这导致了另一个压缩阶段。同样,这次压缩使得星核再次得到加热,坍缩再次停止,直到下一次燃料短缺。这种反复起-停的坍缩方式意味着很多恒星都将经历一个缓慢的、挥之不去的死亡过程。
1700927010
1700927011
霍伊尔着手分析了不同类型(如小型的、中型的、大型的、星族Ⅰ的,星族Ⅱ的)恒星的演化过程。经过几年的专门研究,他成功地完成了对不同的恒星在其接近寿命终点时所发生的所有温度和压力变化的计算。最重要的是,他还制定了每个恒星在濒临死亡时的核反应,关键是给出了极端温度和压力的不同组合是如何导致一系列中等质量和重原子核的产生的,其结果如表5所示。
1700927012
1700927013
表5
1700927014
1700927015
霍伊尔计算了不同的恒星在其寿命的不同阶段会发生何种核合成的条件。下表给出了大约25倍太阳质量的恒星上所发生的核合成反应类型。与典型星相比,这种大质量恒星的寿命非常短。最初,恒星花上几百万年的时间使氢聚变成氦。在其寿命的后期阶段,温度和压力增加,使得氧、镁、硅、铁和其他元素的核合成得以进行。而各种更重的原子则要在最终和最激烈的阶段才能产生。
1700927016
1700927017
1700927018
1700927019
1700927020
很明显,每种类型的恒星都可以作为生成不同元素的坩埚,因为恒星在其寿命和死亡的过程中内部发生着巨大变化。霍伊尔的计算甚至可以说明今天我们所知道的几乎所有元素的准确丰度,可以解释为什么氧和铁是常见的,而金和铂金则是罕见的。
1700927021
1700927022
在例外的情况下,一个质量非常大的恒星的早期坍缩阶段变得不可停歇,恒星死亡得相当迅速。这便是超新星,恒星死亡最猛烈的例子,它以无与伦比的强度引起内爆。当超新星爆发时,一颗恒星所释放的能量大到超过100亿颗一般恒星亮度的总和(这就是为什么一颗超新星的爆发会让参与大辩论的天文学家感到困惑的原因,如前面第3章所讨论的那样)。霍伊尔表明,超新星打造出一种最极端的恒星环境,从而允许罕见的核反应发生,从而产生出最重和最奇特的原子核。
1700927023
1700927024
霍伊尔的研究的最重要的结论之一是恒星的死亡并不标志着核合成过程的结束。随着恒星向内爆缩,它发出巨大的冲击波,从而导致整个星体爆炸,使得原子飞向整个宇宙。重要的是,一些原子是恒星寿命最后阶段的核反应的产物。这颗恒星碎片与漂浮在宇宙中的其他碎片(包括来自其他死亡恒星的原子)混合在一起,最终凝聚成全新的恒星。这些第二代恒星一开始就能进行核合成,因为它们已经有了某些较重的原子。这意味着当它们濒临死亡和内爆时将会合成更重的原子。我们自己的太阳可能就是第三代恒星。
1700927025
1700927026
马库斯·乔恩——《魔法炉》的作者——描述了恒星炼金术的意义:“为了我们能够活着,已经有数十亿、数百亿、甚至上千亿颗恒星死亡了。我们血液中的铁,我们骨骼中的钙,我们每一次呼吸而充满我们肺部的氧气——所有这些都是在地球诞生之前很久的星星炉里煮出来的。”浪漫主义者可以认为自己是由星尘构成的。愤世嫉俗者可以认为自己就是核废料。
1700927027
1700927028
霍伊尔解决了宇宙学中最大的困惑,并找到了一个几乎堪称完美的解决方案,但有一个突出问题尚待解决。表5显示了某种特定类型恒星上的核合成链:氢转化为氦,然后氦聚变成碳,碳变成更重的元素。虽然表中明确列出了氦到碳的阶段,但实际上霍伊尔并没有真正解决这一步是怎么发生的。据他所见,没有什么可行的核途径使氦转化成碳。这是一个主要问题,因为除非他能解释碳的形成,否则他无法解释其他所有的核反应是怎么发生的,因为在生成它们的反应链的某个点上都需要有碳的参与。这对于所有类型的恒星都是个问题——根本没有办法把氦变成碳。
1700927029
1700927030
霍伊尔在此遇到了与当年阻止伽莫夫、阿尔弗和赫尔曼前进脚步完全相同的核砖墙。伽莫夫等人当时就试图解释在宇宙大爆炸早期时刻氦如何转换成更重的元素。如果你还记得的话,伽莫夫小组发现,涉及氦的核反应只能生成不稳定的原子核。氦核加氢核给出的是不稳定的锂5核;2个氦核合并给出的是不稳定的铍8核。仿佛大自然已经谋划好了要阻止氦核转成较重原子核(最主要的是碳)的唯一两条途径。除非这两个障碍可以被除去,否则构建较重原子核的问题将破坏霍伊尔有关恒星核合成理论的立论基础。他抱有的解释各种各样元素的希望将破灭。
1700927031
1700927032
伽莫夫团队在大爆炸核合成的框架下无法解决这一问题,而霍伊尔在恒星核合成的框架下也无法解决它。将氦转化为碳似乎是不可能的。但霍伊尔没有放弃寻找生成碳的某种可行途径的希望。他所预言的所有复杂的核反应全都有赖于碳的存在,因此他必须解开碳本身是如何形成的奥秘。
1700927033
1700927034
碳的最常见的形式是所谓的碳12,因为它的原子核包含12个粒子,即6个质子和6个中子。氦的最常见的形式是所谓的氦4,因为它的原子核包含4个粒子,即2个质子和2个中子。因此霍伊尔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一个简单的问题:是否存在将3个氦核转变成1个碳核的可行机制?
1700927035
1700927036
一种可能是3个氦核同时碰撞在一起形成1个碳核。这是个好主意,可惜在实践中是不可能的。3个氦核恰好同时同地以相同的速度发生聚变的可能性实际为零。另一种途径是2个氦核聚变形成1个铍8核(4个质子加4个中子),然后这个铍8核再与另一个氦核聚变形成碳。这条途径和三氦核碰撞机制如图89所示。
1700927037
1700927038
1700927039
1700927040
1700927041
图89 图(a)显示了氦到碳的一条可能的核聚变路径,它需要3个氦核同时碰撞。这种可能性非常低。第二条路径如图(b)所示,需要先2个氦核碰撞形成铍,然后铍核再与另一个氦核碰撞聚变成碳。
1700927042
1700927043
然而,铍8很不稳定,这就是为什么它被伽莫夫称为生成氦之后的核的道路上的绊脚石的原因。事实上,铍8核是如此不稳定(罕见形式),以至于通常在自发衰变前只能维持不到10-15秒。我们只能想象一个氦核在其飞行路径上恰巧遇到一个短暂存在的铍8核并合并成碳12。但即使这个过程确实能发生,也还需要克服另一个障碍。
1700927044
1700927045
氦核与铍核的结合质量比一个碳核的质量要大得多,因此,如果氦和铍聚合成碳,那么就可能会有多余的质量。通常情况下,核反应可以将多余的质量转换成能量(通过E=mc2),但质量差越大,反应所需的时间就越长。而铍8核并不具备这个时间。碳的形成必须几乎在生成铍8核的同时完成,因为铍8核的生命期实在太短。
1700927046
1700927047
因此,取道铍8路生成碳核的路径上有两个障碍。首先,铍8根本不稳定,持续时间不足亿万分之一秒;其次,氦和铍聚变为碳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窗口,因为存在轻微的质量不平衡。僵局似乎不可能打破,因为这两个问题彼此冲突。对此霍伊尔似乎可以选择放弃,转向研究些较简单的东西。但相反,他在此完成了科学史上的一次最伟大的直觉跳跃。
1700927048
1700927049
虽然任何核都有一个标准结构,但霍伊尔知道,核内的质子和中子还可以有另一种安排。我们可以将构成碳核的12个粒子看成是12个小球。这些小球有两种可能的排列,如图90所示。一种排列是分成两层每层6个的矩形结构;另一种是分3层每层4个的三角形排列(这里过于简单化了,因为在核的层面上事情并非像几何排列那么简洁)。让我们假设,第一种安排就是我们最常见的碳的形态,第二种是所谓的碳的受激形态。通过注入能量是可以将一般形态的碳核转变为受激态的。因为能量和质量是等价的(同样还是由于E=mc2),受激态的碳核的质量要比普通碳核稍大。霍伊尔断定,碳12的受激形式肯定具有正确的质量,即与铍8和氦4的组合质量完全匹配的质量。如果存在这样的碳核,那么铍8与氦4就可以迅速反应形成碳12。尽管铍8寿命很短,但生成大量的碳12是可能的。
1700927050
1700927051
1700927052
1700927053
1700927054
图90 碳的两种可能形式。虽然实际上质子(深色球)和中子(浅色球)不会排列得如此整齐,而是倾向于形成球形团簇。图示要点在于表明碳核可以存在具有不同质量的不同排列方式。
1700927055
1700927056
问题解决了!
1700927057
[
上一页 ]
[ :1.70092700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