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969459e+09
1700969459
1700969460 [8] Aubert et al.,“Further Observations”paper,TM,26 February 1974.
1700969461
1700969462 [9] [Sulak],“Consistency,”TM,Harvard,5 March 1974.
1700969463
1700969464 [10] 在此时出版早期论文的决定引发了一些关于共同印刷已拖延许久的首版论文恰当性的争论。
1700969465
1700969466 [11] Aubert et al.,“Further Observation,”Phys.Rev.Lett.32(1974):1454-1457.伊姆利于1973年2月6日给出了对修改实验的第一次展示。Imlay,“Neutrino Interactions,”Am.Phys.Soc.Bull.19(1974):58.
1700969467
1700969468 [12] 当一个带电粒子随着光束进入探测器,反A触发器阻止了事件被记录下来;只有当高于中止能量时,能量触发器才会触发事件;B和C计数器确保事件中包含有一个μ介子。
1700969469
1700969470 [13] Messing,thesis(1975),21.
1700969471
1700969472 [14] Sakurai,“Neutral Current Interactions,”Philadelphia(1974),57.
1700969473
1700969474 [15] Feynman,“Summary,”Philadelphia(1974),315.
1700969475
1700969476 [16] Barish,interview,2 August 1985.
1700969477
1700969478 [17] Barish,interview,2 August 1985.
1700969479
1700969480 [18] 巴里什在伦敦的访谈之幻灯片,B.Barish,personal papers.该访谈发行的版本是Barish,“Cal Tech FNAL.”London(1974),IV-III-13.
1700969481
1700969482 [19] 巴里什伦敦访谈之幻灯片,B.Barish,personal papers.
1700969483
1700969484 [20] Schreiner,“Bubble Chamber,”London(1974),IV-123-26.W.Lee,“Reactions,”London(1974),IV-127-28.
1700969485
1700969486
1700969487
1700969488
1700969489 实验是如何终结的? [:1700965633]
1700969490 实验是如何终结的? 第5章 理论文化与实验文化
1700969491
1700969492 在1974年,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的夜班员工将他们自己比作淘金矿工。他们这种形象的比喻准确地抓住了实验要求争分夺秒这一特点。从物理学家们的操作记录中可以看出,他们就像矿工一样需要采用记录中提到的以及一些未曾囊括的办法来筛出金子:一些系统的淘金方式、对金子位置的推算以及一些实际经验。在这个比喻中,甚至还隐含着竞争,这种竞争的存在形式是受到其他矿工的惊吓而不得不重新筛查掉落的金块而产生的挫败感。
1700969493
1700969494 在最初的一系列对于前文历史资料的思考中,我想要关注的是实验者关于一直处于研究过程中的理论及实验技术的运用特点:从德哈斯1914年对旋磁效应初步探索到加尔加梅勒团队对计算机打印输出结果的分析。通过创造一种语言,描述关于实验逻辑性的不同程度的理论及实践约束,可以说明在实验结果得到社会认可或者被迅速否定的情况下,理论假设与实验工作的关系。
1700969495
1700969496 强调理论预设的不同作用,我并不是要暗示实验结果仅仅反映了现有理论信仰体系的情况。在评估理论预设的作用方式后,我们再次重新分析历史材料以探索促使实验者相信实验结果的各种原因——甚至是针对那些违背实验者所信奉理论的结论。最后,在第6章里,内容的方向转变为去讨论已经改变了20世纪实验论据建设的特点,特别是规模及复杂程度等重要因素。我们会问,工作机构、经费预算与电脑间这种新的关系是如何影响到在微观物理学中援引有力证据的方式的?
1700969497
1700969498
1700969499
1700969500
1700969501 实验是如何终结的? [:1700965634]
1700969502 实验是如何终结的? 理论的层次
1700969503
1700969504 爱因斯坦曾经以这种方式开玩笑地描绘理论和实践的区别:除了理论的发布者,没有人会相信它的可靠性;反之,除了进行实验的物理学家,没有人会质疑实验的可靠性。[1]如爱因斯坦的众多妙语一样,这句话中蕴藏的深刻见解,正是他对自己所做工作总结而成的。
1700969505
1700969506 当爱因斯坦提到理论时,他可能已经想到了他自己关于相对论、宇宙学,以及原子物理的自由思辨思想,这些使他的成就远远超出了可用数据所展示的范畴。如果他的理论陷入困境,通常是由于理论的初始假设或者近似假设未能成形,而并非是理论的执行失败。因此,当爱因斯坦与大多数人对于量子力学的完整性的观点斗争时,他不是在挑战此理论的预测,而是在挑战其中潜在的假设。同样地,将他与众人区分开来的是在关于物理学目的的问题上,他对于一种统一电力和重力的几何理论的支持,而并非特殊模型的细节。更广泛地说,对于明确说明指导原则合理推断的条例,在保持条例一致性的同时,理论家经常在指导原则的选择上存在分歧。有创造力的理论家经常会孤独地主张他们自身的观点。
1700969507
1700969508 而实验者们的处境则是不同的。如我们所见,即使特定的实验目的不在争议范围之内,关于实验的争论依然会很激烈。爱因斯坦也许一直在考虑一种积极影响,能够符合他1915年提出的旋磁效应,伴随着的是他以及德哈斯对于他们自己所给出答案的怀疑。只有他们两个知道测量的难度有多大,想要在电磁轴上排列铁棒是多么的困难,以及试图阻断地球磁场的结果是多么的令人沮丧。从概念上讲,实验是孩子的游戏——在游戏进行的技巧细节中存在极难克服的阻碍。
[ 上一页 ]  [ :1.70096945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