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082853
1701082854
1701082855
1701082856
1701082857
图7-24 《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和内河船舶
1701082858
1701082859
梁桥以福建泉州的洛阳桥和安平桥最为杰出。
1701082860
1701082861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该桥于宋皇祐五年(1053年)兴建,嘉祐四年十二月(1060年1月)竣工,历时6年8个月。据蔡襄《万安渡石桥记》记载,当时桥长360丈,宽1丈5尺,计有47个桥孔。保存到现在的洛阳桥长834米,桥面人车行道宽7米,有46个桥墩,47个桥孔,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的规模。
1701082862
1701082863
洛阳桥位于洛阳江入海口,江面开阔,江水与海水交汇,水急浪高。在这样的地段上建桥是史无前例的,工程艰巨,而且必须解决许多技术上的困难。为了解决桥梁基础稳固问题,建造时首创“筏形基础”。即在江底沿桥位纵轴线抛掷数万立方大石块,筑成一条宽20多米、长500米的石堤,提升了江底标高3米以上,然后在这石堤上筑桥墩。这在桥梁史上是一大创新,是现代桥梁工程中“筏形基础”的先声。桥墩亦用石块砌成,迎海一面砌成尖劈状,以减弱海潮的冲击力。在没有现代速凝水泥的条件下,要解决桥基和桥墩的连结稳固问题是一大难题。建桥工匠们发挥了惊人的才智,巧妙地发明了种蛎固基的方法,在桥基和桥墩上养殖海生动物牡蛎,利用牡蛎的石灰质贝壳附着在石块间繁殖生长的特性,使桥基和桥墩的石块通过牡蛎壳相互联结成一个坚固的整体。桥面用三百余块重20~30吨的大石梁架设而成,在没有现代吊装设备的情况下,要在水面上架设如此巨大的石梁又是一大难题。据后世的记述和研究,当时可能是利用潮汐的涨落,控制运石船只的高低位置架设而成。这种浮运架梁法,在现代桥梁工程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1701082864
1701082865
1701082866
1701082867
1701082868
图7-25 泉州洛阳桥图
1701082869
1701082870
洛阳桥的建成揭开了中国桥梁史上新的一页,反映了中国造桥工匠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至今为中外所赞叹。自洛阳桥建成以来,先后经历了上百次的地震、海啸和台风的袭击,至今仍横跨于洛阳江之上。20世纪30年代,在原有桥面上加高铺设水泥桥面,行驶各种车辆。
1701082871
1701082872
1701082873
1701082874
1701082875
图7-26 安平桥
1701082876
1701082877
在洛阳桥建桥技术的基础上,随着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的发展,南宋时在泉州形成了一个建桥的热潮。在南宋的一百五十多年中,泉州建造了数十座大中型石梁桥,总长度在50里以上,长5里以上的就有三四座,最长的达1千丈以上。其中留存至今的安平桥建于南宋绍兴八年至十一年(1138—1141),跨越于安海港海湾之上。全长811丈,有桥墩361座,在1905年郑州黄河大桥建成之前,这座桥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最长桥梁。
1701082878
1701082879
卢沟桥在北京西南郊,是出入京师南北大道的必经之地。据《金史·河渠志》记载:“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以卢沟桥为往来津要,令建石桥。明昌三年(1192年)桥成。”卢沟桥为联拱式石桥,长212.2米,加上两端桥堍共长265米,宽8米多,有11个桥孔。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曾称这座桥是“一座极美丽的石头桥,讲起来,实在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这座桥造型美观,坚实稳固,使用至今。
1701082880
1701082882
十三 纺织技术
1701082883
1701082884
宋元时期我国纺织技术,在汉唐纺织技术的充实基础上继续进步,达到了高度发展的阶段。纺织技术丰富多彩,纺织机具非常先进,出现了“苏州宋锦”、“南京云锦”以及元代的金锦,更有平滑光泽的“行丝”(缎)。织造三原组织:平纹、斜纹和缎纹至此均已具备。缂丝和许多优秀织物的出现更属锦上添花。纱罗方面,承先启后,导致了平罗的出现。棉织业逐步发展。特别是纺织机具方面,出现了32锭水力大纺车这样先进的纺织机具。还有留传至今的纺织技术名著——《梓人遗制》,该书对纺织机具记述详明,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1701082885
1701082886
薛景石与《梓人遗制》
1701082887
1701082888
元代的薛景石,字叔矩,山西万泉(今万荣县)人。他为人智巧好思,继承了先辈和当代人的木工技术,加上自己长期实践的经验积累,利用工余之暇,编写了我国古代著名的木工技术专著——《梓人遗制》。正像段成己在该书的序中所说:“有景石者,夙习是业,而有智思,其所制作不失古法而间出新意,砻断余暇,求器图之所自起,参以时制而为之图。”对于《梓人遗制》的成就与特色作了恰当的概括。在《梓人遗制》的“华机子”叙事目中,薛景石首先指出华机子是劳动人民的创造,继之又谈到当时人的许多创新,各有法式,互有长短,需要加以总结,这也很好地反映了作者的编书宗旨。
1701082889
1701082890
《梓人遗制》虽然是一部很重要的技术著作,但在元代的流传似乎并不很广,初刊本在明以后失传,也没有其他复刊本。现在可以见到的是明初修《永乐大典》时从初刻本过录的,现存已不是全本。其中所载的纺织机具包括:华机子(提花机)、立机子(立织机)、小布卧机子(用于织造丝麻织物的木机)、罗机子(专门织造罗类织物的木机)以及掉籰座和泛床子(用于穿综、修纬一类机具)等六项。对这些机具均给予总的说明和历史沿革的评述,同时分别说明其用材和功限等内容。该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每一器必离析其体而缕数之。分则各有其名;合则共成一器”。对于每一零件都详细说明了尺寸大小和安装位置,而且图文并茂,既有各部件的分图,又有整个机具的总图,使人一目了然。如同段成己在序中所说“使攻木者览焉,所得可十九矣”。如按图试制,大部分是可以达到目的的。
1701082891
1701082892
1701082893
1701082894
1701082895
图7-27 《梓人遗制》中的“华机子”图
1701082896
1701082897
其中最重要的是华机子、罗机子、立机子三项。
1701082898
1701082899
1701082900
中国古代的提花机,在经过汉唐之间长时期的发展以后,到了宋代,已经走向定型化。因而在宋人楼《耕织图》(楼图已佚,仅存重摹本,见于《便民图纂》)和现存的宋院画的《耕织图》里都有关于提花机的描绘。但因那些图都属于绘画艺术,不可能画出全部部件,也没有注明规格,只能起示意作用,都不如薛景石论述的详细。
1701082901
1701082902
中国古代的罗织物(绞纱组织)有两大类,一类的所有经线均绞结在一起,另一类即现仍采用的平罗。前者盛行于汉唐,宋以后逐渐消失。后者是宋以后出现的。《梓人遗制》的罗机子,是织前一类的。中国古代织机大都是平卧式的,很少竖立式的。《梓人遗制》中记载有立机。《梓人遗制》中的记载是现存的有关汉唐罗机和立机的唯一资料。所有这些,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
上一页 ]
[ :1.701082853e+09 ]
[
下一页 ]